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周小围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数书九章》有“米谷粒分”题:粮仓开仓放粮,有人送来米1534 石,验得米内夹谷,抽样取米一把,数得254 粒内夹谷28 粒,则这批米夹谷约为( )。
A.134 石 B.169 石 C.338 石 D.1365 石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用样本估计整体。由题意可得,这批米内夹谷约为1534×(28÷254)≈169 石,所以答案是……好吧,不装了,我其实是语文老师。“石”在这里作计量单位,读“dàn”。虽然有专家学者认为应该读“shí”,这种观点甚至一度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但我们还是要相信《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另外,在涉及《九章算术》的高考数学题里,还冒出过“鳖臑”(biē nào)一词,晃晕了不少考生,其实这玩意儿就是三角锥体,不过还是让很多人“第一次在数学考试中碰到了不认识的字”。想起一句流行语:“友谊会走散,爱情会变淡,困难会让你痛苦,生活会使你屈服……只有数学不会,不会就是不会。”只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之所以数学不好,可能是因为语文没学好?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解析:雾凇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露和雾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D 为正确答案。但隔行如隔山,不敢再说了,言多必失啊。这些年,物理考试涉及古诗词的情况越来越多,这道题算简单,不解其意也不影响答题。如果出题的物理老师顺便也是语文学霸,那后果“不堪设想”。比如,唐朝诗人储光羲在《钓鱼湾》中写道:“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你知道其中描述了光的折射这一物理现象吗?不知道?那让语文老师来告诉你——水底和水中鱼反射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所以诗人看到的是变浅的池底和鱼的虚像。看了解释,忧郁偷偷爬上心头了吗?再不好好学语文,你对得起物理老师吗?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中详细记载了古法制纸工艺。步骤可分为五步,“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其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步骤是( )。
A.煮楻足火 B.荡料入帘 C.覆帘压纸 D.透火焙干
解析:化学题长得越来越像语文题了是不是?化学开始考古文了有没有?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漂浸于池塘中。煮楻足火:把竹穰放入楻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楻,即楻桶,一种古老的加热蒸煮的容器。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故答案为A。虽然不难,但还是会让语文不好的人蒙圈。想起数学家苏步青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过的话:“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化学老师表示苏校长所言极是。
本栏目长期征集有益有趣的原创题,要求与语文有关,角度独特、新颖,但忌哗众取宠;解析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需轻松、好玩、热闹。
邮箱:15573389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