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数据,2021 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73%。在此“数字中国建设”成就斐然的大背景下,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发布了《2021 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蓝皮书”中有几组数据让人印象颇深:全国45 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全年新增作品250 万部,存量作品超过3000 万部;新增注册作者150 多万人,新增签约作者13 万人,新增网络文学作者大多为“Z 世代”。
数据意味着趋势。全民皆网民之下,网络文学的作品年增量和作者年增量映衬着严肃文学的暗淡和萎缩。尽管“蓝皮书”中这句话——“网络文学精品力作相对较少,尤其缺少现象级佳作,整体创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当于给予了严肃文学某种文学性高标准的荣光,但是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一种急切行进的步履声:世界越来越快地融入手掌间那个方寸大小的智能手机中。在网络文学的巨大增量中,严肃文学必须从中获得启示:在传播上如何形成直达受众的数字化平台化?在内容上如何形成被需求的局面?在作者创作与读者市场之间如何充满活力?这是一个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但必须去跨越,跨过去即成,跨不过去则等死。严肃文学的转型探索虽然一刻未停,完全成功的案例目前看来还没有,但我们仍在期待。
刊物编发到第11 期的时候,一年即将终了的忧伤气息瞬间生发开来。在这种有些颓伤的氛围中阅读这些小说、诗歌、散文,总是感觉故事有些太拘泥于现实,表达失去了一种应有的美感,艺术的翅膀被沉重的现实所裹挟,难以形成化蛹成蝶的轻逸与美丽,难以给人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或许,严肃文学需要来一次彻底的现实陌生化和语言畅达化。本期有几篇作品,如短篇《马奎的夜》(蒋军辉)、散文《峡河七十里》(陈年喜)、《草棚大才》(陈再仁)等因有了一种使对象陌生化的“艺术处理”以及叙述上的轻逸流畅,而呈现出一种文章的美和见识的独特性来,这正是对“文章千古事”的积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