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辉煌
在“晋江经验”总结提出20 周年之际,晋江诗人吴谨程的献礼叙事长诗适时出版,唱岀一曲高亢清越的家乡赞歌,给晋江诗坛送上一份难得的惊喜,也成就了诗人诗旅跋涉中的登峰之作。
《风起江涌》站在时代制高点,回望晋江从唐开元六年(718)置县1300 多年来的演进变迁,解读晋江从衣冠南渡、耕海牧洋到创造“晋江经验”、崛起为现代化城市的精神密码。诗人充分调动自己深厚的地方文史积累,立意高远,构思精巧,大时空叙事,大容量书写,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冲击力。
《风起江涌》以“晋江精神”“晋江经验”为核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多侧面全方位展示晋江城市的人文特质。
诗作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事件、故事情节,诗人从晋江历史长河中选取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大小数事十个叙“点”,把它们梳理归纳为9 卷娓娓讲述。前6 卷写的是历史时空。《序诗》交代晋江的由来,对志书所载“晋之南渡,衣冠士族避地者多沿江以居”作想象的情境还原。《向海而生》写晋江先民的生存谋生状态:“一只神鸟与一片海旷日持久的博弈”。海是晋江人的宿命,“博弈”不是征服,而是怀抱敬畏,相伴相生。《世遗之光》写古代晋江的高光时刻。宋元时期以晋江为核心区的泉州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达到史无前例的繁盛。《烽火家园》写元末至民国时期的动乱与战火,宣扬为真理正义而赴汤蹈火的凛然正气。《魂系沧桑》写民间传说、乡风民情与晋台情缘。晋江是全国重点侨乡,《蕉风椰雨》写华侨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赤土躬耕》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生产生活新气象:“红土地上,五谷欢欣雀跃,风起,云涌”。后3 卷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波翻浪涌》写改革开放初期的晋江,“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破蛹成蝶》写“晋江经验”总结提出的现实依据及其呈现的喜人景象。《晋江经验》写晋江人在成绩面前再接再厉,创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晋江经验”。《跋诗》是对晋江创建“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的放眼展望。上述各卷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又相互照应,紧密关联,聚合一体。
《风起江涌》原题为《晋江之歌》,诗人笔下的晋江是一条人格化的“泉州母亲河”,也是晋江城市的化身。深入理解长诗的主题,《序诗》提供了钥匙。开头为晋江探源,探的是文化之源。晋江东溪源头是永春雪山,“纯净而执着”。西溪源头是安溪桃舟,“沉静和馥郁”。这便是晋江文化的两大底色。而两溪汇合处的双溪口,是“群山挟裹的桀骜”和“平畴簇拥的不羁”。由此晋江便被定义为“叛逆的江”。所谓叛逆,绝非不轨的倒行逆施,而是不安于现状,不故步自封,不守旧僵化,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敢于担当,爱拼会赢。
《风起江涌》全景式地展示晋江1300 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仰观俯察的审视中感悟历史的深刻启示。
全诗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展开叙述。一是古代泉州晋江怎样创造出宋元时期的繁荣盛景?二是晋江为什么能出全国瞩目的“晋江经验”?两个问题都涉及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主客观条件、时势机遇等。诗人选取的“点”,连接成线,较准确地反映了晋江历史变化的走势和节奏、多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及前后因果,揭示了历史进程中被反复证明的铁律。主要的有:一、对外开放,互通有无,“梯航万国”,是宋元时期泉州晋江高度繁荣的主要原因,也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二、多元包容、“糅合八面来风”、交流互鉴,是晋江城市文化的特征,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实力、影响力的核心要件。三、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家是发展市场经济“纵横捭阖的领军人物”,培育发扬企业家精神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四、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心无旁骛,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是“晋江经验”的鲜明特色。“陈埭鞋业、磁灶陶瓷、晋南服装、青阳食品,一条河流的滥觞”。五、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不竭的动力。晋江成为“品牌之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轻纺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起到关键性作用。“三创园拥山揽湖,演绎产业转型升级的蝶变。”总之,《风起江涌》坚持唯物史观,以人民福祉和社会进步为依归,述评历史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切实中肯,具有相当的深广度。
从艺术创作手法方面看,《风起江涌》采用银线穿珠、夹叙夹议的叙事策略,保持平和稳重的叙事姿态,熟练运用个性化的诗性语言,气韵贯通又峰回路转。
长诗讲述的一众“故事”,作为泉州晋江人,大多耳熟能详,但阅读诗作时,没有吃炒冷饭的陈旧感,仍然觉得新鲜而被紧紧吸引,这主要得益于诗人创作手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采用银线穿珠“有机形式”的创作思路。所讲故事,有古有今,有山川旧迹,有人物事件,看起来散杂琐碎,然而经过精心整合布局,通过“我”这个摇船少年穿梭往来,牵线搭桥,同时又以“晋江精神”“晋江经验”作为统揽的灵魂,把全诗组成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二是以叙事推动情节发展又不失其诗性质地。诗人一再表明自己“拒绝平庸的叙述”和“拒绝平面的抒情”的审美追求,他“以诗的抒情原则统驭叙事”,“把文学的艺术含量焊接在历史的现实脊骨上”。所以我们读到许多耐人咀嚼的诗句。诸如写晋江先民:
在秋阳的渡口渴饮命运的血泪
锈蚀的泪水跌落,旋涡于是有了铁的质地
戴镣铐的人,目睹了秋凉雁归的隐秘
还有,写海上丝绸之路:
鲤鱼越过海门,它确认了自己的故乡
将一段城墙搬上船,满载的舟楫
漂洋过海,然后返航,驶向纵深的繁盛
诗人还很注意掌握创作中的辩证法,处理好重要的五对关系。一是古与今。以今为核心,但厚今不薄古。古为源流为铺垫,今为延伸为蜕变,承前启后,熔古铸今。二是详与略。重点章节,浓墨重彩,一般过程,简单交代。点面结合,用力合理。三是实与虚。实写有现场感、真实感,虚写既空灵又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后者如写施琅收复台湾便是典型一例。四是正与反。所取材料,绝大多数属于正面,这符合真实历史的主流。同时也有个别反面事例,如都蔡冤,意在警示,吸取教训,也显见历史的多种色彩。五是英雄与群众。充分肯定英雄、名人的功绩及影响,也强调民心民力的决定性意义。“鲜血写就的史诗,可供日月品鉴。”
综上所述,《风起江涌》在思想内容挖掘、历史进程读解和艺术手法创新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整体格局开阔、气象恢宏邃远。借用长诗最后一句来描述它应该是比较切合的:“蘸一管波浪,在大海之上,铭刻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