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娜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其丰富的底蕴、独特的作用、鲜明的导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发挥着凝心铸魂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传播的主渠道,是大学生了解革命文化的主要阵地,党的每一段革命历程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地方革命文化,赋予思政课教学以地方特色,有助于打破思政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平革命文化在全国革命文化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东北三省区域文化品牌的符号象征,将其有机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对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创优,激发大学生继承革命精神、接续砥砺前行具有深远意义。
四平是一片革命烽火洗礼的红色热土,是一座战火中涅槃重生的英雄之城,是东北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粮食生产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座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小城,因发生在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期间的四战四平战役而中外闻名。打开四平的历史画卷,整理四平的历史资源,我们会发现四平的革命文化资源是丰富而翔实的。以革命人物、革命事迹、革命遗址、革命精神为载体的四平革命文化资源,物质形态载体多样、精神内涵深远,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
1.革命英雄
英雄是一个时代崇尚的价值引领。四平革命英雄用生命履行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与决心,用无畏的牺牲谱写出泣天长歌。马仁兴,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一旅旅长,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师长,先后参加过三次四平街作战,1947年6月在四平攻坚战中不幸牺牲,中共辽吉省委追认他为“辽吉功臣”。刘梅村,在1947年的四平攻坚战中,他率领连队鏖战5天5夜,连续完成了5次战斗任务,全连134人中伤亡133人,出现了数十位人民功臣,他也成为全军著名战斗英雄。王西兰,1947年在四平攻坚战中,他和战友们连续7次击退敌人的反扑,率部坚守阵地两个昼夜,牺牲后被追认为“特等战斗英雄”,他所率部队被命名为“王西兰英雄排”。李广正,在1947年四平攻坚战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在敌人猛烈炮火封锁下,用了2 000多斤炸药连续爆破12次,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大爆破和连续爆破的纪录,被授予“特级爆破英雄”荣誉称号。还有因孤身坚守三道林子阵地而荣获“战斗英雄”称号的刘增荣以及身负重伤仍坚守阵地,最后以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陈树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都可以作为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
2.革命遗址
英雄城内,处处可见革命历史遗迹。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鲜血浸染的天桥、炮火硝烟的塔子山、高大庄严的烈士纪念碑、长眠着数万名烈士的四平烈士陵园,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见证了血与火的洗礼,每一次战斗都在英雄城的热土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最新公布的“全国革命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四平战役纪念馆成为继中国军事博物馆和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纪念馆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军事战役纪念馆,是革命之旅的圣地,同时还被列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运用特有的造型技术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还原写实地再现了四战四平战役真实场景,既能够给参观者带来逼真的视觉效果,又能够使其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共鸣,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
3.革命事迹
四战四平是中国革命战争史的战争名篇。四战四平是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街(今四平市)的四次作战。战争历时两年,双方投入兵力94万余人次,展开四次战役:四平解放战、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四平收复战。四战四平的胜利对于解放东北地区乃至解放全中国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人民军队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用热血诠释了赤诚的爱国之心,用生命铺垫着每一寸前进之路。此外,为了支持人民军队,四平人民群众自发组织一切力量积极支援前线,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行动口号,先后有近10万四平人民群众参与到为前线运送粮草和弹药、修建作战工事、救治伤员等重要工作中。回望这场战役,是一段震撼心灵的血色记忆。如今,随着硝烟的弥散,它已沉淀为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永远铭刻在四平人民的心中,铭刻在全国人民心中。
4.革命精神
四平革命文化资源是一座精神富矿。四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性,同时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听党指挥、敢于胜利、植根人民、一往无前”的四战四平精神。四战四平精神是在轰轰烈烈的四平战役中凝结出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既全面反映了四平战役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又鲜明表达了新时代四平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四战四平精神有着极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将其融入四平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和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通过思政课教学将四战四平精神充分根植到学生心中,用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涵养时代新人,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激发学生以一往无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克服艰难险阻,奋力拼搏进取。
在四平革命战争中还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革命文献和方针政策,流传着众多革命歌曲、革命诗词、革命故事等,都可以作为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
1.强化高校思政课教育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任务。四平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和四平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无惧流血牺牲、浴血奋战的伟大革命实践,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将四平革命历史中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史和新中国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激励大学生认真完成个人发展目标,把自身成长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结在一起,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这种教育效果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天然契合,是完成高校思政课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保障高校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2.增强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说服力
由于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发展年代,思政课教学所讲的革命年代的人物、事件、理论等,跟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关联性或者相似性较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正确认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本土革命文化资源,用富含着乡音乡情的真实案例,以史说理,以情感人,使学生能够从自己身边的实际环境入手,将理论内容建立在不可反驳的事实基础上,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发自内心地接受、信服这些理论,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只有信服和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做到真学、真懂,这些理论才能真正有效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真信和真用的目的。
3.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思政课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讲解教材,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具有本土特色的革命历史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利用不同的手段如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情景教学、影像教学将学生所熟悉的革命历史以生动的、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他们面前,多样化教学方式可以解决理论教学偏于空洞和呆板的缺点,既有助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也可以克服教学手段单一、抽象的缺陷,同时还可以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和途径。由于本土革命文化资源的获得具有交通便捷、安全省时、可操作性强等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体验教学,通过各种实践方式亲身体验革命文化,在革命遗迹和革命文物中重温红色记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中真真切切地感悟到革命信仰的力量。
1.推动四平革命文化融入实体课堂建设
围绕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大纲,通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资源遴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创新等手段,将四平革命文化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四战四平的真人、真事、真情的教学案例,以革命影视教学,著名战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讲述,微视频展播等方式,全方位展现革命历史,让革命历史不再遥远,让思政课堂不再枯燥,让革命文化资源“活”起来。同时运用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依据,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建立在具体的、生动的真实事件上,既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引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鸣。组织教研团队撰写四平革命历史教学案例集、辅导读物或专题讲义等,结合教学目标将四平革命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把富含乡土气息并为学生熟知的当地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能够紧密贴合学校实际、体现地域特色、适应学生心理[2]。将其作为辅助传统教材的重要途径,能够使地方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更具地域特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从而将思政课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课程。
2.健全四平革命文化融入实践课堂模式
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园内,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将四平革命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校园文化建设既能够展现大学本身的特色与个性,又能够体现地域革命文化特色,从而使大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四平革命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例如,在校园内设置具有四平革命文化特色的名人雕像、艺术雕刻群、宣传栏、宣传海报、展板等,利用校园广播播放革命歌曲、革命故事、革命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校园内时时处处都能受到革命文化的耳濡目染,收获环境育人、物化育人的良好效果。再如,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开展四平革命文化知识竞答、革命历史情景剧展演、主题诗歌朗诵、主题文艺演出、创办革命文化社团等,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到革命文化,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文化洗礼。校园外,加强校外革命文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塔子山战斗遗址、四平烈士陵园、四平战役纪念馆、马仁兴铜像广场等革命文化与人文景观资源,创建思政课现场教学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回到历史发生地,感受更直接、更直观、更真切、更有说服力[3]的革命文化,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切实受到熏陶、触动和省察。
3.拓展四平革命文化融入空中课堂渠道
联合四平革命文化场馆开发线上教育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舞台和重要载体,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已是显而易见,因此四平域内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寓教于“网”,寓教于“微”,在“云端”发力,与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四平市党校等单位联合,采用现代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四平革命文化三维实景投放中心,搭建革命文化网络教育一体化资源平台。此外,域内各高校还可联合共同研发四平革命文化精品慕课、微课,构建四平市革命文化智慧化空中课堂,以发布、传播、转载、互动为手段,以声音、图片、视频、文字为载体,把四平革命史实、革命精神充分展示出来。创建四平革命文化资讯网,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阵地,把精彩的四平革命“微故事”“微视频”“微电影”通过网络平台向师生推送,使革命文化充分融入学生生活当中,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主选择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增强思政课的灵活性,还可以通过网络向其他地区和人群宣传四平革命文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四平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同高校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同向契合性,将其作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多途径融入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对四平革命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和创造性转化,一方面能够使传承和弘扬四平革命文化的外化途径更为多元化,使更多人了解四平革命文化,铭记四平革命文化,保护四平革命文化,传承四平革命文化,弘扬四平革命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推进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创优,为思政课资源库提供新的地域资源,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加汇人气,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四平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打造出符合四平地域特点的思政课特色“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