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丕 徐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为我们用好红色资源、上好“红色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1914年,培养了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的刘伯坚、“红军干才”陈伯钧,领导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即奉大巫(巫溪县原名大宁县)起义的彭咏梧,创建巴山游击队的赵明恩以及蓝蒂裕等11位“红岩英烈”,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红色伟业,演绎了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校史红色资源,创新上好“红色思政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完善责任体系,保障工作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的崇高使命。我们坚决扛起红色文化育人的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抓好工作落实。更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制定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专项,落实“打造‘红色思政’品牌、创建‘红色高校’”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将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纳入学校相关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与宣传部主抓,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方向引领。以红色文化育人,是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聚焦教育使命,坚持“熔铸红色师魂,培育幼教英才”理念,明确红色文化育人的目标任务。用红色师魂“明道”,把红色师魂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民族复兴使命,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用红色师魂“正心”,以红色师魂助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让学生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为继承和发扬校史红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用红色师魂“赋能”,鼓励学生以英烈为榜样,学习传承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用红色师魂“弘艺”,坚持以文化人,努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其技能特长,不断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
重视科学研究,充实育人内容。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唯有以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才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我们要更好发挥好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校史红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工作,为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提供资源和理论支撑。要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学术研讨,设立党史、校史专项研究课题,鼓励支持教师参与红色文化课题申报,开展好“红色文化”专项课题研究,发挥好《重庆幼儿师专红色人物故事》《百年师范 百年传承》《源头活水》等红色文化教材作用。
建立研学基地,助力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身边的事实说话,才能让教育对象真信、真懂。我们要建强校内外红色研学基地,每年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到研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更好发挥校史展览馆、六角亭旧址、文化长廊、红岩纪念馆、刘伯承纪念馆、彭咏梧纪念馆等教学基地的现场教学、实践锻炼功能。
建设红色课堂,守护育人阵地。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要把校史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案编写、活动设计、实习实践等,形成独特的红色教育思政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将红色文化与学科教材内容相融并写进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多方面讲述校本红色文化的内涵、特质,将承载着校本红色文化的人、事、物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教学法、典型案例分析法,通过讲红色故事、分析英雄人物事迹,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增强课堂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教学质量上,持续开展思政教学案例评比活动,用好“红色思政”优秀案例。
举办精品活动,打造本校特色。思想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活动是重要载体,有特色的活动才更具教育影响力。我们要深入开展创演红色舞台剧、创编红色故事、创讲红色经典、创作红色艺术品等红色主题“四创”行动,打造高校“红色思政课”品牌。要演好大型红色舞台剧《他一直都在》,办好“信仰的力量——校史中的红色记忆”创演比赛,讲好《刘伯坚:生死不渝报国情》《萧楚女:一支永不熄灭的红蜡烛》等红色人物故事,开展好“两讲”(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活动。
开展广泛合作,推动资源共享。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要充分推动各方参与,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我们要联合附属学校、周边学校,共同开展校史文化体验活动、排演校园舞台剧、开展校史研学实践,让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在实践互动中一起体验校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实现文化育人“同城”效应。要与本地高校联合开展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素材,将校史馆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发展联盟,与外地高校合作推动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共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