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杰
突发疫情和自然灾害对人民正常生活影响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突发事件中国家遭受到城市破坏、道路交通受阻、建筑损毁、人民生命健康得不到充分保证。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能有效预防突发事故造成的破坏,所以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每次的灾难和事件面前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
应急物流和商业物流存在较大不同,商业物流具有预见性、确定性、强经济性;应急物流的主要表现为不可预见性、突发性、不确定性、需求多样性、弱经济性、低复制性等特点。充分认识应急物流与商业物流的社会意义以及应急物流的特点有助于更好的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1.1 应急物流可预见性差。突发疫情和自然灾害对人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对社会稳定也提出了较大挑战,因此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测、预防就极为重要。科学严谨的事件数据分析和仿真模拟实验能够尽可能的提前预知灾难的发生,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争取保障时间。在无法预测的灾难(例如:地震)面前,尽可能在发生的第一时间传播灾难信息也是常用的一种方式。突发疫情作为近年来棘手的问题,尽管目前的科技手段较为先进,但突发疫情事件初期依然是难以预见和判断,由此引发的应急物流工作显现出不可预见性、突发性等特点,只有采用应急的物流体制来组织和实现应急物资的有效流通。
1.2 应急物资需求多样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突发疫情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表现出不同特征。针对发生频率较高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地震等,国家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应急物资分类,但是对于种类繁多的突发疫情的物资供应却没有明确的分类。通常情况下,疫情在发展初期极具隐蔽性、未知性、不确定性,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范围广、危害大、防疫难、持续实践长等特点,面对突发疫情太多的不确定性,应急物资的供应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并且对物资的供应种类、数量、配送方式等也提出多样化的要求。
1.3 应急物流重时效、轻经济。时效性是评判应急物流好坏的重要尺度,疫情发生时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把急需物资快速供给到疫情区域,确保医护人员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时效性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国家和人民对应急物流保障系统的要求。
1.4 应急物流中社会协作程度高。突发疫情通常能够给国家、人民带来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应急物流作为减少突发事件造成重大损失的最优方式,必然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多行业的、多地区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减少信息壁垒,缩短救援路径,因此,一般情况下由政府领导、全社会参与、军民合作等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局面。
2.1 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水平较低。突发疫情发生后,应该利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及时的搜集、上报疫情区的各种需求信息,并通过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发布。当前虽然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迟缓导致信息发布不及时、疫情信息传递准确度不高、信息传递不顺畅等问题,进而导致相关政府部门不能够及时掌握突发疫情的真实情况,没有详尽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和需求情况,也难以把握应急物资的实时物流状况,难以尽快制定科学有效的救援策略和有效的物资调拨策略,不能够满足应对突发疫情应急物资的需求,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
2.2 应急物流交通保障发展不充分。应急物资运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救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行业和各类交通运输形式应该团结协作,利用多式联运的方式全程无缝链接运输应急物资,以求得时效性。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发展基本成熟,但是针对应急物资的运送基础设施和管理相对落后,部分交通网中的运力只能够满足基本的商业物流的物资运送,远远不能够承载突发疫情时激增的应急物资的运输量。
2.3 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有待健全。物资运送效率和及时性是应急响应的关键。要想达到应急物资的时效性必须做到充足的物资供应、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和调拨,还应该有灾区物资运输最优路径规划及调度方案。相关研究表明,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凸显出许多鲜明特征,一是应急救援的物资供应较为分散,特种车辆的运输能力不能够满足瞬时需求;二是突发疫情发展的动态不易检测,导致突发疫区不确定性;三是由于疫区的不确定导致救援物资的需求、供给不确定。面对多种不确定性,目前国内应急物流配送体系还不能够满足突发疫情的需求。预计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面临应对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另外,疫情发生后各个部门或者地区才启动人才的召集和应急物资的协调,往往由于疫情的紧迫性不得不成立临时反应人员,临时构建的人才体系和物资配送体系不能够满足突发疫情的需要,应急物资的调拨分发一般通过临时志愿者和临时工作人员进行负责,调配过程中往往出现效率低、疫区人民受助面窄、时效性差等问题,缺少专业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来保障应急物资、应急人员的科学管理。
2.4 应急保障准备不充分。当前我国应急物资的储备不够合理,当地政府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对应急物资进行储备,因此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及交通枢纽城市和物资集散地往往成为物资储备丰富区,但是基于最短路径经济原则,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应该尽可能地靠近疫情突发区。由以往的抗疫救灾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在抗疫救灾过程中往往受制于救援物资的储备库代储点分布不均衡、数量不充分、硬件设施不充足、疫情防控物资种类不齐全等问题。
第一,组建统一的物流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物流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利于应急管理组织部门做出正确决策,同时也有利于应急决策的有效落实。通过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且利用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实现应急物资的精准定位和可视化运作。应对我国物流行业的软硬件进行不断的优化升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挖掘、移动终端互联以及电子数据交互系统(EDI)等先进技术,实时掌握疫情区周边的通行条件、应急物资的数量及分布、疫情区的物资需求情况、志愿者的人员分配情况,同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找出应急救灾的最优策略,充分发挥信息数字化优势,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第二,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建立。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在于使应急物资能够在完善的保障机制下迅速、及时、精准地进行运输,保障疫区的物资需求。通过对以往抗疫救灾的复盘和研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主要涵盖四个方面:政府主导机制、全民参与机制、法律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其中政府主导机制是指当突发疫情发生时,在政府的领导下各地资源得到有效调用和整合,并且对突发疫情做出精准判断,及时把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全民参与机制是指当疫情发生时国家需要动员全民参与,将疫情区的赈灾情况及时传达到全民,引起全民的重视和关心;法律机制是指国家利用法律武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应急物流的高效运行;“绿色通道”机制是指当突发疫情发生时,通过建立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特殊通道,确保应急物资能够及时送到灾民手中,提高应急物流的运行效率。第三,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建立的目的是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把应急物资尽快送到疫情区,当突发疫情时有效的物资保障是确保人民安全的关键基础。完善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不但能够保证应急物资的时效性,而且能够减少配送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建立完善配送体系刻不容缓。第四,其他两个重要方面:(1)建设科学合理的救援物资储备库代储点,构建代储点网络。通过分析应急物流设施选址的宏观影响因素,针对疫情防控需求特点,对区域内备选代储点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筛选出有利于应急物资储存、方便运输的物资储备中心。另外,一方面要确认物资储备中心能够满足突发疫情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另一个方面,物资储备中心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基础上,是满足以配送时间、覆盖效率为主要因素,以距离、成本费用为次要因素最优方案。(2)加强学术研究,培养专业人才。对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避免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安全和财产造成损失。研究应主要通过对以往疫情的全面总结,完善应急物流体系,总结应急事件在前期预防、中期应急管理、后期灾后恢复各个阶段的特点。总结历史教训,弥补应急理论的不足,并且培养应急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