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现锋
河南禹州 461682
钧窑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的最大贡献是创造性地发明了具有地方鲜明特征的高温铜红釉烧制技术。后人称之为钧瓷烧制技艺。这一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宋代当时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让中国陶瓷从此进入了五彩斑斓的新纪元。这种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的传播和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全国许多瓷区的陶瓷生产,从而形成了以铜红釉为特征的庞大窑系。作为钧瓷诞生的母地,千百年来窑火不熄,钧瓷人以探索的精神,从窑炉的结构设计、燃料的选择和使用、釉方的不断革新和完善、烧制工艺的不断探索和优化方面,始终引领着高温铜红釉的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煤烧钧瓷烧制工艺中,从建国之初就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中央决定恢复宋代五大名窑的生产,钧瓷位列其中。先后形成了以地方国营瓷厂、禹州钧美一厂、禹州钧美二厂为代表的钧瓷生产骨干企业。三个大厂从釉料的选择、釉方组成到烧制工艺各有特色,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艺术特征。地方国营瓷厂的釉色红润而深邃;禹州钧美一厂的釉彩以紫蓝而著称;禹州钧美二厂釉彩以玉润肥厚、窑变丰富、五彩渗化而备受钧瓷收藏爱好者喜爱。这就是在钧瓷界备受推崇的47号釉。直到今天从事传统煤烧工艺的从业者,主要还是以47号釉为基础。这个釉有个特点,在烧制钧瓷时偶尔会在玉清肥厚的釉面上出现纵横交错、粗细不一、悠然灵动的红色纹理,我们钧瓷界称之为“袈裟纹”。这种独特的窑变,既彰显了钧瓷窑变的神奇,也催生了我对出现这一窑变特征的深深思考:为什么47号釉会偶尔出现这一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对指导钧瓷的生产有何帮助?为破解这个钧瓷窑变之谜,我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从而发现了以47号釉为代表的袈裟纹窑变之谜。
钧瓷开片是钧窑釉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在烧好的钧瓷釉面上会出现纵横交错、长短不一的微裂纹。观之有印,触之无痕。关于钧瓷开片的原因,我总结了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钧瓷的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的开片;第二点是钧瓷釉肥厚玉润、窑变丰富的艺术效果是通过釉层的厚度来体现的,而肥厚的釉面很容易使釉面开片;第三点窑内不同位置的窑内气氛,温度不同就会影响或改变钧釉内着色氧化物的化合价,从而影响膨胀系数的改变而形成不同的开片纹理。
我们知道铜的熔点是1083℃,在陶瓷烧制过程中,铜元素处于800℃以上就具有挥发性。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挥发性越来越强,因此,在烧制铜绿釉时要求釉料配方中铜的含量会更高,要求烧制的时间不宜过长,烧制尽量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其目的就是减少铜的挥发,以利于釉的发色。在烧制钧瓷作品时,有时也会利用铜元素高温挥发这一特点,我们在烧制钧瓷玉青釉或月白釉的产品附近,放上含铜高的釉料,利用高温铜元素挥发的特性,在玉青釉或月白釉上呈现绯红的成色效果,自然而鲜活。
那么以煤烧47号釉为主的钧瓷作品在进行第二次复烧时,在没有外来铜元素引入的情况下,仅靠作品本身偶尔就能形成纵横交错的红色袈裟纹。作为一个钧瓷生产的实践者,能否用科学的态度来解释这一客观现象,是长期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也是一个钧瓷人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
在传统煤烧钧瓷的烧制实践上,以47号釉为例。釉的高温粘度第二次复烧要比第一次烧制温度在相同的熔融温度下,要降低60℃左右。煤烧钧瓷以厚釉著称,钧瓷的乳光效果成因就是在钧瓷釉层内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气泡。在进行第二次复烧时,随着窑内温度的升高,釉的粘度将会降低,釉层内封存的气泡将会沿着开片的通道而溢出。这种气泡气体溢出的过程也就加速了釉内铜元素沿着开片的纹理向外挥发的过程。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开片的通道越来越小,而开片处富集的铜元素越来越多,结果在窑内还原气氛下,铜元素被还原成氧化亚铜,因此在开片处出现红色的纹理便有了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由此可以得出,因铜元素的高温挥发而又在片纹处聚集,是形成煤烧作品袈裟纹的根本原因。
(1)要选钧瓷釉面肥厚的作品。
(2)器型以饱满圆润的为好,因为曲面的作品更容易开片。
(3)所选作品窑变以青玉色、红色兼而有之为好。釉面发黄的是第一次烧制时温度过高,氧化气氛较浓而造成铜元素挥发较多,而不利于复烧时铜元素的富集,从而出现袈裟纹的几率极低。
(4)在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同时,应选第一次烧制温度偏低的为好,以提高复烧的成品率。
在以47号釉为复烧钧瓷作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把复烧的钧瓷作品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2)放置的窑位还原的气氛稍浓为好;(3)把作品放置在气流流速较慢的地方。满足这三个条件,出现袈裟纹的几率就会多一些。当然在各种条件刚好恰如其分时,出现的袈裟纹比较好,纹理清晰,颜色鲜红,灵动自然。更多的是因为烧成条件的变化,如气氛重的时候形成的纹路黑或发紫,纹路的清晰度降低,在气氛轻或温度高的时候,又因铜的挥发和变价而形成纹路不理想或完全消失。大量的实践证明形成袈裟纹的条件非常苛刻,所以说,窑变好的袈裟纹,弥足珍贵,是传统煤烧钧瓷中的珍品。
根据笔者的大量实践经验,传统煤烧钧瓷作品出现袈裟纹与钧瓷的开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釉层内的气体沿着开片的通道外溢有关,更与高温下铜元素的挥发和外溢的通道被封闭有关。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