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厦门思明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金税四期”是金税三期的升级工程,“金税三期”统一了全国征管应用系统版本,国地税合并,搭建了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建立了统一的发票管理系统,金税四期在金税三期的基础上,纳入“非税”业务,利用大数据比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纳税人业务更加全面的监控。
建筑行业的经营特点:涉及的产业多、施工周期长、生产变动性及人员流动性强、人员素养参差不齐、经营不可预知因素多等。常见的通病:内部控制过程随意性强、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为实现企业目标,合理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政策法规的遵循性。中小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对企业组织一切业务活动的全面控制,贯穿于企业活动的计划、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经营阶段、各部门层级,具有经常性、关联性、全过程性的特点。
2021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建设“金税四期”的具体要求,开启了依托“金税四期”推进税收征管的数字化之路,将实现从“算量、算法、算力”到“技术功能、制度效能、组织机能”,从“税务、财务、业务”到“治税、治队、治理”的一体化深度融合[1]。随着金税四期的上线,税务监管的“AI、算法、大数据,金税天网时代”到来了。
在“以数治税”的背景下,“金税四期”不仅涉及税务方面,“非税”业务也将纳入监管范畴,同时搭建了国家各机关、金融机构等主体之间信息共享和核查的通道,联通企业银行账户、企业相关人员的个人账户、上下游企业相关数据、同行业经营情况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金税四期”给企业带来了新挑战,电子发票让企业发票管理情况被实时监管,税收分类编码将企业的全经营业务在税务总局端真实显现,打破数据孤岛,让税务机关实时掌控企业经营情况以及涉税数据,实现税种全覆盖、过程全程监管。合规性监管力度越强,中小建筑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需求越迫切,只有优化建筑企业顶层架构,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将公司业务置于安全环境中,构建完善的企业内控体系,运用各种工具方法,才能实现建筑企业的降本增效,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保障。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协助企业加强部门间的联系配合,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优化内部管理体制,防范各类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案例企业作为一家处于初创期的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公司管理层有权决策实施企业各项活动,管理层曾经以包工头模式管理经营业务十几年,思维固化,企业的决策权过度集中,导致企业用人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亲人朋友圈。当所有的管理者都集中在同一个家族,负面效果突出,一权独大导致权力失衡,企业很难引入高素养的人才参与管理,即使引入了高素养的人才也留不住,案例企业的高离职率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企业增长迅速,人才建设跟不上业务的发展,有经验的内控人才稀缺。企业在进行业务流程梳理与流程再造形成和企业匹配的内控体系时,涉及流程节点的管理人才匮乏,相关内控节点缺少人员把控,企业内部存在一人多岗现象,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同时,普通员工内控管理意识较弱,在实际工作中配合度低,某些重要内控节点无法真实落地,使内控管理效率大打折扣。
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利用信息化建设强化内控体系,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而信息化建设则可以提高企业的信息与沟通水平[2]。
目前,案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未将投标及预算造价纳入,但造价市场化改革已经来临,相关政府部门发布政策,即“逐步停止发布预算定额”,体现了企业建立企业计价依据数据库的重要性,数据库建设离不开信息系统对大量数据的归集、整理。案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足,信息系统仅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内部各业务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不够,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企业的规范运行需要内控体系的有效配合。企业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明确岗位职责,梳理业务流程,完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加强员工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让企业梳理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等[3]。案例企业属于初创型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权责分配划分不够明确,岗位职责混乱,导致工作推诿、效率低下,部门之间经常产生误会与矛盾。
案例企业内控制度设计范围比较模糊,没有可量化的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经营权和决策权比较集中,内控管理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管理者常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决策权集中于最高领导者,导致企业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使内控制度难以发挥约束力。
内部控制管理通常涉及管理方法的变革,包括组织结构变化、制度、政策、控制系统的变革,也包括工作技能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企业员工需要学习新的工作方式,适应新的管理环境。另外,由于员工个人的工作习惯不同,会产生“转换成本”,面对新的不熟悉的工作方式,员工可能会选择性执行,从而忽略内控管理的要求。
案例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从过去粗犷式的集权管理方式,慢慢向建立组织架构,梳理业务流程,完善内控制度,形成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由于大多数员工已经习惯原先的管理模式,在新的规则下,员工的工作强度、心理环境都会产生变化,员工在新的管理中感到不适应,从而导致不安全感上升。基层员工无法意识到内控体系的建立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内控管理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因此,在内控管理实施过程中,容易遭到来自基层员工的阻碍,基层员工不能很好地配合甚至抵触内控体系管理的实施。
任何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建立并实施的。COSO委员会指出,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和条件,它奠定了公司的内部控制结构,决定了组织的控制基调,影响整个组织内所有人员的控制意识和控制行为,所以,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条件[4]。为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需要加强以下几项工作建设。
首先,企业需要从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着手营造内控环境。实施责任制管理,明确各责任部门工作要求,细化部门责任义务,合理分配职责和权限,提供和配备所需资源,确保执行任务及承担职责的组织成员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经验、知识、职责、权限需要与其岗位相匹配。
其次,定期开展年度风险识别、评估工作。在“金税四期”背景下,建筑企业需要知道风险在哪里,应先从社保、发票、税负三大方面开始自查,只有准确地确认风险所在,才能分析和预测企业的危机,提高全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因此,企业要开展内外部风险的防范管理,做到及时发现风险、评估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风险应对方案。
最后,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量化风险监测指标,确定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订应急预案,明确相关责任人,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可以得到及时处理。
企业管理层应改变思维及管理模式,重视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并加强人才建设力度。
1.企业需要做好系统规划。首先,企业需要根据公司战略规划,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企业每年的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要求;其次,编制人才建设实施细则,重点突出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培养使用重点、素质能力提升等;最后,企业应该每年开展定岗定编工作,分析现有人才的数量、结构、层级分布、能力素质和重要岗位匹配度等情况,编制人才引进计划及需求分析报告。
2.引进高端人才。首先,企业需要改善企业形象,充分地展现公司的实力与文化,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才到企业任职;其次,企业需要制定长期高端人才招聘策略,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人员的实际需求,提升人才引进的科学性;最后,企业对于不具备引进条件的“高精尖缺”人才,可采取远程协助、网络办公、弹性工作等方式开展合作,由引才转向引智,通过内外联合,实现双方共赢。
3.加强人才培养。首先,企业需要帮助企业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配套的培养和成长措施;其次,加强对员工的实战培训,以解决项目管理实际问题为重点,对项目关键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实战指导;最后,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战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对于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的员工给予证书补贴。
⒋完善留人机制。首先,企业需要为新入职员工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提供生活的帮助,使其迅速融入企业;其次,企业应贯彻落实人才休假制度,统筹安排好员工休假,对于因公不能政策休假的员工,按规定给予补偿;最后,需要保障员工收入实现持续增长,解决员工配偶就业和子女上学问题,化解人才后顾之忧。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构建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制定时应遵循相关政策要求、法律法规,只有对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合法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才能对各项工作形成指导与约束。还需要规范企业中各层级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提供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对开展各项工作活动形成提示和指导,以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首先,企业需要依据业务特点和内部管理上的需求,建立各项内部监督制度;其次,企业重要岗位需要进行授权管理,做到权力制衡,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运作、投资项目决策及实施全过程管控等作为重点进行监督评价;再次,企业需要建立与内控体系监督评价结果相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内控体系执行不力、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考核扣分、薪酬扣减或岗位调整处理;最后,企业需要每年组织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全面、客观、真实、准确的自评,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非系统风险和合规管理缺陷,并形成自评报告。
企业应搭建信息化平台,将投标管理、预决算管理、施工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收支管理、费用管理、资金管理、会议管理、任务管理、人事绩效等业务板块,纳入统一的内控集成管理平台中进行管控。同时利用信息化搭建风险指标预警,在信息系统推进和实施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计划、定额、定率标准,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确保企业办理的各项业务和事项均符合预算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和监督预算执行的实时性,确保预算执行信息传输及时、通畅、有效,提高预警和应对水平,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提升内控体系监管工作效能。企业信息化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成立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信息化发展目标,选择信息软件服务商,梳理企业业务板块、流程,识别风险控制重点,并对信息软件服务商进行全面的需求调研。
第二,根据调研结果,从投标、合约、物资、资金、成本控制、现场管理、费用、办公、人事、财务等板块梳理现状,识别风险控制点,设计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系统设置与相关管理制度要求一致。
第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首先,企业需要制作信息系统工作流程操作手册,明确系统维护指导方法;其次,需要对关键岗位加强培训,使其掌握系统操作能力及简单的维护知识;最后,企业需要针对系统各个板块,结合员工岗位职责与其所负责的业务内容,培训员工使用能力。
第四,企业需要对系统试运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择典型项目进行试运行,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整。
第五,当信息化系统顺利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分析信息化工作阶段性完成的目标,并且每年按期编制信息化系统评价报告,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