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022-12-25 04:58:35邢德斌
考试周刊 2022年43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

摘 要: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实践能力以及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培养目标。地理实践力,既是彰显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素质,同时也是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能力、地理综合思维并列的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因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尤为关键。文章立足初中教学,首先通过地理实践力内涵的介绍,明确了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就如何提升地理实践力培养效率,提出几点改进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实践力;教学;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3-0155-04

一、 引言

初中地理,是学生第一次从学科的高度,系统认知地理这门知识。为契合初中生的认知情况,初中地理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尽量凸显形象性,在知识深度上也更多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其整体难度明显低于高中地理。但地理概念的抽象性,以及概念与宏观生活的紧密联系,单纯的理论式教学,依然很难起到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特别是地理实践力的效果。文章认为,要提升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效率,教师首先应对地理实践力的本质内涵建立清晰的认知和定位,进而将地理实践力培养和对地理教学中现存问题的纠正,共同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改进和创新中。

二、 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核心素养,特指人们在经过系统的地理知识学习后,能够自发从地理学的角度,判定客观事物的地理属性,同时运用地理学的相关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素养。在以上过程中,运用地理学技能解决问题,正是地理实践力的典型表现,具体而言,地理实践力是人们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主题实验中,展现出的全流程设计和实践执行能力的统称。地理实践力在初中课堂中的渗透,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完成地理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不仅要对应试教育时期的地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通过科学调整教学方式,进一步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型学科属性,还必须在日常教学中,適当发挥创新精神,擅长结合时代新变化、新潮流,引入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地理学科技能的实践乐趣。

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传统地理教学多停留于理论解说层面,教师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出发点,对考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对延伸性的地理知识则选择蜻蜓点水式一笔带过。这种教育方法下,原本相对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被教师以重点、非重点的方式人为打碎,错误的知识整合手段,搭配单向传递的灌输式教学,使被动接受教育的学生,既无法形成对地理知识的透彻理解,也很难自发产生地理实践的意识。围绕地理实践力培养而展开的初中地理教学,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对地理知识进行优化整合,将地理概念、概念的表现、概念的运用,全部纳入服务地理实践的教学主题下,使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既全面又深刻,而在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人文现象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二)提升教师专业水准,响应社会人才需求

从学校和教师的视角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一方面是响应教育部门相关号召的分内之职,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为社会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各领域对综合型人才的实践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学校作为我国义务教育体系里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理应顺应社会各界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动调整学科教学重点,以多种措施鼓励并督促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合理侧重实践教学版块。而这一过程,也将促使初中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进教学技巧,实现专业水准的提高。

(三)带动学生多重素养的均衡提升

地理实践力培养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将显著提升地理教学的多元化特色,使地理教学从以往的课堂式理论教学,逐渐转变为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究并重的实践研究型教学。借助这一集体合作式的实践学习过程,不仅能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地理实践力紧密联系的人地协调观、地理综合思维、地理模型构建意识也能更高效地建立成形。更重要的是,经过初中地理的户外实践洗礼,学生将初步摆脱蒙昧状态,更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来自生活、知识服务生活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勤思好学的卓越品性,并形成以科学唯物论为根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 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地理学科及地理实践力重视不足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学习在语数外三大传统科目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学科。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新课程,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为实现初中阶段各科目之间的平衡,提升初中生的学习质量,不同学科之间便产生了主次之分。分析现阶段的初中教学科目可以得知,在课程安排与分值占比方面,初中地理学科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与学习难度较高的物理、数学等科目相比,初中地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较为适中,易被初中生接受、理解。因此,部分初中地理教师便低估了地理教学的难度,进而忽视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特别是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方面,一些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给予重视,导致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低下,严重影响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在现阶段的中考政策中,地理学科并未计入中考总成绩。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地理教学成果的检验,通常以会考的方式开展。这一政策导致地理学科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也使地理教学的课程安排与教学时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不利于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升。最后,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地理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受到压缩等问题,直接导致一位地理教师同时在多个班级任教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师资源配置以及教学安排,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师资利用率,减少教师资源的浪费,但是却在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教师教学对象的数量以及相应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深入了解的难度,不利于地理教学成效与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二)教学与实践的关联度较低

对大部分初中生而言,地理学科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都较为陌生。然而实际上,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是,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方面,部分地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一些初中地理教师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倾向于课堂授课,一味地采取口头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对课程内容的拓展延伸,也没有将具体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学生的想法和思维被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之上,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实践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地理教学和实践的关联度,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与具体的知识点,在降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的同时,也对后续的地理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一些地理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均呈现较大的功利性。这部分教师和学生将考试成绩视作唯一目标,从而导致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应试”这一目的,降低了地理教学与实践的关联度,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的不良教学结果,也令实际的地理教学活动与初中地理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

(三)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往往以学生通过考试为主要教学目的。这就导致地理教学通常以灌输式的方式开展。因此,实际的地理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此外,在长期的执教生涯中,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已经习惯于这种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应有的教学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对一些相对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知识点,比如“五带”的划分、板块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等,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是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解,在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选择上,没能与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结合,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学模式的固化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手段的落后。对地理教学而言,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鲜少采用丰富、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也使得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无法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转化成简单易懂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单方面地接受、機械性地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使学生按照固有的思维方式解决常见的地理问题,但当面对不熟悉的题型时,大部分学生便会一筹莫展。由此可见,固化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地理实践力受到了限制。

五、 初中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一)完善地理教学配套设施

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有赖于良好的地理教学条件,其中,地理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情况,更是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地理教学条件的完善和升级,能够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实践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硬件支撑。为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有必要强化自身的硬件设施建设,在合理范围内增加地理教学设施的采购与维护资金,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地理教学的实际成效和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时,教师可以收集、加工网络教学资源并制作教学课件,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辅助下,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全球范围内的降水分布情况与各地区不同季节的降水变化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引导学生认识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基础上,化繁为简,使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具体、生动,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插入“降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降水量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等内容,使学生了解降水量过多或过少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不同影响,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此外,对地理教学辅助工具的选择,应倾向于回收利用率高的材料,以便在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所用材料、工具进行回收和重复利用,确保地理教学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减少地理实践活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初中生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关注和重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教学设施尚未完善的教学条件下,教师有必要打破地理教学的外在条件限制,通过积极的实践和大胆的创新,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有意识地塑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利用丰富多元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具体化、可视化,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地球的运动》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地球公转、自转的概念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公转的轨道等内容,帮助学生对上述地理知识产生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手头的材料、工具对地球的公转自转进行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公转自转所带来四季与昼夜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实践意识。

(三)提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效的课堂理论教学,还离不开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实现互动的前提下,初中生的地理实践力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塑造和提升。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性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特别是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在活动的目标、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配合课堂教学的进度,确保课外活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地形和地势》一课中,教师应首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本课中的课程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等内容产生一定的认识,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我国主要盆地、高原、山脉的名称。其次,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为巩固学生在《地形和地势》一课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本地区地形特征较为明显的地方进行观察,研究地形和地势对本地河流、气候所产生的影响,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地形和地势等地理概念,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地形地势等地理因素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切实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四)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从本质上看,地理学科是运用数学、理化相关知识,探究地球现象、日常生活现象的实用型学科。几乎每一条地理概念、地理知识,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鲜活可感的对应现象及事物。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分组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凸显出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时,教师可将学生平均分配为三到四个学习小组,通过详细的课外实验统计活动,了解气候和区域地理形态的相互影响。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将校园整体作为户外观察对象,使各小组携带手持气象设施,分别记录校内各站点在不同时间段的气温、风速、气压等情况,最后在课堂交流阶段,组织各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站点间气候数值差异的原因,明确气候因素与局部环境各地理因素的互相影响,从而完成对地理知识的实践运用。需要注意的是,除站点划分、组长任命外,教师不宜对学习小组内部的职责安排过度插手,具体实践流程,应交由小组成员协调进行;当然,对各小组实践及探讨过程中的知识认知错误,教师需进行及时的纠正。也就是说,教师在分组课外实践中,不宜扮演掌控者的角色,而应发挥引导和纠正的作用。

六、 结语

综上,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实践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构筑地理核心素养,对多种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颇有助益。初中学校管理者应适当丰富地理教学设施,满足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本硬件需求;而作为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地理实践力的本质内涵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课外教学实践,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地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王德耀,邓晨晖,刘宇峰.互联网思维下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探究[J].办公自动化,2022,27(7):20-22.

[2]陈慧芳.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初中地理教學探讨[J].名师在线,2022(17):49-51.

[3]任芳.面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地理项目式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4]朱从菊.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思考[J].新课程,2021(39):163.

[5]李筛元.将地理实践力培养融入初中地理课堂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139-140.

[6]张芮.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2(15):23-25.

作者简介:邢德斌(1975~),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巴东县神农中小学(中学部),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学生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