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张明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更为系统、科学和全面地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十个明确”,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明确了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指导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
一、从《经济与社会》角度分析
1.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坚持新发展理念
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②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
a.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筑牢现代经济体系的根基。
b.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c.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d.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e.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f.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畅通国内大循环,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从《政治与法治》角度分析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2)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②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③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与纪律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永葆党的先进性
①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②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于自我革命,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与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维护社会治安;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巩固国防,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捍卫人民利益;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群众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行使民主权利。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三、从《哲学与文化》角度分析
1.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还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此,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是指导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在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是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
3.唯物辨证法
(1)唯物辨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协调政府与市场、开放与自主、改革发展稳定、稳与进等各种重大关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不断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3)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为了对不同算法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人工将完成滤波以后的图像对应的边缘像素点标记成蓝色,同时将其保存成样本图像,然后将采用算法后确定的像素点予以逐个对比,确定吻合度。以某边缘对应的像素点为例,其在完成检测以后会变成白色,认为检测结果正常,吻合值等于1,若不合格则等于0,以上算法的吻合度如表2所示。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既要重视内循环又要重视外循环。
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4.历史唯物主义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5.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①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②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制度
③是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
④要建设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促进商品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 ( )
①坚持党的领导,推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②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持续解放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认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④坚持党全面科学、民主、依法行政,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文化建设是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续繁荣发展,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地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
①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与进步
③坚定文化自信,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202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 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 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为我国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普遍联系表现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联系的统一
③事物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其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发展的实质是前进和上升,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2022 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一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截止2022 年5 月,通过持续攻坚,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决定性进展,主体任务完成进度超90%,整体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改革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具体来看,目前地方一级企业及重要子企业全面完成党组织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制定工作,一级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各级子企业经理层签约率达95%,5 600 多户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了中长期激励,激励人数超过45 万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等市场化用工制度普遍推行;全国省一级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98%。
三峡集团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截至2021 年底,集团实现396 户实体化运作子企业、919 名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100%全覆盖,管理人员退出率5.92%,员工市场化退出比率超过2.5%,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2021 年三峡集团全员劳动生产率406 万元/人年,在央企位居前列。
改革与发展高效联动,推动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 年,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183.7 万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35.4 万亿元、1.5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7.4%。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如何通过改革与发展高效联动来推动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14 分)
1.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题干设问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原因,①③入选;②④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措施,与题干设问要求不相符合,不选。故本题选A。
2.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相关知识。①②符合“我们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措施,入选;我们不但要认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去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③不选;坚持党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而非行政,④说法错误,不选。故本题选A。
3.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材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续繁荣发展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作用,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不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②不选。故本题选D。
4.B【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相关知识。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2021 年经济发展成就为我国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蕴含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和“事物发展的实质是前进和上升,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的哲理,①④入选;联系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②错误,不选;③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不选。故本题选B。
5.【参考答案】①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全面依法治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7 分)
②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等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升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水平,激发员工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和活力,撬动企业高质量发展。(7 分)
【评分细则】①答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全面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全面依法治企”得4 分,答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得1分,答出“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得2 分;②答出“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等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得2 分,答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升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水平”得2 分;答出“激发员工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和活力,撬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得3 分。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考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学科素养。设问要求“说明如何通过改革与发展高效联动来推动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解答本题时,首先分析设问,其次,结合材料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改革”“全面完成党组织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制定工作”“三峡集团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等改革与发展高效联动信息措施,分析说明这些措施推动了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