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研究综述

2022-12-26 19:56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时代

贺 娜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党的群众组织力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长征途中,始终将动员、组织群众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将做好群众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党的群众组织力”这一重要概念,强调“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党的群众组织力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生动饱满的实践写照。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共克时艰、抗击疫情,中国战疫的故事无疑是对党的群众组织力的生动诠释。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的群众组织力”重要命题为契机,国内学术界关注并围绕这一命题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评析,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在开展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课题研究时,关键环节就是明确“何为党的群众组织力”及“党的群众组织力有何意义”?全面把握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是研究该课题的逻辑起点。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群众组织力的核心关键词是“组织力”,而组织力是与管理学中的“组织”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从西方管理学的视角看,组织力是组织高效协作以实现目标的一种能力或力量,指一个组织在设计和运行及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准确理解管理学视角下组织力的基本概念,有助于为本研究提供更宽广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借鉴,并能更清晰地把握群众组织力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基本内涵研究

对党的群众组织力内涵的科学界定是开启该研究大门的“锁钥”。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国内学者们对“党的群众组织力”基本内涵的解读见仁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四个伟大’说”“目标使命说”“社会实践说”及“多维角度说”。学者们对其基本概念的多维度解读,丰富了新时代党的群众组织力的科学内涵。

1.“‘四个伟大’说”。“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明确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研究者们在阐释“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概念时,紧扣实现“四个伟大”宏伟目标的语境,认为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为实现“四个伟大”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黄清迎[2]59-67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组织力是指中国共产党依靠、组织和动员亿万群众推进“四个伟大”的能力。杨华[3]认为,群众组织力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发挥群众力量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能力。李林宝[4]认为,作为党执政兴国、完成历史使命的一项基础性能力,群众组织力就是党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现“四个伟大”的能力。

2.“目标使命说”。王梅枝[5]37-40认为,群众组织力与党的目标使命紧密关联,是党为了实现自身目标、完成历史使命而凝聚群众的能力。秦晓波等[6]认为,党的群众组织力是把党的意志变成群众自觉行动,完成党在各个阶段目标和使命的核心能力。龚少情[7]101-107指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党的群众组织力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党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将一定范围的群众组织起来采取一致行动所展现出来的作用力。

3.“社会实践说”。群众组织力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要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凸显其价值内核。廖清成等[8]认为,党的群众组织力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概念,而是在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价值,是党组织、动员和教育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尹传政[9]100-106认为,群众组织力作为党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能力,只有在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增强和提升。

4.“多维角度说”。党的群众组织力强弱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尺,其科学内涵体现在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因而,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审视“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基本内涵。陈翔[10]在深刻把握党的群众组织力命题基础上,认为群众组织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可或缺,只有依靠、组织和团结群众才能完成这项伟大事业。刘华超等[11]54-59认为,党的群众组织力是对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新认识和新判断,是有效推进治国理政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执政地位的能力。刘波[12]110-111认为,党的群众组织力不是一个空洞概念,而是党在深刻洞察国内外形势基础上依靠、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重大意义

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新时代,群众在权利意识、权利诉求和权利期待等方面发生着重大变化,只有充分认识到群众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应有之义。党的执政基础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发挥群众组织力的强大作用,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纪中强[13]67-73认为,群众组织力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意义重大。庞瑞华[14]28-32认为,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无疑具有重大价值。祝灵君[15]24-26认为,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无论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或实践逻辑看,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然结果,是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必然要求。

2.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现实之需。当今世界变幻莫测、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在世界潮流中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挑战,党的群众组织力是最大战略定力。薛万博[16]指出,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局势,各种现实矛盾和挑战日益凸出,我们党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增强群众组织力。王喆[17]认为,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重要阶段,亟需通过组织群众来凝聚力量,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张玉君[18]认为,群众组织力作为我们党的制胜法宝,能化解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永葆党的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家有效治理源自人民群众的需要,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来,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翚婷[19]28-34认为,党的群众组织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供动力支撑。张弘弛[20]41-44认为,党的群众组织力与国家治理紧密相关,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有利于提高党的有效治理水平。王梅枝[5]37-40认为,党的群众组织力为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历史探索和现实境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注重通过群众组织力来推进和保障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党的群众组织力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根基。从历史视野出发探寻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发展脉络,从中总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现实困境提供重要遵循。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强大的群众组织、动员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形成从萌芽、成熟到逐步发展、完善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学者们主要从时间划分视角和群众需要视角对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经验。

1.时间划分视角。翚婷[19]28-34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党在各个时期重视发挥群众组织力密切相关,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形成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重视与群众全面依靠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党重建与群众利益实现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强化与群众良性互动的关系。尹传政[9]100-106立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三个历史阶段,系统梳理党的群众组织力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探索,总结并揭示了群众组织力是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

2.群众自身需要视角。王学俭等[21]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力主要由渴望满足需要的群众、目标明确的政党和科学有效的组织手段三个要素构成,缺一不可。其中,群众自身的需要是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党的发展历程看,群众的需要经历了阶级斗争自愿阶段、阶级斗争强化阶段、物质利益引导阶段和全方位获得感提升阶段,正是在不断满足群众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规律和方法路径才逐渐被发现和掌握。

3.立足宏观视野提炼和总结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基本经验。任爱芬等[22]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党的先进形象感召引领群众、始终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始终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是党在群众组织力建设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纪中强[23]认为,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必须树立党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形象;必须不断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必须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必须不断拓展联系人民群众的路径;必须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张士海等[24]认为,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突出群众组织力的战略地位,在坚持人民群众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动员群众,积累了关于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现实境遇

新时代,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各方面矛盾逐渐显现,部分党员干部组织群众的能力弱化、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领导虚化和边缘化问题、网络新媒体对群众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都为新时代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和考验。

1.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领头雁”,而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张弘弛[20]41-44认为,少数党员干部群众意识淡薄,面对群众工作变化的新特点,不能及时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严重阻碍党的群众组织力发挥。纪中强[13]67-73认为,新形势下,群众主体的变化使党的群众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严重影响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秦晓波等[6]认为,部分党员干部面对权力和金钱诱惑,“四风”问题依然存在,群众工作本领恐慌日渐凸显。

2.部分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群众服务意识淡化。庞瑞华[14]28-32认为,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弱化、虚化和边缘化问题,严重影响党的群众组织力发挥。刘华超等[11]54-59认为,部分党的基层组织如同虚设,不能履行服务群众的使命,导致二者之间的疏离感和冷漠感逐渐加大。李长学[25]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能力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部分农村党组织脱离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淡化,对群众的动员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明显降低。

3.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群众工作创新面临困境。网络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在为群众组织力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任思琪[26]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互联网+”经济大潮推动下,自媒体和微媒体蓬勃发展,在人人可发声,事事可上网的背景下,给群众组织力建设带来巨大挑战。祝灵君[15]24-26认为,当前受全球化、互联网和新媒体影响,通过网络发起群众动员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迫切要求我们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郭华等[27]219-227认为,在今天的网络时代,面对广播持续扩军、电视无限增频、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人民群众拥有了一个开放的自我表达平台,群众的主体性不断被强化,这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

三、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路径建构

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调整变化,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也应与时俱进。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正确的群众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根本立场。黄清迎[2]59-67认为,当前,提升群众组织力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于涛[28]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与群众心连心、携手并进,才能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庞瑞华[14]28-32认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是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强大动力,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将人民群众凝聚起来,实现党的伟大使命。

2.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突出群众组织力的政治功能。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必须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坚定政治信仰。尹传政[9]100-106认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时代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必须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在贯彻群众路线基础上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突出群众组织力的政治功能。张弘弛[20]41-44认为,政治建设是强化党的政治影响力的重要依托,新时代我们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上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增强我们党的群众组织力。

3.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推进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势在必行。刘波[12]110-111认为,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依据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李辉卫[29]认为,新时代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抓住“关键少数”,重视引导群众思想,努力解决群众利益问题。郭忠厅[30]认为,新时代党应围绕“人民群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这个核心目标,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刘华超等[11]54-59认为,只有通过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和方法,才能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

4.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提高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网络新媒体在新时代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龚少情[7]101-107认为,网络传媒技术必将成为新时代动员群众的利器,应加强网络社会的群众动员研究,充分利用新媒体积极创新动员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郭华等[27]219-227认为融合网络多媒体,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度、时、效,掌握网络舆论战场的主动权对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尤为重要。纪中强[13]67-73认为,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需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并建立心连心的党群关系共对未来。

四、研究评价与展望

(一)研究评价

1.主要成就。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不是一句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事关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的大问题。当前,学术界在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可喜成果。

第一,在党的群众组织力基本内涵的研究中,从不同维度和视角探讨党的群众组织力的科学内涵,充分体现新时代开展党的群众组织力研究的必要性,为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这一概念的精髓要义打开了思路,推动了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第二,在对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重大意义研究上,分别从党的执政、改革发展和国家治理等视角进行阐释,突出党的群众组织力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抓手,不仅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更关乎改革发展的稳定。因此,新时代加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研究势在必行且十分紧迫。

第三,在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历史考察研究中,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历史阶段为划分依据,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理论研究的形成和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出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现实困境提供了沃土和有益参考。

第四,在对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困境及实践路径研究上,学者们从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出发,对群众组织力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多元探究,使群众组织力的提升奠定在更为理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群众组织力的路径建构进行深入挖掘,使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有了基本遵循,为新时代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行动指南。

2.存在的问题。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第一,对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内涵解读不够深入。学者们虽然从不同维度对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释,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停留在一般认知水平,即从外延界定的比较多,从内涵明确的比较少,缺乏更深层次的学理分析和阐释。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研究涉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它还将受其他因素的多重影响。因此,如何科学准确界定党的群众组织力的核心内涵需要进一步思考。

第二,对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重大意义探讨不够深化。学者们对群众组织力的重大意义研究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多偏于理论化,尚需结合实践的不断发展加以深化。今后继续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重要意义,对新时代群众组织力建设十分紧迫。

第三,对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总结不够全面。党的群众组织力是理论和历史相统一的结果,从现有研究看,较少有涉及对群众组织力的理论挖掘和溯源,这为接下来党的群众组织力研究突破理论基础层面打开了新的“窗户”;同时,党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所取得的经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印记和局限性,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将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且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助力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进而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目标。

第四,对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困境及实践路径阐释不够系统化。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研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宏大工程。因此,对其现实困境的研究应站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而不仅是微观视角的透视。与现实困境相对应的路径建构研究也不能偏重某一层面或角度,而要坚持整体布局和系统设计,使党的群众组织力研究更加科学化和深入化。

(二)未来展望

基于以上研究概貌,今后为进一步完善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研究理路可将下述几个方面作为研究的“生长点”。

1.重视对党的群众组织力核心概念的基本界定。党的群众组织力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不可从单一要素方面去理解。很多学者从“四个伟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界定,但伴随社会的发展,这些层面的具体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借鉴和运用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厘清“群众组织力”与“组织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寻群众组织力内涵中一些固定不变的内在属性是未来研究群众组织力基本内涵应该明确和继续追寻的重中之重。

2.充分挖掘和运用党的群众组织力的理论资源。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理论挖掘不够深入是党的群众组织力问题研究的短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群众理论在党的群众工作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继续深化新时代群众组织力问题的研究亟需回归经典源头,充分挖掘和深度耕犁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该研究中,不断推进研究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3.全面总结和系统把握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历史探索。群众组织力的研究不仅要有国内各个历史阶段的比较与总结,还应有国际视野的比较和审视。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要深化研究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历史过程,研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不同阶段群众组织力的接续转承和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的总结梳理来服务于现实,增强论证观点的力度和厚度。

4.强化研究方法论层面的综合研究。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因此,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尽量避免零碎化、套路化和功利化,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创新性和长效性,使群众组织力实践有更深厚、更坚实和更有力的学理支撑。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