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王雪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2葫芦岛校区学生处,辽宁 葫芦岛 1251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资源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反映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奋斗历程,反映着革命英雄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学习红色资源能够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资源。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开展国防教育对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应将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资源与开展国防教育相结合,运用红色资源创新开展国防教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
高校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红色资源,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其中地方红色资源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校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显现出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对于高校来说,重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中的国防教育元素,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国防教育质量,而且能够拓展运用红色资源育人的途径、增强红色资源的育人效果、提升地方红色资源的影响力。
红色资源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等,无不联系着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它使我们懂得国防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安宁强盛密切相关、与民族的兴衰存亡密切相关,从而激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建设国防、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2]72可见,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优质资源。高校国防教育有较为完备的体系,包含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日常教育活动,高校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拓展了红色资源的育人途径。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直观生动、感染力强,还具有地域的零距离、本土的亲近感等所特有的红色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3]地方红色资源所具备的“本土亲近感”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为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意志、信念和行为打好基础。同时,地方红色资源一般在当地具有良好的舆论氛围,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认知情境。情感认同、认知情境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增强育人效果。
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支撑”作用。随着冷战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告别革命”思潮和“翻案史学”的一度兴起,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解构思潮的出现,要求我们用更为生动、翔实和富有各地特色的革命故事来支撑总体性革命叙事。[4]高校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势必要深化对地方红色资源的学习,系统梳理地方红色资源中的革命故事,有助于地方红色资源对“总体性革命叙事”形成“支撑”作用。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能够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高校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会加强对地方红色资源的研究,提升地方红色资源的影响力,能够促进地方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的经济发展。另外,高校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利于高校国防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但是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处于不同红色区域资源中的高校无法复制其他高校的红色资源育人模式。[5]地方红色资源的地域性特征为高校开展特色化国防教育提供了平台,围绕地方红色资源的特征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从而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2022 年3 月,本课题组对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辽阳市、营口市、朝阳市的15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598 份,有效问卷1553 份,有效率97.18%。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大学生对红色资源有较好的认知。据调查,大学生对辽宁红色资源有较好的了解。在是否了解辽宁的红色资源的调查中,16.0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辽宁红色资源很了解,3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辽宁红色资源比较了解,40.0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辽宁红色资源了解一点,可见学生对辽宁红色资源有着比较广泛的了解;在学生对学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了解程度调查中,19.77%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了解,34.45%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37.35%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一些;在调查学生了解红色资源的途径中,占比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互联网、学校课堂、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社会实践、家庭熏陶。其次,大学生对红色资源有较好的情感态度。在调查大学生最崇拜的人物类型中,选择革命英雄选项的学生占比为61.11%,超过学者型名人、艺术类名人、商业成功人士等选项;在调查学生参观革命场馆后对自己的爱国情感是否有积极影响中,94.78%的学生认为有影响,其中73.34%的学生认为有比较大的影响;在调查学生参观革命场馆后对自己的政治信仰是否有积极影响中,93.05%的学生认为有影响,其中69.88%的学生认为有比较大的影响。
据调查,79.65%的学生所在的高校组织过参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91.05%的学生所在高校将红色资源融入了军事理论课教学,融入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授和观看影像;87.38%的学生认为在军训中能了解到红色资源;高校将红色资源融入日常国防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听报告、参观革命场馆、主题社会实践、看望慰问老红军、老战士等。可见,较多高校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国防教育体系之中。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存在可提升的空间。一是高校对地方红色资源的运用不够。尽管大学生对辽宁红色资源比较了解,但了解程度还有待提升,如在调查学生最了解的红色资源所在地是哪里,63.23%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家乡所在地,32.58%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校所在地;在学生对学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了解程度调查中,有45.78%的学生选择了解一点和不了解。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学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学习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校应加强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二是高校在国防教育活动中发挥的作用需要加强。首先,学生对高校充满信任和期待。在调查学生是否喜欢从国防或军事的角度了解红色资源问卷显示,87.77%的学生选择喜欢;在调查学生希望红色资源以怎样的方式在国防教育中应用,选择学校教育选项的学生占比达到83.19%,超过军事部门教育、政府宣传、网络教育、自己研读等选项;在调查学生认为哪些人来讲解红色资源会对自己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中,学生选择的占比排名前两位是战争亲历者和学校教师。这个结果足以说明学生喜欢从国防的角度学习红色资源,并且学生对高校和高校教师充满了信任与期待。其次,高校对国防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进一步加强。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交流是最常见的实践方式,这种方式能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实践体验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其优点是易于组织,缺点是时间太短,难以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6]目前高校普遍在参观革命场馆等的教育活动中,缺少对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和设计,活动过分依赖于场馆的讲解人员,教育时间不充分、教育教学的内容不深入,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影响了红色资源的育人效果。三是高校未能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0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提倡开放、独立和自由的时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7]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由于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从活动的设计、组织筹备和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大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几乎没有顾及大学生的心理感受,自然也就限制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互动的过程,缺乏对教育对象需求的了解,不能运用教育对象的特点,就不能用合适的方式和途径调动教育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影响教育效果。四是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园内的影响力应加强。红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优质资源,提升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园内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既有利于红色文化在校园内的广泛传播,也有利于促进国防教育活动的质量提升。一般情况下,高校在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交通、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到地方红色资源所在地参与国防教育活动的学生数量不多,往往是一些特定群体或学生代表,限制了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园内的影响。另外,对于那些未能到地方红色资源所在地参加活动的学生,甚至容易出现一些学生对国防教育活动完全不知晓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资源的育人效果。
高校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挖掘运用地方红色资源的特点,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国防教育,进一步提升国防教育质量,应重点把握四个着力点。
国防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影响整个活动的关键,对活动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注重国防教育活动的设计。国防教育活动的设计是开展国防教育的起始,对整个国防教育活动的效果有决定性影响。为使大学生对红色资源有深度的学习和体验,应坚持问题导向和育人导向,系统化、精细化设计国防教育活动的方案,确保教育效果。首先,要明确国防教育活动设计的初衷。高校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要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有兴趣深入学习红色资源、深度体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是活动设计的初衷。学生做到深入学习,才会有深度体验,有了深度体验,才会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因此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深度体验是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基础。深入学习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系统学、深入学;深度体验要引领学生感受、思考,明晰真理、坚定理想、弘扬精神。在国防教育活动中,高校应通过恰当的竞争、激励等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若要想获得激励机会,需要踏踏实实深入地学习和体验,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深受红色文化的激励,让红色基因在不知不觉中植入他们的心里。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国防教育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8]111高校应充分运用所在地的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来开展国防教育,引领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再次,要选择恰当的国防教育方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是吸引大学生的关键因素,高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诉求。据调查,87.89%的学生认为自己经过学习和培训后能够胜任革命场馆讲解员的工作,说明大学生对担任讲解员比较感兴趣,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高校可以让大学生担任革命场馆讲解员来开展国防教育。二是要注重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良好的活动过程是取得较好活动效果的保障,活动的组织实施与活动的设计同等重要,高校一定要注重对活动组织的掌控,确保按照设计方案组织好国防教育活动,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好活动的各个阶段、环节之间的衔接。首先,要让参与活动的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参加国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来引发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思考,使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宣传红色文化,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确保活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国防教育活动要坚持兴趣和压力双向驱动。国防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是大学生深入学习体验的动力提升平台,调动提升他们努力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要适当的给予大学生学习压力,引领大学生认真对待活动、不断加强学习。
在校园内向师生展示国防教育活动的成果,是提升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园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国防教育活动的关注,同时也能够增强校园内的国防教育氛围,促进国防教育活动质量的提升。一是在校内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成果展示。高校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后,要将国防教育活动的成果在校园内进行展示,如图片展、组建国防教育报告团进行宣讲等,以此来提升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园内的影响力。二是要注重国防教育活动准备阶段的氛围营造。高校应在国防教育活动准备阶段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开展广泛的宣传,使活动能够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吸引较多的学生报名参加,使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园内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三是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运用新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报导,如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使活动的宣传、学习方式更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可以让那些未能参加活动的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教育活动,通过了解活动来学习红色资源,营造红色资源的学习氛围。另外,活动的质量是最好的影响力,提升国防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无疑对活动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标准。
当代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多、思维活跃,传统说服式的教育活动较难得到他们的心理认可,因此国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进行创新。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高校应加强调研,经常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征求学生对国防教育活动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国防教育活动的心理诉求,将学生合理的心理诉求在活动设计时予以考虑,从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来增强国防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二是要擅于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高校要不断总结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围绕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开展国防教育的方式,从而提升教育效果。例如,当代大学生乐于展示自我,在国防教育活动的中可以多设计一些环节,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注重运用现代技术。科技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机会,现代技术丰富了教育方式,高校应积极推进运用现代技术创新国防教育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国防教育活动若要取得预期的效果,不仅对大学生有要求,同时也对活动的组织者有要求,活动的组织者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做到“四个擅于”。一是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擅于沟通协调。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注重同地方红色资源所在场馆的沟通联系,在场地资源提供、学习指导等各个方面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推动高校同革命场馆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如聘请革命场馆的相关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加强联络机制建设。二是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自身要擅于学习指导。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9若要在活动中指导好大学生,要求组织者具备一定的素养,必须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此外,组织者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运用新媒体同步宣传国防教育活动,提升活动的影响力,调动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擅于指导。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大学生需要完成活动设定的不同任务,在大学生准备考核的过程中,组织者要擅于观察,经常指导、鼓励参与活动的大学生,确保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四是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擅于教育和管理。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擅于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大学生端正态度、发挥潜力、增强信心,珍惜学习机会,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注重规范他们的言行,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形象。
高校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是教育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高校应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的特色,充分发挥出地方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