重大疫情防控中舆论监督的创新实践与良性发展

2022-12-26 22:27:22康靖雯
视听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情抗疫

康靖雯 高 菲

重大疫情防控具有严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点,疫情防控期间的舆情复杂,重大疫情防控和舆论监督应该“两手抓”。政府和媒体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实践,值得分析研究。

一、重大疫情防控与舆论监督的联系

(一)舆情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挑战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总称,是公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表达的匿名性使公众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又通过点赞、评论与转发进行信息扩散。这一方面会激发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另一方面受限于公众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各种虚假信息、谣言等也会随之传播。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对疫情的模糊性认识会加剧公众的恐慌程度,公众的焦虑感上升,这种现象可以称为“舆论情绪化”。即在匿名的网络空间内,人们受自身情绪驱使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这些言论具有非理性且未经核实的特征,造成舆论体系的失序。舆论走向一旦走向负面,大众的情绪很容易被影响,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挑战。

(二)舆论监督有利于引导科学防控

舆论监督在疫情防控时期尤为重要,不仅要重视健康层面的“抗疫”,还应重视舆论场的“抗疫”。疫情期间,很多信息未经查证就广泛传播,这种情况下的传播往往具有非理性的因素,从而造成谣言的流行。官方媒体在此时可以发挥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功能,第一时间辟谣,报道事件真相,通过专家科普疫情知识,帮助公众形成对疫情的正确认识。舆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舆论场的问题,及时纠偏,有效引导,实现重大疫情下的科学防控。

二、重大疫情防控结合舆论监督的创新实践

重大疫情防控需要结合舆论监督,发挥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各自的优势,及时互动,共同推进舆论监督的深入展开,形成更大的舆论合力,科学引导疫情防控。此次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舆论监督工作有许多可取之处:

(一)舆论监督主体回归:提出新的舆论命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得到了拓展,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大大提升,带来了公众作为监督主体地位的回归。特别是微博成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新渠道,并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网络舆论议题。在疫情暴发初期,一名男子从武汉红十字会仓库提出一箱口罩带走的视频在网上流出,在微博上引爆舆论猜测,公众的舆论主要集中在该男子的身份、口罩的去向以及红十字会口罩领取的规定方面。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湖北红十字会对此事进行了及时回应并采取整改措施。此外,微博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和专家信息互相补充,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思考。

(二)舆论监督形式创新:主流媒体融合全媒体手段

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对舆论事件进行深度融媒体报道,可以提升舆论监督的效果。主流媒体采取全媒体手段,在抗疫期间创作出很多有温度、给大众带来力量的报道。大多数媒体都更加注重人情味,这不仅温暖了在抗疫前线的工作者,也增强了大众抗疫的信心。人民日报社的人民智库通过开放问卷,向公众征集关于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线索,也是舆论监督形式创新的表现。

新冠疫情期间,主流媒体不仅融合全媒体手段进行深度融合报道,主流媒体之间也进行了多形态融合,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挥官方舆论领袖的作用。主流媒体的联合报道不仅使报道权威性增强,报道格局也更加立体。

(三)舆论监督理念创新:变被动监督为主动公开

只有直面问题,及时公布真相,才能缓解公众对于疫情的焦虑,稳定公众情绪。新冠疫情防控中,反映出政府舆论监督观念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监督,到主动接受监督,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其中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公布信息的主要平台,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转变将有效地建立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促进舆论良性发展。

(四)舆论监督模式创新:首次尝试慢直播模式

慢直播在国内主要应用在旅游和新闻方面,在重大公共事件中运用是一次舆论监督模式的创新。慢直播可以同步事件发生过程,提高舆论监督主体的参与感与互动感。比如慢直播下的雷神山与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引起大范围的网络围观,网友在观看慢直播的同时就在行使自己的舆论监督权利。与传统的网络直播方式不同,网友在观看慢直播进行“云监工”时体现出监督的有序性,比如网友在央视频“云监工”时实行上班打卡制度,在评论区打卡签到,体现出网络监督的有序发展。利用慢直播的媒介新形式进行“云监工”既为广大监督主体提供了全民参与的抗疫机会,又满足了群体情感共鸣的需要。慢直播拓展了舆论监督模式,提升了舆论监督主体的参与感,并且促进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有序参与,为以后的舆论监督实践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借鉴。

三、重大疫情防控下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新冠疫情防控中,舆论监督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但是同样有一些不足,需要国家、媒体、企业、公众等协同努力,实现重大疫情下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一)从新闻媒体监督转变为社会系统监督

新闻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监督、推动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舆论监督报道形成了“调查—反馈—整改—跟踪”的完整链条。未来的舆论监督还是需要整个社会系统共同监督,其中主流媒体应该建立起一套成熟的舆论预警、调控与疏导体系。

(二)从泛舆论监督转变为重点舆论监督

公众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会随着快速更新的信息发生转移,在舆情演化的过程中,舆论监督的效果在舆情高涨的时期有最佳效果,但是随着其他信息的出现,公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转移,进而形成舆论失焦,呈现出泛舆论监督的特点,降低监督效果。未来应该提升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媒介素养,让监督主体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利。

(三)从舆情监督转变为预警监督

重大疫情下的舆情存在一个完整的酝酿和发酵的过程,任何一次的舆情暴发都不是突然的,往往是经历了一段潜伏期。为了防止负面舆情暴发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果,需要政府和媒体从舆情监督转变为预警监督,完善重大疫情下的舆情预警机制,对负面舆情防患于未然。要进一步提升对舆情的预判能力,通过把握舆情在一段时间的基本情况,推断出舆情的影响范围和对大众的影响程度,在预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对错误舆情进行纠偏与引导,从而对可能产生的舆情的负效应进行正面引导。

(四)从惩罚性监督转变为奖励性监督

过去的舆论监督通常对一些故意歪曲舆论的对象采取惩罚性措施,这种方式确实能对舆情起到一定的监管和引导作用。但是因为网络空间的复杂化和匿名化,对信息发布源的追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使惩罚性监督在一些情况下难以实现。惩罚性监督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作支撑,未来一方面需要健全舆论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故意造谣或导致舆论场混乱的行为进行相应惩罚;另一方面应该把重点转向奖励性监督,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发起活动设置舆论议题,引导公众积极地进行舆论监督,完善舆论监督体系。将刚性策略和柔性策略相结合,以期获得更低成本和更佳的舆论治理效果。

(五)从疫情与舆情“两张皮”转变为“两手抓”

疫情暴发初期,公众对于疫情防控的判断不准确,舆论场充斥着大量失真信息和裹挟着负面情绪的信息。如果疫情防控的重点只放在疫情信息上,容易呈现出疫情和舆情“两张皮”的特点。疫情防控需要疫情舆情“两手抓”,将疫情防控和舆情监督有机结合并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重大疫情下的科学防控。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舆情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传媒评论(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8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4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传媒评论(2019年10期)2019-06-05 09:26:00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