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儒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工程,它以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串联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个流域,从而形成“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目前,已建成的东线一期、中线一期工程,开始发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内涵远远超出了工程本身的意义。这个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攻坚克难、团结治水,守正创新、科学民主绘就的中华民族的世纪画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赋予南水北调工程新内涵新期望。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时,希望南水北调移民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并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南水北调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治水历程上壮丽而不朽的华章。
因此,回顾南水北调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展望南水北调任重道远却充满美好的未来,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缺水总量约500多亿立方米,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水灾旱灾,人民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文字记录,明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四年,山东连续大旱,饥民“咽糠粃,咽树皮,咽草束、豆萁”,以至于“或僵而置之路隅,或委而掷之沟壑,鸱鸟啄之,狼犬饲之,而饥民亦且操刀执筐以随其后,携归烹饫,视为故常”,众多家庭被迫卖妻鬻女,“卖一口,救十口”,苦渡难关。
另外,《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也曾记载,1876年到1878年,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地遭受旱灾,受灾或发生饥荒的人数多达1.6亿到2亿,占当时全国人口之近半,并直接导致1000万左右的灾民死于饥饿或瘟疫,以至于当年的大清官员感叹:“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毫不夸张地说,历史事实证明,缺水不但是导致旱灾频发的主因,更是北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
历史终于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掀起大兴水利建设的高潮。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号召。1952年,他还提出了“北方向南方借点水”的伟大思路,以图解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问题,满足人民对江河安澜、水旱从人的夙愿,为国家富起来、强起来提供基础性、战略性保障。这堪称南水北调筑梦工程的肇始。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而矢志不移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正是这个初心的一次伟大显现。
一晃70年过去了。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阳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他再次高瞻远瞩地肯定了南水北调工程之于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战略意义。
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从新中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充足水资源的角度考虑,派出第一批人员勘测如何从长江上游向黄河调水情况。同年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并在听取王化云的汇报后表示,“如有可能,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毛主席甚至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超过三峡工程,他于1953年2月对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说过,暂不考虑开工三峡,而要抓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如此,1958年8月,中央在《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第一次把“南水北调”写入正式文件,并于1958年到1960年制定了“1960—1963年南水北调工作计划”。最终,从1958至1974年历经16年,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设完成。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目标。1983年3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抓紧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并于1985年3月和1988年6月召开会议,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工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南水北调各项工作提速运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着手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集中力量兴建南水北调等一批特大工程;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这期间,整整过去了50年。尽管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曲折的历史阶段,尽管始终有着不同的学术争论和意见分歧,尽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和技术制约,但经过统筹兼顾、科学比选、周密计划、民主决策后,南水北调规划终于完成。
可以说,南水北调工程正是我们党坚持不懈、持续推进,尊重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次典型实践。
1958年,丹江口水库工程开工,10余万民工挑着干粮,带着简陋的工具,汇集到工地。他们用扁担、筐子、小木船运载砂土,昼夜不停地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工程。
丹江口水库建设,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特例,工程建设一波三折:1958年9月开工,1959年12月汉江截流;1963年3月主体工程停工,1964年年底主体工程复工;1973年一期工程全部完成,第6台机组并网发电。但是,当时大坝只修到162米高程,只完成了初期规模,离最终规模、正常水位170米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在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同时开工之后的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再次开工。
长达半个世纪,为了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科研工作者通力协作:参与工程的部门既有国家部委,又有省市各级政府,还有科研单位等;涉及的环节既包括规划、勘测,又包括设计和论证;涉及的学科既有经济、社会、环境,又有农业和水利。仅编制规划就召开了近百次专家咨询会、座谈会和审查会,参与的专家近6000人次,其中院士110多人次。不夸张地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一次多学科、跨地区、宽领域团结合作的治水典范。
在10余年建设中,多行业、多地区群英聚会,百万建设大军齐心合作、日夜鏖战,诸多企业参加了工程建设,涉及水利、公路、铁路、电力、环保等行业,既有国字号企业,也有地方企业。面对38万人异地搬迁和50多万人的生产安置,面对数量如此多、强度如此大、关系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面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社会性、时效性、安全性以及实施过程中程序多、环节多、矛盾多的情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移民干部的艰苦工作下,在移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下,最终顺利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既定目标。
为工程而搬迁的河南移民曾说,“北京人渴了,咱们得给他们供点水”,朴实语言的背后蕴含着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顾全大局的积极奉献,在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下,移民们10年收入提高了3.6倍。他们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面临技术空前复杂、污染异常严重、移民人数众多、文物需要保护等重大难题,在建设管理呈现艰巨性、特殊性、复杂性和挑战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创新观念、体制、模式和制度,南水北调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管理之路。
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总结六条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以优化资源配置;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中央统一推动下充分保障工程的资金和用地,并统筹做好工程涉及的移民安置工作;三是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论证,以实现人水和谐、生态环境良好;四是规划统筹引领,既照顾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水资源情势,又兼顾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合理需求;五是重视节水治污;六是精确精准调水。
面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夸赞“建设过程高质高效”,体现出伟大的“中国速度、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半年时间内,两次深入现场调研,专门召开座谈会,赓续伟业,擘画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六条宝贵经验的同时,指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要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二要坚持遵循规律,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充分保障生态安全的底线;三要坚持节水优先,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四要坚持经济合理,尽可能减少征地移民数量;五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六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而且,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加强顶层设计;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程体制机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各项工作。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要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导下,高质量推进调水工程,努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科学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等。全国水利系统围绕南水北调主骨架和大动脉,拉开国家水网建设的大幕。
2020年10月23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指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安全发展、坚持统筹调水节水、坚持绿色发展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蒋旭光表示,集团正重点围绕“五个三”,即牢记“三个事关”办好“国之大事”,建设“三条线路”构筑“国家水网”,坚守“三个安全”筑牢“四条生命线”,扛起“三个责任”打造“涉水航母”,争创“三个一流”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蒋旭光要求从四个方面服务好国家战略实施:一是要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平稳运行,不断提质增效;二是推动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深化西线工程方案比选论证;三是围绕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建设,多业态提升南水北调综合效益;四是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7月,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从而开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新篇章。是的,“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盛世理水、水礼盛世,必将成为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美丽又和谐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