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试基地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2-12-23 14:58:56吴建强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技成果基地

吴建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都 610071)

1 引言

中试基地可以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鸿沟。国家高度重视中试基地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试基地建设。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2021 年3 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 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盘活并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2022 年1 月,科技部下发了《关于营造更好环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通知》,提出高新区要加大对中试熟化基地的支持力度。党的二十大以后,我国将会更加重视中试基地的建设,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我国高质量发展。

2 中试基地的内涵

2.1 中试的定义

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是产品在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中试可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在未经过中试的情况下,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只有30%,但经过中试后,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可达80%。

2.2 中试基地的含义

中试基地是指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等为依托,为企业规模生产而开展的中间试验开放共享平台。中试基地推动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打通实验室和产业化之间的重要通道。中试基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努力实现科技成果从0 到1 的突破。中试基地有效链接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未来我国科研成果产业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中试基地具有开放共享的特征

中试基地是新技术、新产品中间试验的场所,其核心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中试基地一般包括场地和设备两大基本硬件支撑,其中,场地主要有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生产线、小规模生产厂房、孵化器平台;设备主要有实验设备、试制生产设备、在线检测设备、短距离的运输设备以及数据中心等。中试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研发+共同中试”及“共享平台”相结合的模式,为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中试基地精准对接产业园区,依托中试平台为国家或省级产业园区提供技术支持。

3 加快建设中试基地的重要意义

3.1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撑。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将实验室研发结果逐步放大至接近实际生产的中间环节。中试平台依靠科技创新,对接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挖掘企业需求,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成果转化问题。

3.2 加快产业创新

一个完整的创新链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小试中试、产业化5 个部分。开放式中试基地所处的位置在前端研究和后端产业化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试基地服务新需求,创造新市场,创立新业态,打造新模式,成就新样板,推动各地重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突破,起到导向、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建设中试基地有利于地方完善创新链,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级。

3.3 加速创新资源集聚

中试基地通过开放共享,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设备、生产线、检测等服务。中试对专业化人才和工程化技术要求较高,还要有第三方提供中介服务,所需资金量也较大,加快中试基地建设能有效聚焦创新资源,逐步形成聚焦在某一细分领域的创新生态,创新生态将自发吸引更多研发资源、成果转换资源加速向平台集聚。

3.4 提供政府决策咨询

中试平台引入院士和专家组成技术委员会,在理论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化示范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路径上深入研究,积极参与重要文件起草编制工作,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3.5 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中试阶段投资大、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高校不宜做、企业不愿做,使科技成果转化遭遇瓶颈。推进中试基地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困难和阻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让鸿沟变通途。中试基地通过技术中试,补齐产品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为投资者提供技术确定成熟、工艺确定合理、市场确定接受甚至畅销的成熟产品和生产线,使产品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市场,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4 建设中试基地面临的挑战

4.1 科研成果转化本身存在一定难度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从产品研发到小试中试,再到批量生产,耗时较长。对大多数科研人员而言,当一项成果发布后,课题通过结项验收合格即项目结束,后续很难再有资金资助。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出现后,如该技术或产品尚处于初期阶段,还未成熟,通常企业不愿意承担成果转化的风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不愿意介入,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空挡,人们通常称之为“达尔文死海”,或称之为“死亡之谷”。很多科研成果没能走向市场,就是因为没有闯过这一关。

4.2 中试基地建设需要破解资金瓶颈

当一项科技成果完成实验室阶段后,要走向工程化阶段,需要投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资金。中试环节是产品走向市场的关键阶段,中试基地建设需要修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招引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要保持中试基地建设和管理经营的可持续性,需要多方面的资金支持,特别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持续的投入和支持。

4.3 中试基地需要诸多领域的专业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以适应工程化和市场化的需求,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放大和提升。中试基地涵盖了技术、管理、市场、金融等创新要素,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中试基地不仅科研实力要强大,还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内部责权利要明确,运营管理要规范,这些光靠科研人员还不够,还需要管理、财务、市场、法律、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此外,中试基地的工程人员除了要熟悉技术外,还要深入一线调查产品的现实情况,知晓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市场上产品的客户需求情况。目前,专门从事中试试验的人才还比较紧缺。

4.4 科研和产业存在“两张皮”现象

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良好的环境和资源,现实中许多科研成果忽视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科研人员热衷于申请科研经费和成果鉴定结项,研究成果不能被企业直接利用,导致成果“锁在柜子里”,不能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不能推出让市场满意的产品。中试基地是科技成果产出后到实现转化应用的载体,是沟通科研和产业的一座桥梁,对上要对接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成果,对下要能跟企业紧密结合。建立中试基地要具备深厚的产学研合作基础,需要科研与产业进行深入对接,联合实现转化,以使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充分发挥中试基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是很大的挑战。

5 加快中试基地建设的路径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中试基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掌握企业技术需求与市场产品需求,加快推动中试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5.1 做好中试基地顶层设计

加快中试基地建设进度,规范中试基地管理运营,提升中试基地公共服务水平。中试基地设置研究领域,与地方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相结合。有效链接技术创新和产业需求,实行“引进-培育-中试熟化-再引进”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不断进行升级建设,进一步联合科技、产业、金融等多方资源,在新兴产业领域提供各类创新成果中试服务,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中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有效保障,形成生产生活配套及全流程综合服务配套,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瓶颈。建设院士专家工作室,满足中试基地应用研究、分析检测与配套机械设备研发生产需求,实现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整合。增加专项资金投入,用于支持中试基地建设和中试项目转化。加强与国内外优秀基金管理机构的沟通,探索多方合作模式,支持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完善投融资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5.2 加快中试基地建设布局

加快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布局建设中试基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中试产业发展。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等创新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的通用型中试基地,对外承担中试业务,培育孵化新企业,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加快地方产业创新,推动专业型中试基地建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通从成果到产品的通道。融合中试熟化与产业孵化于一体,实现企业增效,打造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好的中国特色中试基地。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开放式中试基地,填补中试短板。

5.3 有效服务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需求

以中试平台为抓手,加强前瞻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为企业、产业园等提供中试放大、技术熟化、技术咨询、技术成果共享、人才培养等服务,促进技术成果的规模化应用。依托中试平台,通过“联合研发+共享平台+助推转化”的模式,着力解决企业研发力量弱、中试平台缺乏、技术放大难度大、技术与产业化发展不匹配等成果转化痛点难点,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和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深化企业合作,服务企业需求,为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及装备,为传统产业提供智能化、精准化升级改造方案。

5.4 健全中试基地运营管理机制

支持中试基地在运营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鼓励中试基地以企业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破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提升基地的专业化能力。在中试基地的平台上,把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筛选出来,把实验室里能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筛选出来,进行中试熟化,形成成熟成果。中试基地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入股,对科研人员的无形资产处置和收益权、股权和分红激励、技术转移服务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激励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持基地长期良好稳定的发展局面。运用“揭榜挂帅”、产学研联盟建设等政策叠加,支持中试基地建设。健全考核制度,加大科技转化指标权重,引导科研主动走向市场。

5.5 培育引进中试人才队伍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合作,探索建立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创新型人才引进政策,引入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发挥引才育才作用,培育从事中试的工程化专业人才队伍。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到中试基地兼职,担任中试基地的专家顾问。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带到中试基地进行孵化,并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加强与院士及专家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引入最顶尖的科研成果,培养专业领域高端人才。制定中试基地人才配套政策,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优惠政策,中试基地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人才成长计划,吸引知名高校毕业生落户就业。

5.6 推进“两链”深度融合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积极对外开展中试合作,以中试基地为桥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中试的效率和水平。支持中试基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地方重大产业,为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中试服务,增强地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中试基地服务中小企业功能,提升中小企业创新水平,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扩大中试基地服务范围,辐射全国乃至海外,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或企业到中试基地开展工程化试验,并争取孵化成功的企业或产品在当地落地生产,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研成果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技成果基地
科研成果转化
水运工程(2022年7期)2022-07-29 08:36:12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我的基地我的连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3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4期)2014-03-11 16: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