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笑晴(指导:汤水福)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步开放,育龄期女性慢性肾病患者的生育意愿逐渐增强[1]。但对于慢性肾病患者而言,妊娠过程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妊娠时期独特的生理变化可导致尿蛋白增多、血清肌酐升高、肾功能加速衰退的风险增高,故慢性肾脏病孕产妇无论在肾脏病的早期或者中晚期,不良母婴结局(如先兆流产、子痫、早产、剖宫产、小胎龄儿等)的发生率均较正常的妊娠女性要高[2-4]。目前针对妊娠期间的治疗手段受限,大多数抗蛋白尿、控制血压的药物是禁用的。中医药治疗疾病重在全身调治,对育龄期慢性肾脏病妊娠女性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汤水福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医学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其采用中西医结合调治肾脏病妊娠患者的临床经验颇有特色,现总结如下。
中医学认为,肾脏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瘀阻[5]。妊娠的过程与脾肾两脏的功能密切相关。肾主生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气虚弱则胎无以固,脾气虚弱则胎无以养;湿浊、瘀血皆可干扰胎元生长,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叶氏女科证治》[6]记载:“妇人有孕,全赖血以养之,气以护之”。妊娠可加重肾脏病。随着胎元的生长,脾肾渐亏,气血不足逐渐加重,气机升降受阻,气滞血瘀,“血不利则为水”[7],湿瘀互结,致使母病更重。故而汤水福教授认为,脾肾亏虚、气血虚弱、湿瘀内停是慢性肾脏病妊娠患者的根本病机。在临床治疗上,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当贯穿始终,同时需结合患者病情,适当予以利水祛湿、活血化瘀之品。
2.1 孕前充足准备,预培其损 有生育要求的肾脏病女性患者,首先需积极治疗,使肾脏病的病情稳定超过1年,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低于150 mg/g,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然后逐步停用妊娠禁忌药物。慢性肾脏病病势缠绵,为防停药期间病情反复,需结合患者病情辨证予以中药治疗。若仅用妊娠无害药物或中药即可使患者病情稳定,则患者可考虑开始妊娠准备。
汤水福教授认为,肾脏病治疗应以扶正为本,需重视健脾补肾,临床治疗常用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熟地黄、酒山茱萸肉等以实现脾肾双补。脾肾当中尤以补脾为重,因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供养五脏六腑的根基。脾胃健运,则肾气也可得到补足,五脏六腑皆可得到濡养。《景岳全书》[8]曰:“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汤水福教授指出,补脾还需运脾,用药中需配伍柴胡、升麻、枳实、半夏、陈皮等以提升清阳、降泻浊阴,协助正气升降出入。预培其陨,使脾气健旺,肾气充足,则气血充盛,胞宫温煦,可为妊娠做好充分准备。
慢性肾脏病具有虚实夹杂的特点[9],若只注重扶正补虚则易“闭门留寇”。汤水福教授强调补虚时当兼顾祛邪,需灵活加减利湿泄浊、活血化瘀的药物。湿邪多变,可寒化或热化,故化湿需辨证用药。水湿者可予玉米须、白茅根、肾茶等以利水除湿,寒湿者当予附子、桂枝、白术等以温阳利水,湿热者需予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茵陈等以清热利湿,湿浊者应予枳实、大黄、积雪草、虎杖等以通腑泄浊,浊毒者酌加蚕砂、木香、石菖蒲等以化浊蠲毒。血瘀者当辨证加入丹参、赤芍、三七、大黄等以活血化瘀;病情顽固、久病入络者,可予虫类药以破血通络,还可配伍牡蛎、鳖甲、昆布等软坚散结之品协助祛瘀。
汤水福教授注重体质辨证。若患者体质偏热者可加入金银花、黄芩、黄连等以清热除湿,偏阴虚者可加入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等养阴之品,偏阳虚者需予肉桂、附子、黄芪等以温肾补脾。
通过中药治疗纠偏校弊、调和阴阳,使患者气血通畅,冲任调和,协助患者顺利进入妊娠阶段。
2.2 孕期坚持治疗,补肾固胎 如前所述,妊娠可加重慢性肾脏病进程,慢性肾脏病又是妊娠的高危因素,故而妊娠期间需定期监测,坚持治疗,避免肾脏病加重,保障母婴安全。
肾脏病患者素体脾肾亏虚,孕后更剧。《四圣心源》[10]认为:“妊娠之时,胎成一分,则母气盗泄一分;胎气渐成,母气渐泄。”汤水福教授认为,妊娠期的肾脏病患者当以健脾益肾、补气养胎为本,临床常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等性质平和的药物以脾肾双补,若患者神疲乏力、气短腰酸等正气不足的表现明显,常加用人参大补元气、养气固胎。妊娠时,阴血下注以养胎,患者常出现烦热、盗汗、失眠等阴虚阳亢的临床证候,可配合麦冬、玉竹、生地黄、黄芩等药物以养阴清热安胎。为防熟地黄过于滋腻,可配伍藿香、陈皮、橘红等以化湿理气、和胃安胎。
根据妊娠的不同阶段和病情的变化,需适当选用利湿泄浊、活血化瘀之药。随着胎儿渐长,可致母体气机升降受阻,水湿停滞,常需加用砂仁、陈皮、紫苏梗等以调气降逆,并予玉米须、肾茶等利水祛湿。妊娠时,阴血下注养胎,使肝肾不足,封藏不固,常出现蛋白尿加重,当予以桑寄生、菟丝子、酒山茱萸肉、杜仲等以补益肝肾,并加用芡实、莲子、金樱子等以固敛精微。若兼见皮肤暗沉、肌肤甲错、舌质紫暗等瘀血内停的表现,当予少量当归、丹参等以养血活血,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1]所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2.3 临产前后需扶虚消瘀,防病进展 临产时为催动胎产,阳气下行,上虚下实;至产后则气血俱去,瘀血内停。临产前后若有风湿外侵或湿邪内生,最易诱发肾脏疾病的发生、加重原有肾脏病的病情。对于有母乳喂养要求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可继续使用最小剂量的妊娠期安全使用的药物维持治疗,尽量选择不会影响母乳分泌的药物。若肾脏病的病情活动明显,则需停止哺乳,继续下一步治疗。
汤水福教授认为,对于产后的肾脏病患者当以补虚为先,如《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12]所言:“妇人产讫,五脏虚羸,惟得将补”。补虚当以补脾为重,脾气健旺则气血有生化之源,并需佐以少量柴胡、升麻等以升提脾气,助气血运行,补而不滞。汤水福教授认为,产后亡血伤津,营阴骤虚,祛湿利水当选药性平和之品如玉米须、肾茶、薏苡仁等,不可过于温燥,反伤津液。《仁斋直指方·妇人》[13]明确指出:“产前为之顺气安胎,产后为之扶虚消瘀。”故补虚之外,还需活血化瘀,汤水福教授临床常辨证使用三七、丹参、当归等药物以化瘀和营,使祛邪而不伤正,化瘀而不动血。
患者苏某,女,34岁,2020年4月3日因“反复尿蛋白阳性10余年,要求备孕”就诊。患者2009年曾在外院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IgA肾病;2015年因风疹病毒感染行人流手术;2016年因肾性高血压引产1次。患者就诊时症见:神清,易疲倦乏力,纳欠佳,眠可,小便无不适,大便每日一行,舌质淡嫩,苔白,脉弦细。既往无特殊病史,无药物过敏史。血压控制在(120~140)/(70~90)mmHg,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020年4月3日行尿常规检查,结果提示:尿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9.35个/HPF(高倍镜视野);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150.57 mg/g;肝肾功能无异常。西医诊断:IgA肾病;中医诊断:尿浊(脾肾两虚型)。治宜健脾补肾,处方用药如下:黄芪30 g,白术10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山药30 g,芡实15 g,玉米须30 g,肾茶30 g,金樱子肉15 g,三七10 g,熟党参15 g,盐菟丝子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300 mL,分两次于早晚饭后常温服用。配合口服百令胶囊(1 g,tid)。患者服药后自觉疲倦乏力感较前改善,后每月定时复诊,守原方稍加减,尿蛋白持续转阴,尿潜血波动在(+)~(++),ACR波动在17~66 mg/g。
2021年2 月22日复诊。患者自诉已孕8周,稍疲倦,感胸闷气短,2 d前阴道出现少许淡褐色分泌物,伴右下腹阵发性隐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2021年2月21日尿常规结果提示:尿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3.24个/HPF(高倍镜视野);ACR:26.27 mg/g。处方用药如下:人参(另炖)10 g,黄芪30 g,白术15 g,茯苓15 g,山药30 g,玉米须30 g,肾茶30 g,桑寄生15 g,盐菟丝子15 g,盐杜仲15 g,酒山茱萸肉10 g,防风5 g,五味子10 g。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患者服药后下腹痛改善,无阴道流血。孕期以上方为基础方进行辨证加减,妊娠期间,尿蛋白持续转阴,ACR维持在150 mg/g以下,未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2021年9月下旬,患者顺产1子。
按:本病案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患者肾病病史较长,有10余年;年龄近中医学的“五七之年”,阳明脉衰,气血生化乏源,天癸失资,冲任失养,肾中精气由盛而衰,受孕较难。(2)既往存在不良孕产史,缘于患者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虽能成孕,但气虚不固不能抵邪入侵,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受扰,血虚阳亢反致肾病加重,使母亲及胎儿都陷入危险。(3)肾病的病程虽长,但肾功能未受损,血压控制尚可,且患者生育意愿较强,仍可尝试妊娠。故治疗当培补脾肾,扶助正气。首诊先予以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熟党参、盐菟丝子等以健脾益肾,预培其陨,予金樱子肉、芡实敛固精微,减少尿蛋白含量,配合薏苡仁、玉米须、肾茶、三七以利水祛湿、活血化瘀,调畅气血。孕后患者出现阴道出血伴腹痛,考虑先兆流产可能,予人参大补元气,稳固胎元,并投以健脾益肾养胎之品。经中药调护,患者平稳度过妊娠时期,母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