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兰 吴 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的要求,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以及注重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笔者所进行的基于概念的语文项目化学习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项目化学习,郭华、吕林海、夏雪梅等学者站在不同视角,赋予其“问题情境”“真实性”“能动性”“整合性”等特征,笔者认为其是一种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真实问题为驱动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学者刘徽提到大概念有以下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来自具体生活现象的概括;不是一个事实,而表现为一种观点,可以不断被论证和讨论;反映了专家的思维方式,答案是多元的、变化的。鉴于此,笔者认为“概念”是从众多相类似的事实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并能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知识。所谓“基于概念”,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概念来获得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知识,并通过迁移来处理具体的事实性知识。
综上,基于概念的语文项目化学习,是根据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和学校的育人目标提炼语文学科的核心概念,在概念统摄下以一个大项目、一项大任务或一个大问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其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概念为轴心的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路径如下(见图1):教师通过“提炼概念,明确项目轴心;转化概念,设计驱动性问题;聚焦概念,组建探究活动链;运用概念,呈现项目成果”进行项目设计,学生通过“分析假设—探究发现—展示迁移”进行实践探究,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图1 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路径图
“语文学科大概念是指蕴含在语文学科事实中的核心概念,包括学科思想、学科原理和思维方法。”核心概念的提炼是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原点。
实践表明,提炼核心概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具象到抽象,从教材零散的知识点出发,自下而上进行凝练;二是由抽象到具象,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自上而下进行提取。以统编教材四下第五单元为例,单元导语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安排,我们发现每一课时都提出了“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目标,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移步换景”这一概念。
此外,新课标在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中还提出了这样的分目标:“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根据这一目标,我们结合教材,朝着下位方向解读,提出了如下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以游记的形式,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处景物;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写清楚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由此,循着由具象到抽象、由抽象到具象的思路,我们不仅提取出了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还探索出了与核心概念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操作路径。
在项目化学习中,概念和问题是构成项目的两个“面”,它们互为映射、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教师需要在提炼概念后将概念转化为能驱动学生持续性探究的问题,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理解概念的过程。
1.明确本质问题
本质问题是学科核心概念转化为驱动性问题的桥梁。因此,实现概念与驱动性问题的有效转化,首先要明确项目的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基于核心概念的问题,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以四上神话单元为例,其核心概念为“神话故事需要有神奇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与“神话人物有神性也有人性”,基于此,我们确定了本单元的本质问题——“神话故事为什么会吸引人?”
2.设计驱动情境
经实践探究,笔者发现适切的驱动情境需具备以下特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指向学科核心概念。基于此,我们创设了这样的驱动情境:一天,部落里的男人们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女人和孩子们正在收集食物。这时,一场灾难正在悄悄逼近……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哪个守护神会来拯救部落,在拯救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结果会怎样?请你发挥想象,把他的英勇事迹写下来,并在班级故事会上分享你写的神话故事。
这样的驱动情境具有开放性、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持续性探究。最重要的是,这一情境指向核心概念。为了创编出能吸引人的神话故事,学生既要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要通过比较与分析,明确神话故事的神奇在于故事中有神奇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同时,创编神话故事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驱动性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出解决问题的分任务,也就是聚焦项目核心概念,设计一个个相互联结的小任务,组建探究活动链。如笔者在“我是神话故事大王”项目中就设计了以下几个小任务:精读课文,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整合课文,学习如何将神话故事写神奇;创造具有鲜明形象的神话人物;围绕神话人物的形象,构思神话故事框架;展开想象,创编神奇的神话故事。这五个分任务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了揭示概念、理解概念、迁移概念的全过程。
1.前置成果呈现,建立概念视角
基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后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解决问题并展示成果,继而在评价中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客观事实联系起来,形成概念视角。如在“我是神话故事大王”项目中,学生运用已有习作知识与技能创编神话故事后,有学生点评“故事很完整,但是听上去不像神话故事,也没有意思”;也有学生谈道“故事很简单,都在描写部落中的灾难,但是守护神是如何帮助大家的就写了几句,写得不精彩”。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神话故事才精彩呢?”“神话故事为什么会吸引人呢?”
于学生而言,这虽然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这次尝试引发了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思考,使其建立了概念视角。
2.提供学习支持,促进概念认知
学习支架(包括学习单、思维导图等)是发展学生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工具。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搭建学习支架,能够促进学生在对事实性知识的分析中理清思路,获得概念认知。以“我是神话故事大王”项目为例,我们设计了“品悟神奇”学习单,帮助学生梳理四篇神话中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神奇之处,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辨寻找四篇神话的共同之处,从而使其形成对核心概念的认知。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为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提供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面对难度较大、较复杂的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根据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等适时调整组内成员的任务,促使成员间通过头脑风暴、小组间通过交流讨论、师生间通过互相启发等方式,形成积极的合作学习关系,以此达到良好的项目学习效果。
此外,项目化学习中的评价不仅是一次“测量”的机会,更是一次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契机。为此,评价不应只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具体而言,全程评价主要分为三个环节:(1)学前导向。师生共同讨论并制定评价量规,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2)学中调控。引导学生对照量规进行自我约束与评价,同时通过其他同学与老师的评价,引发学生思考,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3)学后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使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基于概念的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为了促进学生形成持续且有效的探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同步设计评价量规。如在“穿越时空的对话——给李绅写一封信”语文拓展课程项目化学习中,就“解读李绅的文学作品”这一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评价量规(见表1)。
表1第 小组汇报评价量规
这一评价量规分别从基本素质、汇报过程、汇报效果以及特色与创新四个方面对学生的成果汇报进行评价。在其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及时完成了任务,而且汇报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当然,在整个项目学习中,并不是每一个活动都需要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对关键性活动作出评价即可。
项目成果是指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结束时产生的作品、报告等。其直接指向驱动性问题的解决,是项目核心概念的外化呈现。以“穿越时空的对话——给李绅写一封信”这一项目为例,在“研究人物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核心概念的统摄下,我们设计了四个分任务:探秘李绅的生平经历、解读李绅的文学作品、了解他人对李绅的评价、给李绅写一封信。其过程性项目成果呈现方式丰富多样:资料汇编、足迹标注、地图分析、鱼骨图绘制等。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时不断梳理、思考与发现,从而真正了解李绅并走进其内心世界,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就体现了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诠释。
基于概念的语文项目化学习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与生活、概念与情境的融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持续性探究的动机,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概念,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