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芳
一天凌晨,我接到师幼暂停返园的通知。在居家期间,我通过制作美食的方式,做好幼儿居家生活指导,让居家生活同样丰富多彩。
在居家期间,为了打发时间,我给自己做了一顿美食。我用芦蒿制作了一道南京特色菜“春意盎然”,分享在教师群里。消息一发出,大家纷纷点赞,顿时让我这个“美食小白”有了美食家的感觉。
第二天一早,教师群里出现了G老师的馄饨“云遮月”。G老师用肉沫、生抽、姜末、胡椒粉、鸡蛋等混合在一起,然后用馄饨皮包裹;接着,糖醋排骨、牛肉手工卷饼、酸辣鸡、青椒魔芋烩鸡腿、土豆烩牛腩、地三鲜、咖喱鸡、清蒸鲈鱼、番茄炒蛋、红烧肉等美食纷纷在群里亮相。其中,较有意思的是W老师做的“百雀叫喳喳”,其实就是一碗蛋炒饭。W老师介绍:“我其实不会做饭,平常晚上都是在幼儿园或外面吃。看见大家在群里分享了这么多美食,我真的有些惭愧。于是,我想到了我最拿手的蛋炒饭,将其命名为“百雀叫喳喳”。
W老师的一道“百雀叫喳喳”虽不胜在厨艺上,但胜在有思想、有行动。在“百雀美食荟萃”分享活动中,不会做饭的她尝试制作了自己的第一个美食作品“百雀叫喳喳”。无论从选材还是取名,她都花了一番心思。为此,我也深有感触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创造有意义的课程,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幼儿,才可以让园所不断发展。
居家期间,教师要对班级幼儿进行居家指导。家长正常上班,很多幼儿每天只能与爷爷奶奶做伴。一天,西西给我发了一段语音:“王老师,什么时候上学呀?我在家好无聊哦!”西西的语音里还隐约夹杂着奶奶的责备声。于是,我和西西视频连线,看看她的居家生活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同时提议她与奶奶一起做美食。听到我的建议后,西西立即“缠住”奶奶,要帮奶奶做一些美食。奶奶带着西西一起准备做青团的食材,如豆沙、芝麻、竹笋、蛋黄、肉松等。奶奶故意逗西西:“宝贝会做青团吗?”西西看着奶奶,自信地说:“我会搓青团,就像在幼儿园里搓元宵一样。”于是奶奶特意为西西将青团压扁、包馅,然后和西西一起将青团搓圆。就这样,西西和奶奶成功做出了各种馅的青团。在做青团的过程中,西西和奶奶还编了一首儿歌:“做青团,做青团,好吃的青团哪里来?糯米、青汁揉一起,好吃的青团搓出来。”做好青团后,西西迫不及待地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连续吃了两种不同馅儿的青团,边吃边夸。听了西西的夸赞,奶奶顿时心花怒放。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因此,在居家生活指导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在活动中融入生活素材,提升幼儿的适应性。同时,教师要让幼儿在兴趣中学习和探索,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究问题、寻找答案。以前,居家指导课程存在过度重视目标导向、重预设轻生成、脱离生活经验等情况。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我调整了幼儿居家生活指导策略。同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直观、形象化的思维特点,开展适宜的生活化课程,将生活课程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做青团时,幼儿能积极思考,将在幼儿园里学习搓圆的技能运动到实际中,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提升了各方面能力。
到了周末,幼儿的爸爸妈妈纷纷主动参与。周五晚上,西西爸爸建议,本周末由爸爸妈妈制作美食。其他家长不甘示弱,纷纷请战。他们还确定了周末美食主题为“鱼宴”。第二天,他们早早起床,来到市场挑鱼,然后回到家制作“鱼宴”。从周六中午到下午,群里一直不断出现各种做好的鱼,如松鼠鳜鱼、酸菜鱼、剁椒鱼头、水煮鱼、番茄鱼、石锅鱼……好一个满“鱼”全席。之后,每天都有一个美食主题,如西餐主题、早餐主题、面食主题、野菜主题、水果拼盘主题……美食种类不断丰富,居家生活精彩纷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工作日,爷爷奶奶积极参与美食分享;双休日,爸爸妈妈主动请缨。这种体验具有很强的主题情境性,较吸引家长;这种体验变家长为主导、教师作为场外辅助,真正实现家园共育,从而让家园配合更为畅通。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和生活是一回事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理论,认为教育只有与生活结合,才能让幼儿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家庭适宜性生活课程的实施,能够有效生成恰当的、与课程活动相连接的途径,给予幼儿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在适宜性生活课程中汲取养料、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