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

2022-12-26 06:44石书臣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石书臣 韩 笑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P35)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2](P11)。

(一)中国共产党找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激活密码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一度遥遥领先于世界,这令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极强的认同感和优越感。但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暴露出中国文化的弱点。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谋求中国文化的革新。可是,许多有志之士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真正找到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码,也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3](P1516)在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历程中,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江泽民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4](P367-368)胡锦涛指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5](P563)在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6](P66)。他明确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7](P171)

(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激活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8](P13)。有学者认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用真理力量激活伟大文明的必然选择和基本遵循”[9]。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文明成果,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尽管二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差异较大,但二者都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存在着耦合之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从而真正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党的领导人的很多理论主张都是借用古语和历史典故来加以表达,一方面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毛泽东把《汉书》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阐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礼记·礼运》中的“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联系,用“小康社会”来表述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江泽民用“与时俱进”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精神状态,吸收借鉴了《魏书》中的“与时俱化”思想。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大同”“天人合一”等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习近平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强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新理念、新主张,更大程度地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激活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百年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找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表现在: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时代诠释,使之为现今时代所用。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并强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着眼于为人民大众服务,“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10](P855)。习近平也指出:“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6](P313)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进行正确区分、辩证取舍,做到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相统一。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10](P1083)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11](P335)。在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12]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利,“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3](P178)。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且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14](P270)。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P15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凝聚中国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总结凝练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5](P16)中国今日抗疫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胜利。

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P637)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与登记,制定保护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法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多种形式,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

(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与登记

习近平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7](P16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普查登记。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就注重征集文物与历史资料,并加以登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决策下,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先后设立,探索通过账簿建档备案进行登记与管理,并在1956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改革开放初期,又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对于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文物资源损失情况进行普查与登记。2007年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古遗迹进行登记入账并要求不得进行随意修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实施传统文化资源普查与登记工程,完善文物登记制度,建设国家文献、文物资源数据库,对古籍文献、馆藏品、可移动文物等进行普查,组织编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复兴文库》等典籍,在国家图书馆建立“中华古籍资源库”供人们阅读,从而进一步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提升了全国传统文化资源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

(二)制定保护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法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离不开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把完善政策法规作为保护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契机,修订完善文物保护法,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督。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颁布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文物、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政策法规。在古田会议期间,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保护音乐、武术、花鼓调、旧剧的政策。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途经藏族、苗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干涉少数民族人民的自由,颁布了《回区十要十不要》《藏区十要十不要》等规章,这些不仅是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具体展现,也保护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得到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1961年,国务院出台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改革开放时期,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推动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后,更加详细、科学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先后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给予更多的财政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筹划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方面重视各单位与部门之间的共建工作,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整体规划。此外,还试点派驻文物督查专员,加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的督查力量,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督查水平和效能。

(三)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多种形式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古街、古镇、古村等物态的文物与文化遗产,由于时间的推移、保护措施不当、外界因素破坏等,严重影响文物、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存续,对这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资源的保护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的重要方面,为此而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利用与开发。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了积极改造,如制定了《关于戏曲改革的指示》,对传统戏剧文化中不良的表演习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颁布《汉字简化方案》,对繁体的汉字进行简化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积极申报包括长城、故宫等文化遗产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促进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对文物、文化遗产进行精准分析和维护,如对珍稀文物、文化遗产进行周围环境监测,用多元的科技手段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或3D自动成像系统对文物、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存档,达到对珍贵文物、文化遗产进行永久的保存。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珍贵古籍,对古籍给予电子校勘与技术翻译,从而对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网络数据库建设,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好、传承好文物古籍,也为开展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信息资源。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既强调继承扬弃,又重视推陈出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P18)。创造性转化是结合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升级转变,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从质和量上进行续接和拓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相继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主张。这些方针方法的演进,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共产党人用辩证的方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全部否定和抛弃,也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全部肯定和照抄照搬,坚持用扬弃的态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在采取扬弃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最能体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思想的传承,以及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封建等级和男尊女卑等不合理思想的摈弃。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在摒弃古代统治阶级虚伪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爱民利民护民的民本思想养分,推动仁爱、诚信、法治、和谐等理念发展。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帮助人民群众摆脱“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勠力同心,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P182),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古为今用,服务当代

坚持“古为今用”,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用来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推动当今社会向前发展。这里的重心是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并推动其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特征和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衔接,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活起来,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三十六计”为毛泽东领兵打仗、治国理政所灵活运用。“民为邦本”“修身齐家”“清正廉洁”“和合”文化等为现代社会发展所弘扬与推广,成功运用古人的智慧解决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问题。习近平在讲话中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时空的界线,活用在当今世界的大舞台上。

(三)赋予新义,丰富发展

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于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16]。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同时对其进行量与质上的续接和拓展,与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传统文化中,“忠”是传统价值序列中衡量人的重要指标,“忠”不仅被看做是个人品行修养的准则,而且还被视为天下的伦理纲要。封建社会中的“忠”讲究忠于君主,往往是对君主个人的绝对服从。而当今时代的“忠”被赋予新的内涵。孙中山认为:“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17](P707)从革命战争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把“忠”的内涵与奋斗目标相结合,体现为忠于信仰—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人民的逻辑延展过程,并且它们之间不是相互替代和超越的关系,而是前者融于后者,层层叠加的关系。可以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中的“忠”不断赋予新义,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而迸发,使其不断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与弘扬下得以丰富发展。

四、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7](P405)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致力于从战略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强化政策供给,有效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一)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认为其具有根本性、深层性、持久性的能量,关系中华民族能否自立自强、文化事业能否持续繁荣,影响着文化自信的增强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将保护学校作为军队打仗时的行为准则,在当时条件下足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通过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双百”方针为指导,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视引导人们避免教条地看待传统文化,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未来走向等内容进行正确的教育,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全面认知的形成,加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精髓,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推进改革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精神来源和精神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部专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强调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7年1月25日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对加大中华人文精神宣传教育力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重视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P329)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明确要引导青少年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论思想,培养青少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使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促进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在部队里举办讲座讲堂,宣讲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故及事迹,增强战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凝聚了战胜敌人的信心。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颁布8条入城纪律,明确规定“保护学校、医院、科学文化机关及城市公共设备”[18](P330)。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促使青少年“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P226)。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培育其成为“四有”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青少年心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学科与课程建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此外,《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则为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情提供了方向与动力。

(三)重视以“大思政”思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注重把其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当中,使各个领域与环节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使人们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并得以更好地传承弘扬。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洗礼,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讲述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并将传统的曲艺、舞蹈等方式与革命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普及到军队和普通民众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教育、社会教育等内容的融合,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播与文化才艺下乡等活动,推动其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教育、法制教育、社会教育中,将其蕴含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建立更大格局的加强历史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社会教育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如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教、家风的活动,推动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建设,如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等。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注重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制度支持。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大力度支持社区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规范社会培训机构,使其成为开展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富有活力的社会动力。

五、发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16]。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积极发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善于将其运用到治党治国治军过程之中,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发展。

(一)发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治智慧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德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治理方式,“以德治国”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下来一直持续至今的治国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智慧。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党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毛泽东提出首先要从思想上建党,旗帜鲜明要求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各个方面成为模范。如在道德修养方面,推动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作风”和清正廉洁、一心为公、艰苦朴素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吸收德治智慧,指出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并身体力行。江泽民提出共产党员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胡锦涛强调以“八荣八耻”作为规范社会道德的行为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发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智慧,强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6](P207),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发挥其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功能。

(二)发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法治智慧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不断发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法治智慧。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充分汲取古代法治智慧,借鉴法律手段,通过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等确立工农民主政权,保障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并与军队治理和战场纪律相结合,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立法的形式制定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确认了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巩固了新生政权,推动了国家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的法治智慧,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取得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明确要求:“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6](P118)

(三)发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20]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与现实相连接,全面深刻学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历史启示。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习与借鉴历史人物的思想精华。特别是充分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总结出怎样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思想智慧,不断推动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汲取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智慧,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1](P71)。他进一步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P16)。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习近平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21](P20),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P314)。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除了致力于解决挨打、挨饿问题,还为解决挨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注重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拉近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一)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平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社会的发展中,长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共产党积极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平台,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搭建桥梁。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与支持中国学子海外寻求救国之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带动了国外人士感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推动成立“国家汉办”以及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选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熟悉中华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员赴国外任教,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与典型代表人物的思想精髓,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要“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7](P106)。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关注高、影响范围大、宣传面广的大型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宣传”“打广告”,如宣传京剧脸谱、武术、文房四宝等,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的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能力

中国共产党人深知掌握多元的话语技巧能把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讲述得更为生动,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国际影响力。历代党的领导人既用高度的热情,又用准确贴切富有逻辑的高超话语技巧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世界人民,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认可度,扩大其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毛泽东不仅向国外友人讲解自己写的诗词,还经常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故事。他曾通过吟诵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表达对印度总理尼赫鲁来访的欢迎,表达对两国关系的殷切希望。周恩来对国外朋友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仅通过“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句简短的话语,让外国友人一听便懂,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得外国友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习近平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22]他每到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古诗词、成语、故事,用“以和为贵”“睦邻友好”“化干戈为玉帛”等精当话语表达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价值观念,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兼爱”等古朴思想,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三)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模式

中国共产党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上得以多维度、多元化的推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传播提供了机遇,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

毛泽东与多位国际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诗词继承了古代豪放派诗词的风格与气概,处处彰显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被国外友人津津乐道与传颂,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中国与世界日益密切交往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但发扬了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人文理念、民族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而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进行文化传播交流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情的变化和革命、建设、改革的需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赋予其时代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