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加海 沈虎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抓住“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有利契机,着力构建党政主导、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促进救助资源整合、救助效率提升,实现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加强社会救助高效统筹。坚持党建引领,将社会救助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日常议事日程,凡涉及社会救助工作重大事项和重要政策文件制定都要经区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和区政府常务会决策。加强政策创制,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举措》《建邺区临时救助实施细则》等文件,推出一揽子创新举措对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发展做出总体安排。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化组织,开展在册低保及申请救助家庭多维家境调查和抽查工作,形成入户调查、现场帮扶、反馈情况、公益组织对接帮困解难的工作闭环。建立特殊困难家庭慈善救助帮扶专项基金,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和福彩公益帮困资助项目,组建建邺区社会救助服务联盟,引导慈善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扶弱济困。统筹慈善、残联、妇联等群团组织救助资源,推动建邺区社会救助工作向社会广泛参与的“弱有众扶”转变。
完善体系,促进社会救助多方主体协同。一是构建多维贫困认定指数。2021年,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日常生活、住房保障、劳动就业、健康医疗、教育负担、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入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贫困认定指数,并同步形成了困难家庭综合救助帮扶需求清单。二是建立主动发现识别机制。线上,依托江苏省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和南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实时比对系统开展信息核对,提升信息比对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依托基本生活中高风险家庭数据库,对重点救助群体的生活风险或危机事项进行定期监测,实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线下,完善探访机制,利用网格员(社工)入户上门,核查了解当事人相关情况,并分类建档、分级管理。三是完善立体救助服务网络。社区层面,设立救助服务平台,通过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楼(栋)长、社区居民等了解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并及时上报,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米”。街道层面,依托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对困难群众求助实行“一门受理”,有效评估救助需求、制定帮扶方案。区级层面,完善救助服务平台职能,整合救助项目,为救助对象定制“救助套餐”。此外,健全专业评估组织介入多维贫困综合评估、社会救助联盟实施多维帮扶全过程的长效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协同。
科技赋能,推动社会救助管理服务转型升级。依托建邺区智慧救助信息系统,优化审核确认程序,简化办理流程,对救助对象健康、教育、居住及就业等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并实施一站式受理、审核、确认,为主动发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提供参考依据。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巩固并拓展入户调查“5+3”联建机制省级创新实践成果,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和购买服务多跟进。优化评估和帮扶程序,按照固定对象定期评、新进对象实时评、主动发现跟进评,对困难家庭开展多维贫困指数认定实践。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需求迫切的困难及时跟进评估,开展综合救助分析测算,精准定位救助等级。同时,增强系统整体协同,减少最低生活保障与特困人员救助、临时救助与其他救助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叠,在专项救助基础上,加强面向困难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救助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