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锋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初级中学 226500)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需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构建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当学生遇到疑问时要给予实时点拨与指导,使其敢于提出质疑,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进行“身边的化学”教学时,这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第一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并不高,主要目的是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对这门新课程的学习,激起他们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与兴趣.课堂上,教师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喷雾器向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面喷洒,再使用装有稀盐酸的喷雾器向白纸上面喷洒,最后再次使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喷雾器向白纸上面喷洒,询问: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讨论,促使他们敢于质疑,并产生新问题:可能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使其快速进入到新课学习状态.接着,教师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品与现象,如装东西的塑料袋、做饭用的调料、纤维所做的衣服、食品中的添加剂、洗手用的肥皂、厨具上的金属等,学生将会产生疑问:如果没有化学产品生活将会变得怎样?让他们初步得出生活离不开化学的结论.
初中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利用信息技术、实物演示等方式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吸引学生积极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一课过程中,教师先将一根小木棒折断,据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虽然小木棒的形状有所变化,但是没有新物质的生成,然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以下现象:演示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窗户上面的玻璃被风吹掉在地面上摔碎.据此营造情境,吸引学生发现问题: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使其通过思考发现这几种物质是形状发生变化,不过均没有生成新物质.接着,教师指出上述现象都属于物理现象,然后播放木柴燃烧和镁条燃烧的视频,进一步渲染学习情境,学生将继续讨论是否生成新物质?使其对小棒与镁条燃烧前后的对比进行分析和探讨,让他们发现物质燃烧前后变化显著,明显有新物质生成.这样教师利用多种手段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吸引他们积极发现问题,使其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此培养个人问题意识.
化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陌生的学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不少问题,而且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充分考虑实际教学情况,结合他们的身心特征制定教学规划,加以培养问题意识.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等问题,善于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使其在脑海中产生更多化学问题,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提问.
例如,在开展“水的组成”一课教学时,教师提前分析学情: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与人类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办法,还知道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水、爱惜水和节约用水,但是他们对水的性质、元素构成等了解不足.课堂上,教师先展示一杯常见的水,要求学生观察水的颜色与状态,提出问题: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分别是什么?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使其结合所学知识及课本内容尝试归纳水的物理性质.接着,教师设置问题: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学生可以看到电源的正负两极都有无色气泡产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使其发现新的问题:电源正负两极产的气体分别是什么?然后播放气体检验的视频,让他们了解到电源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由此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虽然显得较为抽象,但是与现实生活之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初中化学属于化学教育的初级阶段,以教授基础知识为主,教材中选编的内容大部分都与生活有所关联,生活中也有着大量的化学现象及问题.对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会阅历,围绕所授内容引入相应的生活化现象,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促使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使其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以“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教学为例,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从古至今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如古代的兵器和铜钱,现代的菜刀、金银首饰、电线、铝锅等,学生将会主动提出问题:这些物件都是由什么从金属材料制成的?使其结合生活实际指出制作物件的金属材料有铁、铝、金、银、铜等,有的是合金,让他们快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做成这些用品的金属有哪些相似的物理性质?鼓励他们自主提问与分析问题,如哪些金属可以打造手饰、制造导线、制造炊具、拉成细线或者薄片?为什么?使其根据生活经验快速寻求问题答案.之后,教师讲述: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到物质的性质,还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想到是资源、价格、使用是否便利、美观、对环境的影响、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因素,使其主动提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凸显出来.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要想有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学生不仅要敢于提问,还需教授给他们一些提问技巧,使其提出的问题显得更具探究价值与学习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根据化学知识的特色传授提问技巧,指导学生将化学理论与人类生活、生产结合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和发挥想象能力,从多个视角发现与提出问题,提升问题质量,鼓励学生运用不同思路展开分析.
例如,在“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一些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包括酸奶、纯奶、果汁、面包与饼干等,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食品中部分成分的含量,像钙元素、铁元素和钠元素等,提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什么是元素?同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关系?使其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元素.接着,教师设置问题:在氧气、水、二氧化碳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共同原子是什么?氧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学生知道共同原子是氧原子,结合已学知识知道它们的电荷数都是8.之后,教师介绍元素的概念,并展示地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引导学生结合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如何利用元素符号区分分子与原子等,进一步发散他们的思维.随后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时继续鼓励学生从对比视角提出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问题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不少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的辅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同样可以借助实验教学,利用实验现象、过程与结果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善于从中发现更多问题.不过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环节,既需同理论知识的讲授高度契合,还要尽可能演示出效果更为明显的实验,将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实验上面来,使其结合实验提出自己心中的问题,不断培养与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实施“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时,教师先演示一个趣味性十足的实验“烧不坏的手帕”,询问你们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说出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他们将会发现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使其分析成因,发现手帕上沾有酒精,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到达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不会燃烧.接着,教师直接指出燃烧需要氧气、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学生产生质疑:以上条件是否要同时满足,还是只需局部满足?然后教师演示“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实验,利用明显的实验现象引领他们不断发现问题,使其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发现物质要想燃烧,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以此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针对实验操作来说,一般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操作实验,前者以教师演示为主,后者则鼓励学生独立操作或者合作设计实验.使其在自己的实验中不断发现与提出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环节,可指导学生围绕知识主题自主设计、操作实验,在这一过程中鼓励他们相互配合、合作制定实验方案与完成实验,使其思维发生摩擦与碰撞,由此引出更多新问题,进一步强化个人问题意识.
例如,在开展“酸和碱的反应”教学时,教师谈话导入:夏天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发红发痒,涂上肥皂水后就会缓解症状,大家知道其中的原理吗?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为课题的引入做铺垫,要求他们说出一些常见的酸与碱,讨论为什么有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使其意识到是酸或碱在组成上有着相似之处.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里面滴入适量的稀盐酸,振荡后观察现象,他们可能会产生两类问题:分别是没有现象;或者发生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使其通过讨论验证结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稀盐酸、氢氧化钙、稀硫酸、氢氧化钠等试剂设计酸与碱的反应,使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如酸和碱反应生成什么?如何验证?是否所有的酸与碱发生反应都有共同特征?引导他们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随后学生继续产生问题: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以此方式不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方面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知识的特征与规律,另一方面需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心理、思维和认知等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与不同视角着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其无论是在理论知识学习中,还是实验操作中,均敢于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继而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