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甲 云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一)中国古代书院礼仪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学礼
中国古代书院礼仪来源于中国古代学礼,借鉴了国子监太学和州学府学等官办学校礼仪。书院礼仪属于中国古代学礼的一部分,中国最早的学礼萌芽可以追溯到《周易·蒙卦》。《蒙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儿童启蒙教育的,涉及到尊师重道的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也是学礼的核心思想。《蒙卦》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学生必须主动向老师请教,而不是老师求学生学习[1]。
除《周易》外,《尚书》《论语》《礼记》中也有一些学礼内容,其中《礼记》中的《文王世子》和《学记》对于学礼的记录较为完整[2]。《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也有不少学礼内容。《文王世子》记录了学习顺序、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以及学习问答规矩礼仪,重点介绍了古代最为重要的两个学礼,即释奠礼与释菜礼。《文王世子》云:“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籥师学戈,籥师丞赞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和《朱子语类》中也有不少学礼文献资料[3]。
古代学礼从分类上说属于五礼(吉、凶、宾、军、嘉)中的吉礼。但是,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的吉礼三十六目中并没有学礼这一项[2]。作为礼经的《仪礼》中,也未见学礼内容。《礼记》中的《文王世子》和《学记》记载的学礼主要是释奠礼与释菜礼。《曲礼》和《文王世子》记载了不少弟子侍奉父母或者老师的细小礼节。在上古时代侍奉父母与侍奉老师的礼节或许有相似之处,《周易·系辞传》说:“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将师保与父母并举,间接说明子辈对父母与师保的礼节可能相似。《史记》中记载孔子弟子为孔子服丧三年,这一丧期与父母之丧相同。
(二)中国古代学礼的主要内容与庙学合一
任何古礼的举行,都涉及到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祭祀对象;二是祭祀者;三是祭祀礼品与祭祀礼乐歌舞以及祭祀辞章;四是祭祀仪式或者说祭祀礼仪,即祭祀程序与祭祀过程;五是祭祀时间;六是祭祀场所。就学礼中释奠礼与释菜礼而言,也有这六个方面的内容。
就祭祀对象而言,释奠礼与释菜礼祭祀的是先圣先师。先圣是指古代的圣人,即制礼作乐之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历代圣人。先师是指传述先圣礼乐的老师,如乐正、籥师等。《周礼》说:“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孙希旦说有先代之先师,有当代之先师:“以古之贤臣明于其业者为师,若《礼》有伯夷、《乐》有后夔,《祭礼》所谓‘祀先贤于西学’是也。此先代之先师也。其忧道德而为学之大司成者,死则亦祭之,以为先师……此当代之先师也。”可见,先圣先师都是指先代或者当代有道德并且能够以礼乐教育教化子弟或者百姓的圣贤人物,能够以道德礼乐行教化之事,培育人才[4]。
就祭祀者而言,一般来说,有主祭者或主献者,有助祭者或助献者,有参与祭祀的学生,另外还可能有观礼的国民百姓。《周易》中有《观》卦,专门谈观礼对于百姓的教育意义。释奠礼比较隆重,在太学是天子亲自视学主祭,在诸侯国是国君亲自主祭,后代州郡县学,则是地方主政者主持祭祀。释菜礼则比较简单,一般是学官主祭,老师们助祭,学生参加典礼,观礼的有社会贤达或国民乡民。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贞观年间,皇太子于国学行释奠礼,以皇太子为初献,国子监祭酒为亚献,国子司业为终献。在州学,则以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5]。
就祭祀礼品、祭祀歌舞乐章、祭祀辞章而言,释奠礼的祭祀礼品与少牢礼大致相当,即有羊和豕,没有牛。如果有牛的话,就是太牢礼了,刘邦在曲阜祭祀孔子时,就是以太牢礼祭祀的。
就祭祀礼仪程序而言,释奠礼与释菜礼略有不同。祭祀时间释奠礼与释菜礼一般是春秋仲月第一个丁日即上丁日举行丁祭,也有四时仲月上丁日举行释奠礼的。《隋书·礼仪志》云:“隋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唐书·礼乐志》云:“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皆以上丁上戊。”[5]就祭祀场所而言,中国古代学礼祭祀的场所历代有所变化。清代吴省钦《什邡县方亭书院新建圣像楼碑》一文总结说,夏商周三代时的学礼祭祀场所在学校,而非庙宇,到汉代才开始在太学建立孔子庙。明帝初,以周公孔子并祀郡学。魏文帝修鲁郡学,庙与学始合一[5]。
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是中国古代学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释奠礼与释菜礼本来是官学的祭祀礼典,但由于书院介于官方与民间之间,具有半官方半民间性质,因此释奠礼释菜礼与官学祭祀基本相同。书院非常重视此学礼,明代书院学规将春秋举行释奠、释菜礼列为十一条学规中的第一条,即“春秋释菜,朔望谒祠”。
(一)官方教育传统性质祭祀先圣先师的释奠礼具体仪注
1.古代书院模仿参考官府学宫释奠礼。古代学礼对于孔子的祭祀高度重视。宋代以后,祭祀孔子常常作为国家的一项大礼来对待,元代皇帝多次下旨命令各级官学和书院照办。如“中统二年六月,钦奉圣旨昭该:先圣庙,国家岁时致祭,诸儒月朔释奠,宜恒令洒扫修洁。”“中统二年圣旨节文:宣圣庙,国家岁时致祭,诸儒月朔释奠,宜常令洒扫修洁。”“至元三十一年七月日,皇帝圣旨谕中外百司吏人等: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宜当崇奉……应设庙学、书院……其赡学地土产业……所出钱粮,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礼。”[5]可见中国古代朝廷对于官学与书院的祭祀,皇帝都有圣旨指示,书院祭祀制度属于国家的一项制度安排,不得违背。释奠礼是古代学宫于春秋冬三时设荐馔祭祀先师,陈祥道说:“释奠有牲、币,有合乐,有献酬。”当然,书院祭祀也是如此。
2.少牢释奠礼基本仪节。为了保证祭祀的郑重其事,对神灵表达最高的敬意,古代祭祀一般需要斋戒。斋戒有散斋和致斋之分。《礼记·祭义》云:“致斋于内,散斋于外。”汉代郑玄注曰:“散斋七日不御、不乐、不吊。”《宋书·卷一四·礼志一》:“殷祠,皇帝散斋七日,致斋三日。”《礼记·祭统》:“散斋七日以定之,致斋三日以齐之。”《礼记·祭统》称:“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礼记·表记》称孔子说:“斋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礼记外传》亦曰:“凡大小祭祀,必先斋,敬事天神人鬼也。斋者,敬也。”[4]
古代祭祀,在斋戒之前必须先要沐浴更衣。《墨子·天志》云:“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斋戒沐浴,洁清致敬,祀其先祖父母。”[4]
《道南渊源录》所记载的释奠礼仪也有斋戒的规定,其仪注云:“先三日斋戒,前一日宿院中,午后省牲,用羊豕各一,以全牲献圣庙。”[6]
此礼仪祭祀用少牢礼,即牲用羊豕各一。其余祭品有玄酒、酱盐以及各类粮食与果品等,具体数目数量摆设方式如下:“先师前设爵六,三盛玄酒。豋一,太羹猪肉汁,不用盐酱。铏二,和羹汁,用菜料和者。簠二,黍稷。簋二,稻粱。笾八,形盐、藁魚、枣、栗、榛、菱角、芡实、柿。豆八,韭菹切去本末,取中四寸,菁菹、菜葭、芹菹、笋菹、醓醢细切,猪肉熟之,和盐酒料物,鱼醢细切,鱼熟之和盐酒料物,糗饼用小烧饼,粉餈用小糕。俎四,羊首一,猪首一,羊前肩一,猪前肩二。帛一,酒尊一。”
斋戒完毕后,正式举行释奠礼仪时的具体程序仪节共七步,即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彻馔、送神。第一步,迎神。主祭者与陪祭者都要隆重地穿上吉礼的祭祀礼服,所谓“俱吉服”。第二步,初献。主祭陪祭迎神后行初献礼,初献动作有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等。第三步,亚献。“引赞唱。诣盥洗所,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献爵,奠帛,俯伏,兴,平身,跪。通赞唱。陪祭者皆跪。引赞唱。读祝。通引同唱。俯伏,兴,平身,复位,行亚献礼。”第四步,终献。“通赞唱。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献爵,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唱。行终献礼。”第五步,饮福收胙。即参加祭祀的人饮祭祀过的福酒,接受祭祀过的祭肉。 “引赞唱。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献爵,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唱。饮福受胙。引赞唱。诣饮福位,跪,饮福酒,受胙。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第六步,彻馔。第七步,“送神、读祝文。”送神,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读祝者捧祝,进帛者捧帛,各诣瘞位,望瘞。引赞唱。诣望瘞位焚祝帛讫。通引同唱。”[5]祝文曰:“某年岁次甲子某月甲子朔越某日甲子,末学某等敢昭告于至圣先师孔子,唯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唯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薦。尚饗。”
3.祭祀孔子所用的太牢释奠礼仪节以及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所用的少牢礼仪节。许多书院举行的释奠礼的用牲制度与《道南渊源录》所记载的不同,《道南渊源录》用少牢礼,而许多书院却用太牢礼,用牛羊豕各一,行祭祀礼的规格高了一级。据曹维精《郴侯书院志》记载,郴侯书院释奠礼仪直接采用官办学校释奠礼仪[5]。释奠礼仪非常隆重,正献主祭者为当地政府长官,礼乐交错,乐舞齐备,用牲是太牢礼的规格。“直省府州县庙祀先师孔子,皆以岁春、秋仲月上丁行释奠礼。县以长官为正献,其贰及所属两序分献,司祝、司香、司帛、司馔,引赞、通赞、引班以学子弟员娴礼仪者执事,致斋如期。祭前一日,饬庙户洁扫殿庑内外,藉以椶稷荐,拂拭神座。视割牲官公服,诣神厨,视割牲以豆,取毛血瘵于坎(先一日,宰夫预凿于宰牲所之西)。正献官率执事生入学习仪,教官率乐舞诸生入学习乐舞。夜分陈设先师位前:牛一、羊一、豖一、登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炉一、镫二。按:《会典》帛一、尊一、爵三。”[5]
书院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奠礼是配祀孔子的四哲则低一等级,十二哲也是如此,用少牢礼。“四配位前:各羊一、豖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八、豆八、炉一、镫二。按:《会典》各帛一、爵三。十二哲位前:铏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东西各羊一、豖一、炉一、镫二。按:《会典》各帛一、爵三。殿中设一案,少西北向,供祝版。其南东设一案,西向,陈礼神制:帛九(色白)、香盘四、尊三、爵二十有七。西设一案,东向,陈礼神制:帛八(色白)、香盘三、尊二、爵二十有四。凡牲陈于爼凡帛。”[5]
许多书院祭祀先贤也用少牢礼。如先贤人数众多,就用羊两只、猪两只。“先贤案前:羊二、豖二、香案一、炉一、镫二。”
释奠礼仪举行时祭祀先儒,少牢礼用羊豕各一。“先儒案前:羊一、豖一、香案一、炉一、镫二。设一案于南,北向。陈礼神制:帛二(白色)、香盘二、尊三、虚爵六,俎、篚、幕、勺具。”[5]
4.释奠太牢礼用乐仪节与乐章制度。释奠礼仪非常隆重的一点是用乐制度,乐器有这些陈列:“西庑同陈乐于殿外,两阶特钟一、编钟十有六。在东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在西皆悬以虡业,东升龙麾一、应鼓一、祝一。西降龙麾一(群书皆麾一,《圣门礼乐统》云:后增为二。详后乐器麾幡注)、鼗鼓一、敔一。东、西分列琴六、瑟四、箫六、笛六、箎二、排箫二、埙二、笙六、搏附二、旌二、羽钥三十有六。”[5]
书院释奠礼仪的乐章六部,具体如下:(1)迎神昭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2)初献宣平之章:“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3)亚献秩平之章:“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鼓镛,诚孚罍甗,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4)终献叙平之章:“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于论思乐,唯天牖民,唯圣时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5)彻馔懿平之章:“先民有言,祭则受福,四海黉宫,畴敢不肃,礼成告彻,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6)送神德平之章:“岛绎峩峩,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庠。”[5]
(二)官方教育传统性质祭祀先圣先师的释菜礼具体仪节
古代书院的释奠礼、释菜礼与古代学礼基本一致,只是在祭祀次数与祭祀时间上与官学学礼祭祀有所不同。释菜礼与释奠礼相比,相对简单。据《益阳箴言书院志》卷上记载胡林翼的《箴言书院祭祀章程》云:“先圣祠祀以春秋二仲上丁,国典也。书院不敢同,今拟二月初十日、九月初一日为定期。”
东林书院的祭祀日期则与官学相同,其在举行释菜礼前同样需要斋戒三日,以示郑重其事,这点与释奠礼完全一致。“前三日斋戒,前一日宿院中。先师前设爵三,旁二爵先酌酒,中爵待献官行。笾豆各二,二豆在中,盛菁菹兔醢。二笾在两旁,盛枣栗。无兔则以鱼醢代。至日夙兴,主祭者与陪祭俱吉服。通赞唱。 执事者各就位,陪祭者各就位,主祭者就位,瘞毛血。迎神,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行献礼。引赞唱。诣盥洗所,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献爵,俯伏,兴,平身,诣读祝位,跪。通赞唱。陪祭者俱跪。引赞唱。读祝。通引同唱。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唱。送神。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礼毕。祝文曰:唯年月日,末学某等,敢昭告于至圣先师孔子。唯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兹当东林书院一岁讲习之初,恭修释菜之礼。尚饗。”[5]
(三)半官方半地方民间性质的乡贤祭祀礼
祭祀乡贤礼在祭祀先师孔子同一天的释奠礼后举行。古代书院举行释菜礼时,也同样祭祀先贤,如《东林书院》举行释菜礼祭祀孔子后,接着祭祀先贤杨龟山先生。“同日,杨龟山先生神位前,设爵三,豋一,铏一,簠一,簋一,笾六形盐、藁鱼鱼、枣栗、榛、芡实。豆六,韭菹、菁菹、芹菹、笋菹、醓醢、鱼醢。帛一,俎四二俎盛羊肉二方,二俎盛猪肉二方。七先生神位前设爵七,东西铏各一,簠簋各一,笾各四盐、枣、栗、芡实。豆各四,韭、菁、笋、芹。俎各二,羊蹄一,猪蹄一。通赞唱。各就位,迎神。鞠躬,四拜,兴,平身。奠帛,行初献礼,引赞唱。诣盥洗所,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诣杨先生神位前,跪,献爵,献帛,俯伏,兴,平身。跪,陪祭者皆跪。引赞唱。读祝。通引同唱。俯伏,兴,平身,复位。引赞唱。分献者诣七先生神位前,跪,献爵。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唱。行亚献礼,如前。通赞唱。行终献礼,如亚献礼。通赞唱。辞神,鞠躬,四拜,兴,平身。读祝者捧祝,进帛者捧帛,各诣瘞位望瘞。引赞唱。诣望瘞位焚祝帛讫。通引同唱。礼毕。祝文曰:唯年月日,末学某等,敢昭告于宋龟山杨先生之神,曰:唯先生倡道东南,至止锡邑,十八年仪刑俨在,五百岁道化如新。兹当仲春秋敬举时祭,谨以仲素罗先生、德辉胡先生、玉泉喻先生、远初尤先生、小山李先生、实斋蒋先生、二泉邵先生配。尚饗。自今以后,读祝文例见前。”[6]
(四)会讲之礼以及日常师生礼仪
1.书院会讲(讲会)之礼。据《虞山书院院规·乡约仪》,乡约讲堂仪节分明,讲堂严肃,有鸣鼓号令节制,歌诗声声,整齐严肃。凡书院讲《乡约》,堂上设圣谕牌,台下设讲案。发鼓一大通,各照图式班位,东西相向而立。约赞唱:“排班。”各就本班中转身向上立。唱:“班齐。”唱:“宣圣谕。”铎生出班,诣讲案前,南向立。唱:“皆跪。”首铎唱:“听着,太祖高皇帝教你们孝顺父母。”次铎唱:“教你们尊敬长上。”三铎唱:“教你们和睦乡里。”四铎唱:“教你们教训子孙。”五铎唱:“教你们各安生理。”六铎唱:“教你们勿作非为。”众齐声应曰:“诺。”齐叩头。唱:“兴,平身。”铎生归班,拜圣。唱:“揖,拜;兴,拜;兴,拜;兴,拜;兴,拜;叩头;兴,平身。”唱:“分班。”各就本班中,转身东西相向,交拜。唱:“揖,拜;兴,拜;兴,平身。”唱:“皆坐。”各就本班中本位而坐。官府、乡宦坐椅,诸生、约正副人等坐凳,余众坐于地。各不许喧哗。唱:“鸣讲鼓。”击鼓五声。唱:“初进讲。”讲生二人出班,诣案前立。唱:“皆兴。”各起身。唱:“排班听讲。”各转身向上,倾耳肃容听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二条。讫,唱:“揖,平身。”大众皆揖、平身,讲生复班。唱:“分班坐。”各转身东西相向坐。唱:“歌诗。”歌生二人出班,诣案前,歌《孝顺父母》《尊敬长上》诗二章。会众俱和歌。钟鼓之节,俱依阳明先生旧法。歌讫,歌生复班坐。唱:“进茶。”茶毕,静坐片时,唱:“亚进讲。”唱:“礼毕。”撤圣谕牌。大众一齐跪请本县教训。本县随宜复说数句,分付散。各叉手缓步而散,不得喧哗笑语。无礼无仪,非我民也。三尺之童,皆宜遵守(明张鼐等《虞山书院志》卷四,明万历间刻本)[5]。
会讲之礼容,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学规》有规范:“会讲之容,端而肃;群居之容,和而庄(箕踞、跛倚、喧哗、拥并,谓之不肃;狎侮、戏谑,谓之不庄)。”吕氏学规还规定学生对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老师应该遵循师生礼仪:“旧所从师,岁时往来,道路相遇,无废旧礼。”[6]
2.日常师生礼仪。据佚名《庙学典礼》卷五《行台坐下宪师讲究学校便宜》记载,元代官府规定官学与书院师生日常礼仪为:“坐次:师席居中,左右以次设书桌,以右为上。诸生序齿,两两相对。直日设二师席南,两端,钟设于师席右,名牌设于师席左……诸生逐日仪式,晨参:清晨诸生毕至,师就坐,直日鸣钟一声,诸生以次出门外序立。第二声,诸生以次自正门东方入,北门上重行立。第三声,唱揖,诸生齐揖,班首自西折旋到师前,进三步,拱手问先生安否(师云如常),复退三步,揖,折旋入本位,直日喝圆揖,诸生圆揖,鸣就位,诸生各就位(中有兄弟、叔侄同学,候就位后,卑幼者就尊揖)。讲书,直日与侍立各一人……会食,早食到,直日鸣钟,喝揖,诸生齐揖,就食,毋得语言咳唾,侍食俱毕,喝揖,齐揖,以次退入庭中,以序行步,务为舒徐,毋得跳掷戏笑,少顷,直日鸣钟,各就位,午食亦如之……暮归,如清晨仪。”[7]
吕祖谦《丽泽讲义》中也提到日常师生教学活动中相互之间互动提问的礼仪。如:“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有问固当对,然而是虚心而受之,若率尔而对,自以为能,便实了此心,虽有法言精语,亦不能受,子路所以被哂也。如曾子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此辞让之对也。学者须以此礼涵养此心,全熟。”[8]吕祖谦认为,学生谦逊的礼仪礼容十分重要。“《典礼》《少仪》皆是逊志道理,步趋进退,左右周旋,若件件要理会,必有不到。唯常存此心,则自然不违乎礼。心有不存,则礼有时失。所谓逊志,则徐行后长,如洒扫应对,如相师。皆时逊志气象。”在吕祖谦看来,心中长存礼仪,比外在的详细仪节更为重要[5]。
中国古代有高度重视教育的优秀传统,《礼记》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记载,《周易》认为君王建立国家分封诸侯以后,教化百姓为首要任务[1]。
学礼制度与书院礼仪祭祀制度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相适应,儒学的基本经典是六经,六经文本是书院的基本教材,六经中的礼经《仪礼》包括《周礼》《礼记》等三礼教育是书院教育的基本教材与主体内容,这是我们讨论书院礼仪教育不能忽视的学术视野。
(一)中国古代书院礼仪教育与官学礼制教育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教育以礼教为主的典型特征。中国古代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文明的主体部分,是构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主要支柱。同样,中国古代书院礼仪与中国古代官方学礼教育一起构成中国古代礼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中国独特的礼义之邦的文化特色[9]。吕祖谦的《丽泽讲义》就高度重视书院的礼仪教育,他认为中国古人为学功夫的十分之九都用在礼仪生活实践上,只有一分功夫用在诵读知识学习书本知识上。 “古人为学,十分之中,九分是动容周旋、洒扫应对,一分在诵说。今之学者,全在诵说,入耳出口,了无含蓄,所谓‘道听途说,德之弃也’。”“‘发育’‘峻极’,而继之以‘礼仪’‘威仪’,圣人之道如此。”吕祖谦甚至认为礼仪礼乐之道就是圣人之道。清代李来章《紫云书院学规》也高度重视礼教:“横渠先生平日立教,必先使人学礼。”
(二)中国古代书院礼仪教育与官学礼制教育一起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以礼治为主的特色。中国古代书院礼仪的师道尊严具有官方权威性,其礼仪实践是中国古代学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是以礼立人立国、治人治国。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立,成于乐”,礼仪教育中的礼仪礼容等动容周旋、诗歌乐舞活动,是广大士子参与典礼活动养成道德规范涵养心性的必要程序和必经环节,孔门的“诗礼传家”家训也是这个意思。礼教的核心是卑己尊人,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待人接物,尊敬、尊重他人和长者尊者。书院礼仪毫不例外地具有礼教的根本特征,礼仪严肃,仪节程序井然有序,尊师重道的道德要求贯穿于具体的礼仪仪注当中。
(三)中国古代书院礼仪是中国古代书院经学教育内容实现的重要保障,具有生活实践特征。书院礼仪教育活动是书院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方法。几乎所有书院都有日常师生教学活动中相互之间互动提问的礼仪等规定,将书院师生日常起居生活讲学活动师生问答等言行通通纳入书院礼仪所规定的程序与范围,周密有序,规范严明,师生教育教学活动依据学礼礼仪进行,师生皆能自觉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良好的学风,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礼仪礼义的熏陶养成以礼待人的习性与德性。有些书院礼仪要求贯穿于学校以外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李顒《关中书院学程》云:“有事往来亲友之家,或观田畴,或赴地方公务,行步须安详稳重,作揖须舒徐深圆,周中规,旋中矩,坐如尸,立如钉,手与心齐,庄而和,从容闲定,正己以格物。”
(四)许多书院学规包含礼仪要求,对于熏陶书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要求、养成礼仪习惯、养成君子圣贤品德与人格十分重要。以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学规为例,其学规共18条,每条6字,总共108个字。其中与礼义礼仪相关的总共有7条,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十七条。第一条“时常省问父母”作为学规的首要内容提出,可见此条在整个学规中的重要性。子女对于父母的礼仪,是书院学生着重培养的第一要务。第二条“朔望恭谒圣贤”是指书院学生应该尊敬圣贤,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去文庙拜祭至圣先师孔子和圣门四哲,以及每所书院的地方贤哲。第三条“气习各矫偏处”和第四条“举止整齐严肃”讲的是以礼容纠正端正偏颇陋习。第五条“服食宜从俭素”讲的是书院学生不应该在穿衣吃饭上有特别追求,吃饱穿暖就行。 第七条“行坐必依齿序”讲学生老师集体走路或者坐下听课,必须严格按照礼仪要求的尊卑长幼秩序而行。第十七条“夜读仍戒晏起”是强调书院学生在读书作息制度方面要遵守礼仪规范,晚上夜读苦学后第二天早上仍然要早起晨读,礼乐弦歌,诵习经典。
(五)书院礼仪构建亲密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圣贤君子为目的,通过榜样教育来实现道德教育的教育宗旨。天地君亲师,教师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有重要地位,弟子对老师守三年之丧,是中国古礼最隆重的礼节。书院礼仪教育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礼记·曲礼》说:“宦学事师,非礼不亲。”[10]
(六)书院礼仪融合音乐美术诗歌为一体的行为体验艺术教育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富有感染效果[11]。正如高明士在《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一文中所说:“儒学所称赞的圣贤,均具象于孔庙,士子们平时透过儒书,以及例行的释奠之礼,由礼乐气氛去瞻仰圣贤、接近圣贤,宛若圣贤就在近旁,耳濡目染,在庄严肃穆的礼乐祭典中,产生催化作用,有朝一日,亦可身列庙庭。”[12]
(七)书院礼仪祭祀对象的地方乡贤,对于学生更容易亲近,更容易激发起自豪感,更容易模仿学习效法,从而有效确立书院教育的道统与学统,有效构建起书院教育为地方和国家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人才价值观认同标准。书院的祭祀对象与官学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都祭祀先圣先师孔子,不同之处是每个书院因为是各个地方民间主办,既具有官学性质,又具有民间性质,因此,每个书院的祭祀系统除了官学系统以外,还有自己的地方祭祀系统,修建有本乡先贤先师的祠宇,如岳麓书院就修建有三闾大夫祠、朱张祠、道乡祠、六贤祠、崇道祠、四箴祠、船山祠等祠宇。东林书院则有道南祠、五贤祠等祠宇。部分书院十分重视书院礼仪的祭祀教育功能,有的乡贤祭祀对象达到百余人之多。如清代阎兴邦《重建大梁书院厘正祀典记》记载:“自大贤卜子外得名贤百十五人,或生于斯,或仕于斯,或寄迹于斯,立功立德,与崇同峻,与河同深,皆与大梁有光,则进而祀之大梁书院。后之继起者,有能与前人比迹,亦从而配食焉。是以传之百世。”
书院礼仪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建立庙宇祠堂,彰显儒家正统文化价值观,表彰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先圣先师[13]。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礼仪教育规定教育宗旨,确立教育目标,保证培养出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通晓时务、经世致用的君子型实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