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奎生
陶器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迈向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在陶器制作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种类繁多的各色陶器当中,紫砂陶器是非常独特的,其代表作紫砂壶闻名世界,而其他的紫砂陶器也因独特的中国古典气质与东方浪漫情调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随着紫砂陶器的不断发展,紫砂制作工艺也不断丰富起来,其中的一些工艺因专属于紫砂陶器制作而更具价值,这其中就包含极富人文底蕴的陶刻工艺。
此件《飞天紫砂瓶》形制端庄优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中的陶刻装饰。创作者借鉴了北魏石刻的工艺手法,技巧性极强,工艺价值极高。创作者选择的陶刻内容也独有深意,体现了早期的佛教文化内涵与北魏汉化风尚。本文将对此瓶的陶刻表现进行分析,以此说明作品的艺术特征,阐述紫砂陶刻融合传统艺术、文化的方式与“博古通今”的艺术价值。
陶刻与石刻所运用的基本工艺都是“刻”,只不过一个是呈现在陶器上,一个是呈现在石头上。“自东晋晚期起,佛学流行,对中国的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和艺术风格都起了很大作用。佛教题材的艺术样式随处可见,对石刻影响尤深。”[1]因此,北魏石刻多以佛像雕刻为主,另一方面则在书法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陶刻最早应用于紫砂壶装饰之中,可将传统的诗歌、绘画、书法等结合至壶中,极大地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味,提供了全新的紫砂壶创作思路。紫砂泥质地较软,因此在进行雕刻时可塑性较强,一些绘画呈现于壶上时栩栩如生,精美非常。而石头却是非常硬的,所以石刻往往有着硬朗古朴的风格。当陶刻与北魏石刻相结合,便会产生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将中国传统工艺的气质展现得更加全面。
在此件紫砂瓶中,创作者分别运用了书法文字与绘画两种装饰,从字体与绘画内容上看,创作者延续了北魏石刻的传统,并融合了北魏石刻那硬朗、质朴又不乏浪漫的艺术风格。
此瓶圆身细颈,姿态优雅、大气。瓶身高挑,宽大的圆腹使瓶身重心下沉,小巧的圆形底座又能保证瓶体的精致感。纤细的颈部与瓶身之间形成了流畅的过渡,在对比之中构成了作品的结构美。较为开阔的圆口保证了作品的使用功能,同时也可增强作品的曲线美。棕红色的泥料古典高雅,充满传统韵味,也是为了呼应陶刻的气质。
瓶中陶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书法文字陶刻;第二部分是画。创作者先用纤细的金色纹线勾勒出方块格子,作为书法文字所呈现的“纸张”。每一个方块格子中都是一个标致的方块字,字体大小均匀,笔画力度一致,在横平竖直之间尽显中国方块字的风骨。在文字内容上,创作者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望,这种古与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之间的结合,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认同感。
在画的一面,创作者所表现的是一幅飞天图。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保持着对天空、宇宙的美好向往,所以衍生出了嫦娥奔月的浪漫故事,而航天事业则实现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在这幅飞天图中,创作者首先打造出石头纹理作为背景,以凸显北魏石刻的独特风格。画中的主角是一位仙女,其身量纤纤,有北齐审美风格,衣袂飘飘,可显示出“飞”的动感效果。此幅陶刻有北齐石刻那种粗粝、硬朗的效果,又具陶刻的细腻、灵动。陶刻以其巧妙的工艺技巧,在完成对自身工艺效果表现的同时也展现了北齐石刻之美,紫砂陶刻从不只是利用各种艺术资源为自己服务,而是重在传承,展现各种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魅力。
“飞天,在佛典中称‘乾因婆’、‘紧那罗’,因其形象在佛教石窟寺绘塑造像中,常作飞行虚空状,是能飞行的神,中国古代有“飞仙”“天人”、“羽人”之说,古籍中有关记载众多,出土文物中也有不少例证。”[2]也就是说“飞天”所代表的是一种佛教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天”是神秘的,又是他们所向往的,往往代表着来世或美好的生活。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汉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所以创作者将“飞天”表达为中国航天事业,借此作品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祝福,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工艺智慧与中国的浪漫情怀。作品将北魏石刻与紫砂陶刻联系起来,将飞天梦想与航天事业联系起来,在“博古通今”之间彰显了紫砂陶刻的丰富价值。
此件《飞天紫砂瓶》从立意到工艺表现都可以说是非常独特,创作者注意到了陶刻与石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二者完美融合,直指新时代精神内涵,展现了紫砂陶刻的工艺魅力与时代价值,让人们通过此件作品能够一睹陶刻与石刻两种工艺的美感,品味其中独特的中国浪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