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培峰
有幸读到王红顺老师的《上公开课的10个“坑”,老师们千万别踩》一文,对其中一个“坑”——“洗课”,我是深有感触。
以前在上公开课前,我都会去网站上浏览许多名师的课堂实录,然后把这些“大咖”们的课件下载下来,经过简单的删减和增加幻灯片后为我所用,然后再由同事们集思广益,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地把各种内容都弄进去,生怕把一些拓展的外延知识落下。总之,是要把这节课上得厚重一些、完美一些,上得更“公开课”一些。
但往往事与愿违,课堂前松后紧,内容上不完的情况占多数,事后往往会把责任推到学生上公开课心里紧张、没放开,导致师生配合不够好,还会说如果是在平时上这节课会如何如何地好,却没有去深挖问题的根源。其实我们细想不难发现,在这节课的准备阶段,我们一直在做“加法”,课上不完其实是很正常的。
最近我也听了很多公开教研课,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小组合作,看到了学生展示,也看到了师生互动交流,但给我的感觉不是那么“真”。小组是在合作,但不一定是“真”合作;学生是在展示,但不一定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真实体验;师生是在交流互动,但学生的解答好多是在迎合老师的“胃口”,课上得对于师生来说都很“没趣”。
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在课前没有精心“洗课”,对多余的东西没有做“减法”,这样内容庞杂的东西居多,精华的东西反而被冲淡了。具体表现是课前教学预案只是针对本节课来设计的,没有整合处理;导入环节有无用的、繁琐的部分存在没有被舍去;课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质疑,当然学生更不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面对“洗课”,我是这样想的:首先,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当作主体,而且应该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更前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站在小学数学的高端俯瞰本节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地织一张系统的网,才能让学生从起点出发沿途体验知识的形成。其次,教师课前设计要反复“洗”,把一些表层的、以图片代替老师说话的东西洗掉,把精力重点放在探究知识的本质上,让学生感到新课其实不新,但有新鲜感。另外,在提出问题方面要“洗”掉一些没有价值的、重复简单的问题,创造一些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或者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甚至引发学生之间互相质疑的问题,让知识更有“嚼劲”。最后,在作业设计方面要“洗”掉一些机械的、重复的作业,设计一些发现规律的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旅,引发不同的声音。
所以说,“洗课”表面上看似“减肥”,实质是在“健体”;“洗课”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减负,更是为了教学有灵魂;“洗课”让学生对课堂有了更多的疑问,让师生有了更多的思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