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蔚旸 李 倩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恰逢毛泽东首次来安源100 周年。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什么地方让他将革命理想、革命理念付诸实践,并且一次又一次踏上这片热土?那就是安源。从1920 年到1930 年这十年时间中,毛泽东一次来到萍乡,八次来到安源实地考察、开辟路线、指导革命、发展群众等,并且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来到安源指导革命斗争和开展革命工作,从而绘就了长达十年的安源革命运动画卷,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笔者根据毛泽东八次来安源开展活动这根主线总结出安源十年革命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探索在宗旨立场、组建队伍、思想理论、斗争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党的首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并且明确指出要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权……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实行社会革命。中共一大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指出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组织工人阶级,加强对其的领导,并且着重在工人等劳动人民群体中发展共产党员,共同携手与军阀官僚作斗争,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首个纲领和决议的颁布,其内容和地位都足以说明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遵循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统一无产阶级为革命战线的新型政党,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自创办开始就把人民放在鲜明位置的政治立场。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一大”提出的中心任务和精神,做好组织工人阶级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1921 年8 月党中央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指派毛泽东担任湖南分部的主任。毛泽东回到湖南后便开始筹划湖南地区的工人运动。之所以毛泽东会选择安源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地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当时江西没有成立地方党组织,而安源地处湘赣两省边界,自安源煤矿创办以来就修建了从株洲到萍乡的铁路,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毛泽东的实地调研提供了可能;二是安源有着大量的产业工人,并长期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工作艰苦、生活艰难,社会的客观条件进一步促使毛泽东选择安源;三是安源工人长期被剥削、压迫,自发组织了多次斗争,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在内心中植根下了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争意识,这种主观要求改变现状的精神坚定了毛泽东指导安源革命的信心。所以,在1921 年10 月下旬,毛泽东来到了安源路矿调查研究。
在安源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毛泽东亲自走入到工人群众中,他下到了煤矿的工作面,亲身体验了他们的疾苦,感受到他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与生活的艰辛,从而教育工人:“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帝国主义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结果。”他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抱成一股团结的力量共同反抗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他慷慨激昂地说到:“我们工人只要团结得紧,就是有座山压在我们头上也能推倒!”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当时社会环境与安源具体情况之后,他确定,“安源是工人运动可能很快开展的地方”。
1921 年的中国共产党好比是一个新入世的“稚嫩的年轻人”,而1921 年的安源却已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稚嫩的年轻人”之所以能够领导“沧桑的老人”,就在于这个“年轻人”秉持着为解救苍生、为拯救疾苦、为谋求幸福的初心使命——也是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立场——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正是这种超越当时社会状况、最接近民生期盼的宗旨立场,让长期处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工人群众终于看到了希望的光芒,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安源扎下根来。
在确定了安源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地区之后,要如何开拓这片土地使之成为红色政权的据点,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首要做的就是组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指挥机关。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指挥机关”。
首先,要实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条件,就必须在安源成立地方党组织。1921 年12 月中旬,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安源。这次,毛泽东不是独自一人来,而是把李立三也带来了。他们访贫问苦,迫切地意识到要尽快在当地组建一个领导工人群众的组织,这个组织必须通过办实事来解除工人所受的压迫与痛苦。随后,李立三遵照毛泽东指示,特别关注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将其吸收发展为党员、团员。终于在1921 年底建立了由8 名团员组成的团支部,这是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共青团组织。紧接着在1922 年2 月,成立了由6人组成的中共安源路矿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由此,实现了第一个条件。
其次,要实现“指挥机关”这个条件,就必须在安源建立工人自己的团体,即工会组织。毛泽东在第二次来到安源的时候就提议要将路矿两局全体工人组成一个团体,但当时由于党的组织尚未建立起来,工会组织还得不到正确的领导,故往后推延。直至1922 年2 月党支部成立后,随即加紧筹建工会组织,并命名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2 年5 月1 日,俱乐部遂宣告成立。1922 年5 月中旬,毛泽东第三次来到安源,召开中共安源路矿支部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会上,他号召工人群众讲究斗争策略,在党的领导下稳妥有序地开展工作,并提出创办“消费合作社”,把俱乐部活动与工人切身利益相结合,起到团结进步的作用。自此以后,俱乐部成了工人的“娘家”;安源工人阶级开始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由此,实现了第二个条件。
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指挥机关——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就意味着将路矿两局成千上万名工人群众团结了起来,好比把散沙凝结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同时,这股强大的力量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必将造成巨大的影响力。
随着党组织的成立、俱乐部的建立,实实在在为工人谋利的团体形成了。接下来就是这个团体应该怎样为工人谋利益的问题了。而这个谋利益的过程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指导的光芒。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理论精髓指导革命实践。通过前面三次毛泽东来到安源,安源的地方情况逐渐被党中央所知,许多革命人士也陆续来到安源参与到工人革命运动工作中。1922 年9 月初,毛泽东第四次来到安源。这次来安源,其目的就是进一步考察安源在接受了党组织领导下有何进展变化。通过考察,他发现安源的罢工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讨论罢工方案。根据当时安源的形势,毛泽东认为,要想达到增加工作改良待遇的目的,就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而是要通过巧妙的办法——既保住工人的收入来源又震慑矿局作出整改来达到罢工的目的。在此形势下,毛泽东根据“哀兵必胜”的道理,提出了“哀而动人”的斗争策略:一方面组织工人群众开展集体罢工,不破坏重要的生产设备,而是通过破坏一些无关紧要的生产工具来制造声势;另一方面,向社会各界披露安源工人悲惨的生存状况,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与支持,达到孤立分化路矿当局的目的。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安源党组织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9 月14 日,在毛泽东的精心部署下,李立三担任总指挥,刘少奇作为工人总代表,举行了声势浩荡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经过5 天的激烈斗争,工人俱乐部“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这次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中创造的“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探索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次完美的胜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年安源革命运动的最光辉灿烂的时刻。
一次斗争的胜利成果如果要延展下去,就必须固牢胜利的土壤。大罢工运动胜利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些松懈、享乐的现象,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出现了苗头。为了扼制住这种不良势头的蔓延,1922 年11 月中旬,毛泽东第五次来到了安源。他着重检查工人俱乐部的工作,并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要防备工贼的破坏,指示安源党组织在经过罢工斗争考验的工人群体中积极而慎重地吸收一批先进分子入党,以壮大工人阶级队伍的力量。安源党组织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积极开展革命思想教育以及整顿队伍组织。因此,安源大罢工胜利后,党、团、工会组织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党支部由1922 年的1 个发展到1923 年初的13 个,并成立了党的地方委员会;团支部由1 个发展到26 个,并成立了团的地方委员会;俱乐部成员由700 余人发展到1300 余人,并在紫家冲、湘东、醴陵、株洲设立了四个分部。安源工人的斗争也开始走出安源路矿的范围,逐步向外地延展,先后领导了湘东永和煤矿、株洲转运局、湖南水口山铅锌矿等处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思想指导安源革命运动的持续发展。1923 年4 月,毛泽东第六次来到安源。这次来安源是他即将离开湖南前往中共中央工作之前最后一次。这次他的主要任务是去安源巡视。之所以这个时候来到安源,是因为在1923 年2 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许多的革命志士和工人运动先进者遭受到了迫害,刚刚掀起的工运高潮受到了挫伤。毛泽东在俱乐部工人代表大会上讲述了“二七惨案”的经过,进一步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工运形势,提出安源的工运发展要在守中进、在进中守,采取“弯弓待发”的策略:一是立取守势,加强防范,号召工人群众做好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斗争准备;二是勇于奋进,斗争到底,灵活巧妙地提出并不高的经济要求诱使矿局妥协。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安源工运持续发展,在全国工人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仍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胜利。而这条斗争策略正是适合当时安源工运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方针。
1927 年的中国处于民国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失败。接受了失败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八七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毛泽东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当时中国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仅仅依靠发动农民或工人单方面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而且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作战素养培训是很难与敌人抗衡的。所以,革命需要军事力量的支持。于是在9 月初,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派员,第七次来到了革命基础较好的安源。
毛泽东在弟弟毛泽民的护送下,深夜抵达安源,他一宿未眠,第二天立即召开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会议讨论了秋收起义军事力量的部署以及暴动的时间等,对整个秋收起义计划作了详密的部署,如成立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和安源行动委员会,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决定将驻修水、安源、铜鼓的革命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的前身)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任师长;提出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萍、安,使敌人断绝我们的退路”,其中的“萍、安”指的就是萍乡、安源……
秋收起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开始。也正是以秋收起义为起点,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转移到了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全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从而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经过秋收起义斗争的磨炼,中国共产党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中国革命运动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自秋收起义始,安源大部分思想觉悟较高的工人、农民都跟随毛泽东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0 年9 月下旬,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撤出进攻长沙的战斗后,经株洲、醴陵到安源扩充红军,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来到安源,也标志着起起伏伏的安源十年革命运动结束。毛泽东在欢迎红军大会上发表讲话,动员路矿工人和附近乡村的农友们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次扩军,对红一方面军的工兵部队和通信兵部队建设起了重要作用。由148 名安源路矿工人组成的挑夫队,在1930 年10 月攻克吉安后,组成红一方面军工兵连,成为红军最早的工兵部队;一批安源机械工人收集矿山的电话机、电话线等通讯设备参军,组成红3 军团电话大队,成为红3军团最早的通信兵部队。至此,数千安源工人参加红军,跟随毛泽东跨过千山万水,历经南征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