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劳动教育创新研究

2022-12-24 15:01师环环瞿翠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师环环 瞿翠玲 李 靖

劳动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人通过劳动来获得实践经验,并从中获取经济上的收益。从我国发展之初,劳动教育就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虽然劳动教育有着悠久发展历程,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断降低,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薄弱。为改善这一问题,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高校需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育技术,从多个角度优化劳动教育呈现的效果,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显著提升。

一、高校劳动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下传承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劳动是人们获取经济收益的主要方式,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一直以来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智能技术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使人才市场更倾向于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需求作用下的高校教育工作,也重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出现劳动意识淡薄,甚至看不起社会底层劳动岗位的现象。特别是处在新时代下,学生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其在享乐中容易迷失自我,丢失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对于处在劳动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通过劳动教育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以及劳动精神的先进性。明确劳动是难以被科技所替代的,只有在当代社会中保持着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精神,尊重每一位劳动工作者,才能有更加客观的发展意识,完成职业上的选择,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为后续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可在劳动中挥洒汗水,激发自身的潜能和灵感,积极地为岗位贡献智慧。还可通过劳动掌握更多实践经验,在活动中无形地完成自我教育,使学生以更加自然的状态实现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协同提升。

(二)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出现职业倦怠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职业素养和劳动精神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专业知识的讲授仍然是教育的根本,而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培育,更是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深刻地揭示劳动在当代的价值,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育的重要领地,要明确其对于学生劳动品质塑造的作用,其是改善当前大学生群体劳动意识薄弱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基础的劳动技能,以及自主奉献劳动的优良品质。劳动教育既能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劳动中奉献力量,获得精神层面的认知,又能使学生明白在岗位中的发展,只要踏实努力,即便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同样也能获得劳动的成就感。让每一位青年学生在拼搏和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了解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将自身打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献智献力。

二、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薄弱,以及劳动行为缺乏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力度不足,且社会劳动氛围不够浓厚,对学生造成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高校劳动教学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以专业知识的传递,以及专项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教师为学生就业选择提供的建议,大多为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认为学生应该拥有一份脑力劳动的工作。这种教学理念,使学生逐渐形成体力劳动低于脑力劳动的想法,在较大的发展压力下,宁可选择待业也不选择基层劳动岗位。尤其是高校所开展的劳动活动数量不多,大多为义务性的活动,学生难以形成对劳动的认可认知,难以感知劳动真正的价值所在。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降低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在融媒体时代,人们信息传递和分享渠道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开通自媒体频道,依靠夸张的表演和动作吸引大众的眼球,以此来获取利益。这种自媒体运营方式的出现,更容易使大学生认为可以不通过劳动就获得财富,逐渐削弱学生参与劳动的意志,阻碍学生优良劳动品质的养成。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校园劳动氛围不浓郁。课程体系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其建设情况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高校结合当前教育需求,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但利于强化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性,还能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念,达到新时代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然而,当前虽然高校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整体的教育氛围使劳动教育的落实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教学配备和师资力量不足,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把握不清,难以深入了解新时代学生劳动意识发展情况,也无法落实针对性的引导活动。这就造成高校校园内劳动氛围不浓厚,难以依靠劳动教育引领学生思想,降低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对学生成长与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劳动实践形式单一,与新媒体融合不紧密。劳动教育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育人活动,学生只有真正地参与其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并感知劳动带来的喜悦和财富,才能获得深刻的感悟。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过于看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大多以志愿者、公益活动、实习活动为主,开展的形式过于单一,且缺少与劳动理念的融合。学生即使能在实践活动中付出努力,但是缺少劳动教育的引导,会使学生认为劳动具有目的性,存在的劳动环境有着较强的功利趋向。在新媒体时代下,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学校提供新的思想引导渠道。高校借助自媒体进行劳动教育的宣传,并开展主题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丰富多彩的媒体素材,更是降低劳动的枯燥性,学生可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和成果。然而,由于高校在媒体平台建设中的投入不足,且在监督管理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大多数院校没有开发出自媒体教育的路径,造成劳动教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三、新媒体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及时引进先进的劳动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模式过于陈旧和落后的主要原因,通常是部分高校并未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材、全面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并未针对劳动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所以我国劳动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必须注重引进先进的劳动教育观念,提高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了解,加大高校劳动教育力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劳动教育真正改革。首先,高校必须积极转变轻视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陈旧观念,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提出的重要论述。特别是新媒体下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劳动教育对象、方向和目标,保证劳动教育方案符合学生思想特点与发展需求,进一步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创新还需要积极将新媒体技术、平台等引入高校劳动教育,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劳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并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微博及在线学习平台等途径,加大对新媒体劳动教育改革的宣传与推广力度,提高广大师生对此方面的重视与认知,从而为新媒体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加大对劳动教育所需场地、教学设备、新媒体技术、相关器材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开设新媒体劳动教育平台与系统,增添勤工助学、校园日常管理岗位,加大对大学生日常教育力度,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二)增添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内容,激发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可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广泛搜索有关于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教育内容,用于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和完善,避免劳动教育内容的设置过于空洞抽象、简单枯燥,无法满足新媒体下高校学生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可在劳动教育内容体系设置中增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向学校提供真实照片、视频、资料以及撰写的调研报告和实践体会等,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整合制作为线上教学资源库,将学生身边事例分类梳理,保留生活化教学内容板块,为劳动教育工作者开展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其次,还可通过适当添加校园劳动教育生活化内容,将其纳入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中。比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大学生在校园内的集体劳动场景剪辑成视频,包括大学生宿舍劳动、劳动感言等。组织校内劳动教育典范,将此类事件编辑成故事,进行媒体演绎,以拉近大学生与劳动间的距离,使其明确认识到劳动与生活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创新贴近现实生活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可针对每年“五一”劳动节,积极开展劳动主题日活动,设置相应激励措施,如奖学金、助学金、评优评先等,激发学生参与到劳动主题征文、演讲、竞赛等活动。讲述劳动创造财富与文明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观与价值观。

(三)以“三大价值目标”为重要导向,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若想早一步实现党与政府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在全社会发展进程中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劳动精神、劳动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明确奋斗目标的实现要靠全社会辛勤劳动,诚实和科学的劳动才能促成。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不仅为高校劳动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还为新媒体向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树立了三大价值目标,即培养学生创造伟大的光荣劳动观、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观,以及开拓创新的科学劳动观。以“三大价值目标”为导向,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培养学生创造伟大的劳动观,需要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平台,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让大学生领悟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深入理解劳动对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明确劳动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尊重劳动,认识到劳动最光荣,使之坚定地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其次,培养高校学生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观,需要结合线上与线下混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以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等途径,不断磨练大学生辛勤劳动的意志,培养其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观。此外,培养大学生创新开拓的科学劳动观,需要将劳动作为创新创造的孵化器,将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劳动储备力量,将“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作为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育人培养机制,多方位培育大学生创新创造的科学劳动观与创新能力。

(四)积极引进“家校联合”教育模式,协同培育学生劳动思想与劳动技能。家庭教育是培育学生良好劳动能力与意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唯有加强家长对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与意识的重视,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为学校劳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才能促使高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因此,在新媒体下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可通过积极引进“家校联合”教育模式,与学生家长共同培育学生劳动思想与劳动技能,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首先,学生家长应加强对大学生在家庭方面的劳动教育力度,打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二代生活现状,形成正确劳动教育观念与氛围,尽量将家里的劳动事项交由孩子去做,不要让孩子当“温室里的花朵”。同时,为保证学生心甘情愿地配合,可通过设置合理的劳动奖惩制度,明文规定学生在家一周做几次劳动活动,时长达到多少,并根据孩子性格、喜好等予以一定的奖励,以保证家庭劳动教育成效。其次,可通过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微信群、QQ群等现代联络方式,加强家校联系,将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同步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五)设计多样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新媒体飞速发展背景下,数字劳动逐渐增加,此种方式虽然是以“符号”“信息”为载体,但驱动的劳动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劳动的实践本质仍存在。因此,在新媒体下实现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可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利用新媒体推动数字劳动与现实劳动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彰显劳动实践本质与价值。首先,引导大学生平衡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活动关系,加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感受生活,收获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并内化为精神追求投射于数字劳动环境中。其次,应设置大学生劳动的实践条件。包括设置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勤工助学岗位;指导学生从事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关的劳动工作岗位;结合各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暑期三下乡”“红色之旅”“公共危机处置”等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用知识技能服务基层一线,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检验自身理论知识,厚植劳动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阶段下,高校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引发学生对劳动的关注,增强学生劳动的观念和劳动的意识。特别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劳动教育重视度不足,劳动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需要高校借助新的媒体平台,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并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的劳动活动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劳动中挥发汗水,并收获劳动的成就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知,转变学生好高骛远的思想,针对实际情况完成就业选择,保障学生职业上的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