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经病的兽医临床应用体会

2022-12-23 07:55:47孙治会万守英戴永海
中兽医学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外感风寒伤寒论

代 林,孙治会,万守英,戴永海

(1.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 266109;2.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邹城 273519;3.山东省栖霞市观里畜牧兽医站,山东栖霞 265314;4.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06)

《伤寒论》是我国中医经典名著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其理论与方药已被历代兽医人士移用于动物疾病防治的临床实践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对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辩证方法。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病证是外邪初客于体表,外感病的初级阶段,为表证。根据患病动物体质不同和感受外邪轻重不一,而进一步分为太阳中风证(表虚证)和太阳伤寒证(表实证)。文章主要对六经辨证中的太阳经病在兽医临床中应用作论述和介绍。

1 伤寒概述

伤寒是中医、中兽医一个专用名词。广义上指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狭义上指外感风寒所引起的疾病。伤是“感受”的意思;寒统指外邪,也就是一切外来的邪气统可称为“寒”,当然也包括外来的“寒”邪本身。伤寒就是“感邪”的意思。“伤寒论”就是论述感受邪气后所发的疾病及其并发的疾病,如感冒在《伤寒论》中称作“太阳病”,如果太阳病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就有可能转化为少阳病、阳明病或入三阴病,这些都是《伤寒论》中所论述的方法。中兽医所说的伤寒与西兽医所说的伤寒、副伤寒类传染病不是一个概念。

太阳病是伤寒六经证型之一,也是“三阳病”之一。伤寒是外感病。外感病的一个总的发展规律是病邪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太阳主一身之表”太阳病这一组症状是伤寒的初期阶段,病在畜禽体表层。

畜禽体体表层包括皮毛、腠理以及体表的营卫之气,它具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如风寒之邪侵袭畜禽体表层,则腠理开阖失常,营卫失调,因而出现恶寒、发热、精神沉郁、头低耳耸、脉浮等脉证,对此既名为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证;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内传于太阳之腑,因而引起的蓄水证和蓄血症。

2 太阳病与太阳经的关系

太阳病是太阳所主肤表和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出现营卫功能失调的疾病。《伤寒论》398 条条文中有178 条属于太阳病篇,故现代医家不知太阳病者甚少,但对于太阳病与太阳经的联系却鲜少论及。清代喻嘉言于《尚论篇:卷+》曰:“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清代唐容川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亦云:“天阳之气发于地下水....人身应之而有太阳膀胱寒水之府,以司人周身之水,称为寒水,以水之本性原寒,而又名为太阳经者,以水中化气上行外达,则文为卫外之巨阳,故称太阳经焉。”可见历史上伤寒医家均对太阳病的经络联系以及太阳经行阳化气的生理功能有深刻认识。

按照伤寒论对太阳病的认识,太阳病即皮肤毫毛肌表之表证的太阳经证(伤寒、中风)以及表证不解继而人里的太阳腑证(蓄水、蓄血)。仔细研读《内经》中《灵枢经脉》《灵枢经筋》等篇目,可发现当时古人对太阳病的认识首先是人体肌表腠理感受寒邪而发的病症。其中关于肌肉腠理拘急疼痛病症占了很大篇幅,如“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等。《灵枢本脏》所言“膀脱者,腠理毫毛其应”之恶寒发热等伤寒病症却很少论及。这一不足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大补充。所以论及太阳病应该综合《内经》和《伤寒论》的论述才更加全面完整。这一点也能被临床实践所证实,临床太阳病范畴中,太阳表证与太阳经筋两类疾病均占很大比例,同时还包括由于膀胱气化失常、津液布化障碍而致的部分脑病及其他杂病。

3 表证的寒热虚实

表证是中兽医八纲辩证的一证,与里证相对应。表证又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各证型的症状、舌象、脉象简述如下。

表寒证:寒战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咳嗽流清涕。舌象色青白,苔薄白。脉象浮紧。

表热证:寒战轻,发热重,有汗,口微渴,咳嗽流粘涕。舌象色淡红,苔薄黄。脉象浮数。

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舌象色淡白,苔薄白。脉象浮缓。

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咳喘。舌象色青白,苔白腻。脉象浮紧。

4 太阳经病

4.1 部位

表。

4.2 病因

外感风寒(冬季易发),四时不正之气,“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冷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虚弱之体更宜发病。

4.3 分类

4.3.1 经证

中风,伤寒,风温 。

4.3.2 腑经病

蓄水,蓄血。

4.4 总纲要

1 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畜禽外感风寒表现,不愿走动,肢体疼痛,怕冷,脉浮等症状,统称为太阳病。

释义:太阳主表而卫外,风寒之邪侵袭畜体,太阳首当其冲。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故脉象而浮。风寒外来,太阳经脉运行受阻,故出现头项强痛。(六经与经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经有前肢、后肢二经,这样概括起来,共有十二经,它根源于脏腑,运行于全身,说明脏腑气血经络与机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对经络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决不能离开脏腑气血等因素。那么,后肢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顶,下项,夹脊,抵腰至足,循行于畜体之背部,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强痛,腰肢痛等证。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卫气不能温(分肉)肌肤,故见恶寒。

4.5 临证分析

4.5.1 经证

(1)中风:2 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畜禽表现发热,被毛湿润,怕风,肢体疼痛,走动不灵活,口色正常或暗,脉浮缓。

(2)释义:本病的病因是以风邪中于卫表,卫气抗邪,故发热。风为阳邪,其性疏泄,卫不外固,营不内守,则汗出,汗出毛孔疏松,不胜风袭,故恶风。更因汗液外出,故脉象松弛是缓象。

(3)治则:调合营卫,解肌祛风。

(4)方药:桂枝汤(桂枝100 g、白芍100 g、甘草70 g、大枣12 枚、生姜100 g)。

(5)13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中桂枝辛甘而温,透营达卫,解肌发表,外散风寒,为君药;芍药酸苦而凉,益阴敛营,为臣药。君臣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共调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散邪,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和中,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腨脾胃之气津而益营助卫,合为佐药。炙甘草甘温而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扶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助营;兼调和诸药,并为佐使之用。本方配伍严谨,法中有法,被前人誉之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6)案例:桂枝汤治验。1992 年7 月20 日,平度某个体养肉鸡户,饲养白羽肉鸡5000 只,饲养已6 日,某天户主外出运料,天气突刮大风,户主未关门窗。第2 天,鸡群出现食欲减退,毛乍,微咳。应邀出诊,综观周边养鸡户饲养的肉鸡,生长良好,未发生疾病,唯有本鸡户发生,投服桂枝汤加味:桂枝2400 g,白芍2400 g,生姜2400 g,甘草1500 g,大枣1000 g,杏仁1000 g,共研细末,水温冲服饮水,连饮2 d,精神好转,饮食正常而愈。

肉鸡感冒分为伤风、风寒、风温、流感几种类型,本案确诊为伤风感冒,方用桂枝汤加味而治愈。临诊中,肉鸡中风感冒往往易被忽视,肉鸡饲养6 d,被风侵袭,幼鸡属“稚阴稚阳”之体,不耐寒热,怕寒而畏火。阳不足,不能温照全身,阴不足,不能滋润机体,当遇贼风侵袭而发中风感冒。因周边养鸡户饲养的鸡都未发病,断定不是瘟疫流行,故大胆投服桂枝汤加味一剂而愈,桂枝汤是《伤寒论》之第一方,临症加减变化甚多,运用广泛,药仅数味而寓意深刻,出入升降变化无穷。运用此方,桂枝与白芍量必须相等,方可达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

4.5.2 伤寒

(1)提纲: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畜禽表现为恶寒发热(怕冷),肢体运步不灵活、疼痛、咳嗽、气喘、鼻流清涕,食欲减退或不食,无汗,脉浮紧,口色正常或暗。

(2)释义:本证为风寒之邪侵袭体表,卫阳被束,故病即有恶寒,是必然见证。至于发热之迟早,则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有关。若风寒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则发热较迟。若风寒较轻,卫阳郁闭不重,尚能及时抗邪,故发热较早。然而不论迟早,太阳病必有发热。因寒性阴滞,不仅卫阳为之束缚,而且营阴阻滞,太阳经气血流行不畅,故伴见肢体疼痛,脉阴阳俱紧。皮毛卫阳郁闭,肺气不宣上透,故咳嗽。

(3)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4)方药:麻黄汤(麻黄100 g、桂枝70 g、甘草30 g、杏仁70 个)。

(5)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中麻黄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善开腠理而发散畜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故为君药。营涩卫郁者,但以麻黄解卫郁,则营涩难畅,故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为臣,与麻黄相须为用,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既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又兼温通经脉以除肌体疼痛。肺主肃降,恐方中麻、桂上行宣散太过,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宣降相宜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相合,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6)案例:麻黄汤治验。1975 年12 月11 日,钢城街道办东流村四队,红色母马,九岁。外役后第2天患病,饮食减少,饲养员以为是役后累的不吃,到兽医站灌两剂健胃药而不效,故来校兽医院诊疗。症见精神沉郁,耳耷头低,被毛逆燥,体表热,体温40.3℃,微喘,口温略高,舌苔薄白,脉浮紧。即开麻黄汤:麻黄60 g,桂枝30 g,杏仁60 g,甘草20 g,嘱其畜主加生姜100 g 切碎,加入药内同煎温服。腰背覆盖麻袋。次日复诊,上述症状消失,饮食大增,药量减半再进一剂,食欲恢复正常,于第3 日痊愈出院。

此外,临床实践证明,治家畜太阳伤寒应用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前胡、柴胡、羌活、独活、茯苓、枳壳、桔梗、川芎、甘草)比麻黄汤疗效不减,药力平稳且治兼症多(太阳伤寒致跛行、肚黄或体表肿毒等)。例:1985 年9 月15 日,寒亭区朱里镇后巡站村,王希云家马患太阳伤寒,在兽医站曾用青链霉素、安乃近等药治疗,稍好转。临床检查:精神不振,被毛逆燥,时咳,体温39.8℃,后肢微跛,脉浮。投荆防败毒散一剂而愈。1975 年冬季马骡患流行性感冒时,应用荆防败毒散治疗200 多例,每每收效。或问:“家畜流感既属温病,则不宜用此方。以温治温,以火济火,火上加油,级非所宜。”答曰:“关键着眼于辩证,如有明显风寒或恶风寒症状,尤其时值冬今,则可大胆投施,不必戒虑”。

4.5.3 温病

(1)提纲:6 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畜禽表现发热(体温升高),怕热喜饮,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或流脓涕,或咳喘,口色偏红,脉浮数。

(2)释义:外感温邪,温为阳邪,入里极易化热,故不恶寒反恶热,热易耗津,故口渴,邪袭肌表,正气抗争,故脉浮数,口红、苔黄都是内热之象。

(3)治则: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4)方药: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荆芥穗、牛蒡子、淡豆豉、芦根、甘草)。方中以银花、连翘为君,此二味芳香清解,既能辛凉透邪清热,又可芳香辟秽解毒。更配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以助祛邪;辛凉的薄荷、牛蒡子,疏风热而清利咽喉,并为臣药。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二药相伍,即《伤寒论》之桔梗汤,有利咽止痛之功。竹叶清泄上焦以除烦,苇根清肺生津以止渴,皆是佐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风透表,清热解毒之功。

《伤寒论》只提出温病大纲,“举证略方”,后世温病学说就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把温病的发生发展归纳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治疗大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阐发了前人之未备。

腑证:太阳经邪未解,循经入腑(兽医临床少见太阳腑证,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外感风寒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冬读古诗御风寒
机电安全(2022年1期)2022-08-27 02:15:26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2:10
《伤寒论》实为115方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基层中医药(2021年1期)2021-07-22 06:56:56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56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