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与实践

2022-12-26 08:36刘兆顺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明土地思政

刘兆顺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土地资源学是教育部规定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土地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开发与利用、治理与修复、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在宣传和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和教学优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等新时代命题,深入挖掘并总结课程体系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思想政治元素[3-5],发挥学生生源地多样化的优势,以学生身边的土地问题为切入点,实现课程的实践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 土地资源学课程思政优势分析

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6-7],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完善和技术方法实践提供了新的战略契机[8]。土地资源学课程内容涉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能够为“四个自信”提供历史和现实依据。

1.1 土地改革与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1979年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前行以及1979年以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土地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土地制度设计还是土地管理创新,都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及不忘初心的执政理念。在土地资源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梳理我国土地改革进程,结合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学生树立道路自信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1.2 土地市场与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地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宏观的国家调控与微观的市场配置,实现我国土地的资产功能,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成功范例。在土地资源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土地的资源与资产双重属性以及生态承载功能,通过梳理我国土地市场价格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建设进程,结合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学生建立理论自信提供现实依据。

1.3 土地制度与制度自信我国土地制度的优势在于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支撑与助推作用,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所关注或认可,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体现。在土地资源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土地管理法的历次修改为切入点,全面展现我国土地制度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保障人民群众自由、平等的土地财产权利方面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确立制度自信。

1.4 土地文化与文化自信我国5 000年的土地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对人地关系的定位。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土地资源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现实生活3个维度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豪感,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奠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土地资源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2.1 课程主要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及典型案例正如恩格斯所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9]。土地资源学作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一门综合学科,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是基于对人类社会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以及解决全球性土地问题的需求,因此它身上有着鲜明的生态文明烙印。以课程知识体系为载体,挖掘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将生态文明理念的种子撒播到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8,10]。从历史维度,理顺我国土地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历史渊源;从政治高度,构建中国土地改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坚定“四个自信”;从战略角度,审视土地资源与 “美丽中国”建设的支撑关系,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在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与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的育人目标以及典型案例见表1。

2.2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施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实施途径如下:基于问题导向,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从历史维度剖析土地问题的根源;基于目的导向,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我国土地改革的必然性;基于效果导向,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构建土地管理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框架。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导入环节。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生源地多样化的优势,选择典型区域的土地问题,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手段,展现课程思政元素。土地资源学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施途径见表2。

3 实践成效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90后”和 “00后”大学生亲眼见证了国家日益强大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现状与未来更有自信,对中国道路与中国文化具备天然的认同感。因此,当课程思政内容以当代大学生身边的人、事、问题与变化为切入点时,同学们能够很快形成代入感、产生共鸣,实现教书过程和育人过程的协调统一。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生源地多样性的优势,从学生家乡的土地问题与治理案例入手,通过学生家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典型案例,充分展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与成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程教学获得最大限度的思政价值增量。

猜你喜欢
文明土地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爱这土地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不文明说“不”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