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渊 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已在中国扎根,并影响了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经过几代音乐美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当今中国音乐美学已呈现出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国内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美学思想领域,已达到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的层次。这说明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已达到一定深度。从研究领域来看,国内学者主要注重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整体研究,而对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因此,亟须加强该领域的资料收集,并深化透过作品呈现的与音乐美学思想相关的研究。
肖邦(Frédé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马祖卡》(Mazurka)作为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其所蕴藏的音乐美学思想,能够代表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美学的追求与整体趋向。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对肖邦《马祖卡》的研究众多,但基本倾向于研究其作品的结构、和声、旋律、表演等音乐作品领域,针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极少,显然不符合音乐美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肖邦《马祖卡》所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进而反思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音乐产生的影响,以此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拓宽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视域。这将对中国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肖邦是用唯美的心表达音乐情感的音乐思想者,他的音乐非常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和装饰性,强调声乐性和器乐性的相互交融,其作品既美丽而纯粹,又细腻而豪放。他把钢琴作为表达情感的唯一手段,这种单一而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其在浪漫主义作曲家中独树一帜。
对西方而言,19世纪属于一个革命的变化急速、科技的发展空前、哲学理论的多元和持续涌现、文艺流派不断分流和转型的时代。当时西方美学也处于一个全方位的发展与巨大变革和探索中。(1)李怡帆:《西方音乐的审美追求——以尼采音乐思想为例》,《艺海》2019年第9期,第48页。美学领域的核心成果反映在德国古典美学的成长上,颇具代表性的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与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这些作品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美学的巅峰之作。美学领域的核心成果,反映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进展上,俄国的现实主义美学在吸收德国古典美学优势的同时,使西方美学发展到新的巅峰,为20世纪形式主义美学与结构主义美学的出现与改变提供了条件。在西方美学中,最核心的成果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无产阶级美学的出现上,它以实践唯物主义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从社会实践出发,论述一切美学问题,辩证地理解和阐释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等美学范畴的关系。同时,翔实而又具体地描述和说明美、审美、艺术等美学概念,以及在人文艺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了基于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实践美学内容。
19世纪20年代,欧洲浪漫主义如雨后春笋般在法国的波旁王朝正式出现。那一时期浪漫主义学派中十分典型的特征表现为既不安于现状,又对以往东方国家具有向往和憧憬。以李斯特和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是这一时期拥有核心地位的音乐思想。所谓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是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音乐中的所有内容便是人的感情反映。(2)于亮:《于润洋音乐美学学术谱系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165-176页。无论在西方抑或在中国,依然有不少作曲家用自己的作品来解读或诠释这种美学观点,同样,也有一些演奏家也以自己的感情来放大音乐对人类心理的作用。他们的做法无非就是想借助音乐美学和人类的情感,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渴望以音乐来展现出对其他艺术的一种渴望。而瓦格纳的《森林细语》则充分证明了其对艺术的憧憬、执着和向往,浪漫主义关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渴望通过音乐来展现出心理上的各种感受与情绪。康德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他对音乐艺术有很深的研究,比如他所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曾吸引了一大批崇尚美学的追随者,他们对音乐之美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音乐家舒曼、李斯特、柏辽兹和瓦格纳等。《美学》是黑格尔的伟大著作,在书中黑格尔指出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美,应该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年,序论第1页。也就是说,艺术的内容是理念,作者的作品要用感性的形象把理念呈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美。
事实上,艺术的表现要与理念和谐统一,即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一体两面”的审美观。黑格尔又指出:音乐的内容是无主体性和无对象性的——音乐是表达人内心情感的艺术。(4)[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年,第325页。在音乐美学方面的造诣上,黑格尔可谓是一个佼佼者,他时常会把他认为较为特殊的声音记录下来作为创作时的灵感火花。在他看来声音是具有时间记忆的,这种声音的记忆,在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创作中变成了赏心悦目的音乐,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声音都可以成为音乐素材。在他别具一格的创作中,他认为欣赏音乐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方式,那就是音乐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和谐与统一。(5)[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年,第354页。因此,他曾多次指出:音乐艺术是靠听觉来领会的,人会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不仅是西方美学思想中“时代性”表达和“情感性”表达,更是他对音乐艺术这门美学思想的总结。关于音乐艺术美学的思想性与情感表达,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潮流和时尚,如音乐思想巨人李斯特、瓦格纳、舒曼、柏辽兹等,都是他这一音乐美学发现者的拥趸者。针对黑格尔所倡导的“音乐美学”思想,奥地利音乐理论家汉斯立克发表了《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一文,在该文中提出了“自律论”的审美主张。汉斯立克把这种自律论的审美性定义为音乐本身的法则,认为自由情感的表达不应该受外界的干扰。由此得知,所谓的音乐美学是不受形式与内容左右的,关键还是人的情感因素,而且所有的艺术,无论是音乐还是其他门类,其内容都只是情感自然表达的一种外在形式而已。(6)[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第41页。他的这种观点,可以说是把音乐美学推向了一个超越现实背景下,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音乐艺术的浪漫主义。他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他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要大于音乐艺术的外在形式。
总之,当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围绕着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发展的,是形式论与情感论这两种思潮碰撞的顶峰时代。浪漫主义备受欢迎时期的音乐美学,用情感思想与对艺术的充分分析,较好地干预了理性主义的发展。(7)章江:《21世纪初期西方音乐美学基本思想探究》,《中国文艺家》2018年第11期,第13页。因为雨果等人在文学上把握和驾驭优良的情感,才使得音乐思想从当初的低沉、消极的氛围中突围出来,打开了一扇积极的、乐观的、健康的艺术之门。他们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再次证明了艺术的明天是充满阳光的,艺术人生中有很多美好和值得憧憬的期待和无限的想象。另外,音乐也聚焦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目标,其职责为担负各种重要的社会责任。在这一阶段大众对音乐的热情非常高涨,音乐艺术之美从朦胧中走出来,并逐渐成为大众关注和认可的焦点,音乐也成为城市文化极为关键的一种要素,也干预和辐射到了其他艺术内容中。
在19世纪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可谓是书写了最耀眼而灿烂的篇章,而推动浪漫主义音乐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或者说根本的支撑点,应该说是音乐美学思想。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思潮,音乐产生于文化,文化蕴含且推动着音乐发展。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离不开其作品蕴含的音乐创作理念、音乐美学追求、音乐哲学等,也依赖于以波兰民俗舞曲为代表的钢琴音乐。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肖邦的钢琴创作可谓是巨著恢宏。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钢琴作品不仅题材多样、作曲技法精湛,而且数量惊人,他在钢琴艺术上的成就,至今都是无人超越的一座巅峰。
肖邦在吸收了波兰民俗舞曲元素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音乐风格,重新创作了《马祖卡》。米海洛夫斯基(Kornel Michalowski)和先森(Jim Samson)称肖邦没有受传统舞曲样式的束缚,重新定义了《马祖卡》的舞曲风格,将《马祖卡》打造成“肖邦体裁”。(8)Kornel Michalowski and Jim Samson, “Chopin,Fryderyk Franciszek”,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econd edition),London:Macmilian & Co.Ltd,2001,p.633.从1826年到1849年间,肖邦共创作了57首《马祖卡》,在体裁数量上独占鳌头。(9)肖邦的钢琴作品有:3首奏鸣曲(Sonata),2首协奏曲(Concerto),27首练习曲(Etude),26首前奏曲(Prelude),21首夜曲(Nocturn),4首叙事曲(Ballade),4首谐谑曲(Scherzo),4首即兴曲(Impromptu),16首波兰舞曲(Polonaise),57首《马祖卡》(Mazurka)。由此可见,对《马祖卡》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肖邦的作曲技法和风格变迁过程。
肖邦在1831年寄给家人的信中写道:“除了《马祖卡》,不能谈论我的钢琴作品。”(10)http://en.chopin.nifc.pl/chopin/genre/detail/id/6.他还说:“我永远都不能忘记波兰的音乐,虽然选取了波兰民俗舞曲的特征进行创作,但为了不让这些特征混在一起,清晰地区别开来,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思熟虑。”(11)S. Downes,“Mazurka”,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econd edition),London:Macmilian & Co. Ltd,2001,p. 190.
《马祖卡》作为波兰代表性的民间舞曲,舞蹈主要由四到八对情侣组成,是为跳群舞而创作的音乐。它从16世纪开始为人所知,到17-18世纪,作为音乐的一种体裁开始受到听众的认可和钟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被肖邦独树一帜的音乐奠定了定局。(12)Anne Swartz, “The Mazurkas of Chopin: Certain Aspect of Phrasing”,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73,p.28.斯托尔巴(Stolba)认为:“马祖尔(mazur)、(13)马祖尔作为三种舞曲类型中最早发展起来的舞曲,起源于波兰的马祖普谢(Mazowsze)地区,重音主要放在第二或第三拍上,具有生动、有趣的节奏特征,其活泼的节奏比奥贝雷克速度慢,比库哈维亚克速度快。库哈维亚克(kujaviak)(14)奥贝雷克是以波兰中西部地区圣多米厄斯(Sandomierz)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是三个节奏类型中速度最快的舞曲,具有回旋式的8分音符跑动句特征。和奥贝雷克(oberek)(15)库哈维亚克作为库亚比(Kujawy)地区的民谣,具有小调旋律上加半音阶演奏的伤感、悲伤的情绪,是三个节奏类型中速度最慢的。作为波兰民俗《马祖卡》的代表性民间舞曲类型,各自有引人注目的独特节奏。它们都是3拍子系统的节拍形式,通常在节奏中使用附点节奏,以第二个或第三个节拍中加入重音为特点。”(16)K Marie Stolba,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A History,New York:Wm. C.Brown Publishers,2007,p.28.这三种波兰民俗舞曲并没有沿袭典型的传统节奏特征,而是变换了节奏,或将一首曲子中的马祖尔和奥贝雷克单独利用,或把马祖尔和库哈维亚克节奏混合使用。肖邦的《马祖卡》音乐具有独创的作曲技法,主要体现在所蕴含的波兰特有的民俗情感和乡土气息,因此极具个人对民俗和乡土情感的影射及感情的音乐色彩。
《马祖卡》的情感特别善于变化,偶尔忧愁、偶尔欢快、偶尔担忧、偶尔开朗,《马祖卡》基本上都是采用3/4拍,它是斯拉夫色彩的代表性节拍形式。肖邦往往在牢固地掌握前辈和前期美学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舞蹈的重要内容做进一步的加工,以与众不同的创意将淳朴的乡村舞曲升级成为拥有独特艺术气息的“音乐瑰宝”。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重点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反映在通过旋律呈现的复合感情色彩与旋律的器乐性上。肖邦的《马祖卡》乐于吸收波兰民间乐器的音响特点,创作的舞曲旋律与和声均不复杂,呈现出一股淳朴乡村生活的那种欢乐气息,在民族色彩丰富的音调中,能够感受到民间艺人们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和纯真的情感。肖邦《马祖卡》的旋律朴素而亲切,富于歌唱性,虽然旋律动机短小,但所蕴含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节奏展开和变化的可能性很宽,在与众不同的歌唱性特点中保持了《马祖卡》民间舞曲中“热情、真实、温和、博大”的特质,其旋律优美而顺畅,意味深长。它意味着肖邦音乐美学追求倾向于民间音乐的调式调性,依赖于乡土人情、民俗民风的基本格调。
其二,反映在《马祖卡》的和声应用上。肖邦《马祖卡》的和声具有“强烈、富于变化、欢乐、色彩艳丽、功能与风格统一”等波动和活跃性的特点,音乐自身呈现的波兰百姓舞会欢快热闹的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肖邦善于运用本调性以外的和声功能,但功能的调性指向明确,如意料之中且想象以外的突然转调、细致入微的强弱变化及广泛的音域使用等,创作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音乐风格。添加增二度、增四度等方法所产生的和声变化与色彩,在当时属于一种崭新的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性模式,在自然和弦的运用上对《马祖卡》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本民族最原始的自然音乐美,具有独特的本民族审美思维。这种创作思维,在肖邦《马祖卡》中多以和弦结构的半音化的方式展示出了作品的个性化特征。
其三,反映在独特的舞蹈性上。肖邦《马祖卡》音乐拥有十分独特的舞蹈性,其中涉及“顿脚”般的重音和强烈的旋律直接将听众引入至大型舞会中,在拥有欢乐的情感中重新呈现出百姓载歌载舞的那种场景。舞蹈性引发的抒情与歌唱性是肖邦《马祖卡》音乐的一大特色。肖邦创作的《马祖卡》中所有的拍子都能变为重音明确的舞蹈韵律,此类节奏的配置十分精准,使所有的弹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音乐的奇异变化带来了音符上的跳跃感和节奏起伏的美感,从而演绎出《马祖卡》的动感魅力。肖邦把此类区域各异、特征各异的舞曲特征相互融合,通过以3/4拍的节奏来维持浓郁的民族特征,又利用和声、调式等手段,展现出波兰民间音乐材料独特的魅力和音乐美感。
肖邦《马祖卡》均是在他离开祖国之后才写下的,在此类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地体会到他对波兰的那份深情。李斯特对肖邦的《马祖卡》曾有“《马祖卡》的意义不只是局限于舞曲本身,它还能展现出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它是用于展现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爱国人士情怀的表达方式”的表述。“波兰特色”是肖邦《马祖卡》中最明显的一种属性特质,独特的旋律和多元化的和声对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音乐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那种真情实感和思想内容的抒情性表达获得了大众的强烈共鸣。
肖邦《马祖卡》在维持民族风俗特色的基础上均拥有舞曲动作的律动感。波兰民族的生性活泼与热爱生活的民族情趣,以富有动感的舞步节奏,在肖邦《马祖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肖邦《马祖卡》的节奏动力来自于波兰民间舞的节奏律动,这种以民间民谣为依托的乡情、民风和气质是自发的、自然的人类感情,这种节奏的属性就是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的根基。这种淳朴而自然的民族情怀奠定了肖邦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众所周知,音乐美学思想在19世纪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发展模式,并在黑格尔阶段发展到了更深层次和更加宽泛的领域。黑格尔梳理了相关学者的观点,把情感论延伸到音乐美学思想理论范畴,使其更加全面而系统化。黑格尔认为那些根据对音乐内容的阐释而产生的盲目模仿论与那些随意歪曲音乐作品的举动,及注重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造型艺术等,与文学作品中反映的重点存在着差异,它们并非对物质世界中的表象的模拟,而是将部分客体在主体中所激发出的感情呈现于相关的音响内,音乐可以充分地反映个体的情感,同时也是脱离实际状况而出现的“自我”反映。(17)李想:《中西方音乐思想在钢琴作品中的表现——以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为例探究孔子与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黄河之声》2018年第9期,第31页。我们需要承认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对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浪漫主义音乐更加关注音乐“情感论”的事实。作为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的肖邦,在音乐情感内容上基本认同黑格尔的所有美学观点与思想,在美学追求与美学观念的追求上基于“多愁善感性”到“富于变化性”的升华,融入了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以文学作品的美学思想为依托,反映在具体的旋律创作的各个领域中。换言之,肖邦的“情感论”是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情感论”的核心为朴素的民间民谣的文学背景。
浪漫主义艺术与古典主义艺术倡导注重以个体的情感体验为主的思想,忽略艺术对自然的模拟与复制,而是把创作者个体情感与想象置于最关键的位置,即情感性胜于理性的高度。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更注重个人感情的展现,更加关注音乐中的情绪表达。肖邦在《马祖卡》中十分关注情感这一命脉,使其张扬、尽情地发挥,达到了情感之上的美学境界。
肖邦把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无助与落寞等情绪,以内在的情感去加以处理,将主观认知的田园美景提升到了带有文学意蕴的新的情感世界;以诗人般的那种淡然、画家的特写与音乐家的想象,把主观性的情感当作艺术反映的源泉,从内往外呈现出浪漫主义内在的激情与情感世界,使作品展现的个人感受与体验自由而简单地被抒发出来,展现了浪漫主义的以个人情感为音乐美学追求的精神。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既符合文化大背景推动下的时代发展需求,又符合张扬个性、以情感替代理性的艺术家们的内心诉求,不再囿于古典主义艺术不够宽广的表现内容。“回到精神世界中来”的口号最开始起源于德、法两国,接下来辐射到全欧洲的意识形态中,并得到普遍的认同。在诸多艺术种类中,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不受制于具象的限制,更准确地说音乐的文学背景的多重性、情感的多样性、表达的意境性等,都比其他艺术具有更加多维、多层面的解释和理解。音乐可以更为直接地反映出个人情感,更加直达听众的情感世界,它从萌芽到成熟是情感爆发和完结的全过程。注重音乐的情感性是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最大的特点,“音乐即表情”是浪漫主义人士倡导的主要主张。音乐要注重对所反映对象的主观认知和情感,而非直接去叙述自然场景,能否呈现人类的某种内在感受与情感要素,就是浪漫主义代表们评估音乐作品的唯一标准。注重音乐艺术的情感反映,就是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势。肖邦《马祖卡》音乐不仅吸收了洪梅尔等的古典主义理性控制下的抒情、严谨逻辑下的结构安排、对称美学原则下的节奏布局等,还展现了以“自我”、关注情感、个人感受为主的个性追求及独具特色的音乐美学思想。
肖邦《马祖卡》中以这种为作品提供各种内在感受与由情感形成的美学思想,构建出与古典主义音乐彻底决裂的音乐形式。其音乐作品中反映的颜色性与即兴性都与众不同,它们都反映了其主观上的音乐感受与情感世界。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形式不受限制与约束,具体展现在包括前奏曲、即兴曲等体裁。此类不受制于古典主义固定模式的音乐,给肖邦带来了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促使他矢志不渝地创作更多与众不同的情感的音乐作品。
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的追求与舒伯特、柏辽兹等浪漫主义人物不一致的地方在于音乐中的感情特色,如肖邦再次改写的波兰音乐发展史,其民族文化意识不是为“个人”的,而是把个人情怀提升到了社会层面上,并把所有的情怀归结于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这也孕育了《马祖卡》音乐美学特征,即坚强、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世界。
总之,肖邦的音乐极富个人的情感表达,其中的《马祖卡》体裁更是把情感用于抒发内心的呼唤、内心的挣扎、内心的号召。在其音乐中,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快乐、波兰民间舞曲中呈现出的那种愉悦、高尚纯洁的爱情、波兰被征服所带来的苦难、对祖国的思念等,都融入个人的情感,以情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意境,并把个人感受的情感价值提升到音乐美学价值的高度上。
情感是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中的重点,不论是在介绍艺术的根本特点还是音乐的创作等问题时,均离不开情感。然而,黑格尔不满足于停留在音乐呈现情感的常规思想中,而是深入地思考感情的特点和价值,及其在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应当肯定黑格尔关注情感和思想的相互融合,注重理性和感性的相互结合等主张,以及情感与思想、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既然音乐中的理性成分与感性成分可以相互结合,就应当给出音乐中理性与感性怎样处理和协调、情感作为音乐美学重点反映的内容与内容间的相关性等问题的明确回答,进而将音乐美学中对情感的探讨引入到更深的层次。以上观点就是德国音乐美学中拥有主导地位的“移情作用”的本质。实际上,对这一概念的讲解,黑格尔对月夜、大海等“阐发心情与吻合心情”的自然美的表达中已经十分明确地表明,“此处的内涵并非为对象本身,而是为了所激发出的那种感情”。(18)[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年,第368页。从这一角度而言,肖邦的音乐属于代表性的“移情音乐”,其移情是利用巨大的想象力而呈现的美学观点。这种想象力的本源,可以说是肖邦《马祖卡》音乐风格特征所包含的意蕴。
浪漫主义音乐是简单反映诗意的艺术。这种简单呈现在直接和直观的音乐形象中,这种诗意体现在作曲家以情感为主导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达里。它主要倡导主观的情感体验、不受约束的个性发挥,作者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白,浪漫主义在对诗意反映的向往中,具有主观方面的联想。在浪漫主义的内在世界中,音乐所反映的恰恰是其所热衷的内在感情,是仅利用审美感受即可感受到意象展开的那种诗意,这种诗意的意蕴,即是移情音乐。肖邦是浪漫主义流派中想象力尤为丰富、特别有诗意的典型代表,因此,他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音乐用轻松而简单的节奏形态、华丽而多彩的旋律线条、极富民间舞曲的动机,再现了人类的情感,散发出的能量像暴风雨般强烈,所呈现的意蕴像顶天立地的英雄,美学特征庄严而崇高。肖邦《马祖卡》所热衷于探索的美学意蕴恰恰是由钢琴这一乐器之王的音质、音色、力度所承载的,获得了其他任何独奏乐器所不可企及的完美效果。
肖邦被誉为19世纪波兰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钢琴家和音乐诗人。作为民族音乐家的肖邦,其作品绝大部分涉及波兰的民族民间音乐。19世纪的波兰承受过巨大的国难,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侵略。肖邦出生在波兰面临生死存亡的战争年代,生活的背景和社会环境非常艰难,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肖邦生不逢时,流落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眷恋、对亲情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即是他的感情基础与情感的归属。他的音乐便是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他的美学基础的起源和成熟也是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
肖邦笔下的《马祖卡》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淳朴的民族民间音乐核心动机,作品呈现的美学意蕴等,均展现出波兰民族音乐特色与波兰民族的美学追求。在肖邦《马祖卡》中蕴藏的美学价值观是爱国情怀,也是抗争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肖邦的一生贯穿了以《马祖卡》为主的钢琴音乐创作,从他到异国开始,持续到最后的作品,波兰民间歌舞始终是其作品巨大的灵感源泉和旋律动机的来源,特别是由肖邦创作并发展弘扬下来的众多音乐体裁,呈现出了旋律的舒缓性与诗意性、风格与色彩的多样性等特征。与肖邦形形色色的众多作品相比,《马祖卡》的旋律则更具有波兰民族特色,同时《马祖卡》音乐又更具有区域性特征。
在肖邦的所有作品中均有一种充满诗意的意蕴,诗人般的激情与抒情,铭刻在骨髓和灵魂深处的柔情与朴素的乡土情怀,在以旋律线条为主的和声功能的色彩选择上,都呈现出朴实无华又新意闪现的幻化之美,每一乐句、每一首作品都展现出情感世界的多元、意境的多维,其美学内涵的深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音乐形象的完整性与情感内涵,让人沉醉于其中,旋律风格无不浸透着浓墨重彩的民族风貌和地域风情,展现的是浓厚的波兰乡村特色,完美地展现了肖邦自己的内心世界。汲取于当地民间艺术的《马祖卡》音乐,优美的旋律和艺术特色堪称波兰民族音乐史上的瑰宝,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马祖卡》势必为民族个性十分显著的作品,他结合波兰的乡间舞蹈和与众不同的新意,使《马祖卡》成为世人皆知的艺术。《马祖卡》中不但展现出“优良的激情、淳朴的民风、美好的感情、诗意的想象”,而且包含着肖邦的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怀,由此折射出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祖国的挚爱和移情美学的意蕴。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和根基扎根于乡土人情,孕育于波兰民众,这一点正是作品历久弥新、传遍世界被称为钢琴音乐之巅的原因。
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一个音乐家只有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思想与同时代或超前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创作理念建立在与时代步伐同步地位,使创作方法与作曲技术与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诗词、美术等其他文学艺术产生同频共振、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创作出既能促进和引领时代音乐发展,又能够影响和辐射周边国家,乃至超越时空影响人类进步文化和艺术前进方向的伟大作品。只有反映时代的进步、影响时代的潮流、反映本民族情感世界和精神的音乐思想,才能真正被本民族和时代所继承。
其二,音乐创作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传统和敢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永远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它能表达任何情感和诗意想象,肖邦《马祖卡》的美学追求与美学观念基于“多愁善感性”到“富于变化性”的升华,融入了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以文学作品的美学思想为依托,反映在了具体的旋律创作的各个领域。在这方面,肖邦《马祖卡》的音乐美学思想积累了可供我们借鉴的、有价值的艺术经验。肖邦在《马祖卡》的创作上从不受民间音乐素材的束缚,《马祖卡》的主题从来不机械地采用原有的民间旋律,而是体会这种音乐的特征后进行重新创作。这样,既可以提高民间舞曲的艺术水平,又可以保持这种民间素材纯净的风格,从而不丧失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
其三,肖邦《马祖卡》情感所呈现的诗意想象,具体表现在踏板运用、节奏变化的多变性、旋律色彩的华丽与丰满、转调方向的意外与和声功能的拓展等,使钢琴乐器的张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为同时代和后期音乐家们提供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标本与创作思路和方法。钢琴乐器功能的极大拓展应用,也给演奏家们提供了钢琴演奏技术上更高层次的提升空间。肖邦作为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音乐最受欢迎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始终以诗意的想象去创作,以诗人般的胸怀、哲学家的睿智去解析民族民间音乐,深刻解读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意蕴,取代了古典音乐禁锢而封闭的创作思路,创造了个性张扬、美学意蕴深厚的《马祖卡》。
艺术不是技术,艺术是有情感的,某种意义上情感色彩象征着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高度,它与民族文化的诗情画意有着紧密联系,注重音乐的民族性。肖邦《马祖卡》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这一明显的特征及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肖邦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地位显赫、备受关注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用尽一生创作的57首《马祖卡》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体现在独特的作曲技法及艺术风格上,不仅影响了当时欧洲,也影响和辐射到世界。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根基在于乡土人情,发展于民族情怀与对祖国的眷恋,成型于“情感论”和“移情美学”。肖邦《马祖卡》中的波兰民族精神,旋律呈现的典型的器乐音,都具有强烈、富于变化的和声色彩,这些是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