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垒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而产生的一种以工业化、商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动力,反映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本身既代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世界各民族国家谋求社会进步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并未使用过“现代化”这一概念,但他们却深刻地描绘了现代化的图景、现象和特点,还将资本主义社会定义为“现代社会”,使用了“现代资产者”“现代国家政权”“现代生产力”等范畴,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2页。表述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中,他们围绕现代化如何产生、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地位、人类现代化应当向何处去、如何实现人类现代化发展新航向、等系列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基础性阐释和建构,使《宣言》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创立的“宣言书”。新时代,在我国全面开启和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历史时刻,系统考察《宣言》蕴含的现代化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任何思想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形成既得益于特定社会历史土壤的滋养,也离不开特定思想理论的驱动,同时又依赖于创立者的主观努力,是上述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宣言》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也是如此。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而逐步形成的,其酝酿于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的商品生产关系中,萌芽于“血与火”的历史,即以野蛮残暴的圈地运动、殖民掠夺、黑奴贸易和商业战争为主要方式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开启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而到19世纪40年代,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现代化也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迅速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最终确立、以及人类世界历史的产生而正式形成。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成后就作为人类现代化的第一个形态出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其不仅承载着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然而,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急剧显现,使得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这对基本矛盾在经济上则具体表现为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生产的无限性同劳动群众购买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又集中地体现为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矛盾。而上述矛盾的急剧激化也致使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根基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弊病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迅速凸显:一方面,经济层面矛盾的不断激化推动了“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自1825年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后,每隔8—10年就会爆发一次,到1857年这种危机已经蔓延为世界性危机。而每次危机的爆发又使经济陷入萧条低迷期,不仅极大地破坏了资本主义创造出的巨大社会生产力,导致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等社会混乱局面,还以直观的事实揭穿和颠覆了以往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谓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完美方案”“永恒模式”和“理想形态”的谎言,资本主义现代化难以为继已成为客观事实。这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也极大地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使得“资本主义现代化怎么了”“人类现代化向何处去”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另一方面,政治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又在频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推动下的不断激化。为了实现自身的解放、改变资本主义现代化条件下自身的悲惨生存状况,找到一条能够反映自身利益诉求的现代化合理方案,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出现了多次激烈的工人起义,尤其是“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也使得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然而,“三大工人运动”虽规模宏大,气势悲壮,但都因遭受资产阶级强大反动势力的严酷镇压而惨遭失败。运动失败后,为了谋求理想的现代化蓝图,工人阶级不仅特别渴望了解国际工人运动“为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又急切获得“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密钥”。基于此,如何认识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以及如何在科学总结教训基础上凝练走向成功的有效方案也成为了遭遇挫折后国际工人运动寻求现代化新出路所面临的直接历史课题。据此,而无论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的提出,还是遭遇挫折后国际工人运动寻求现代化新出路直接历史课题的出现都亟需一种科学理论给予回应,以化解人们思想困惑,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指明方向。可以说,上述“两大课题”的产生也构成了《宣言》现代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土壤。
不可否认,从历史上看,资产阶级思想家站在本阶级立场上为促成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呐喊及思想主张对于批判封建主义旧时代,推动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面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怎么了”“人类现代化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他们却囿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并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回应。他们或是在方法论方面有独特的“建树”,如提出了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意义的辩证法,然而在世界观层次,与以往欧洲大陆主流的哲学家并无二致,仍坚持唯心主义;或是在世界观层次有所突破,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仍旧坚持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仍旧未能迈出旧哲学的形而上学“泥潭”。而正是由于理论上的严重阶级局限性,他们将资本主义现代化视为永恒和完美方案的“化身”,不承认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弊病和缺陷,从而也使得他们的哲学充满了自相矛盾和谬误,带有鲜明的“不彻底性”,进而无法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给出科学的解答。在哲学上,这一时期的著名代表,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存在着严重的思想缺陷。在黑格尔那里,一方面,在世界观上,他坚持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历史发展动力源于“绝对理念”的支配,却不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当意识到这种观念触及资产阶级统治者利益时,他的理论就会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指出“绝对理念”的化身是“神”,这也是其理论不彻底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在方法论上,他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但却将这一结论限制在了精神领域,自然界却是例外;同时,在他辩证法那里,世界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会有终点和永恒合理的制度,但他却认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国家是人类最完美的制度和“绝对精神”在社会历史中的最高形式,等等,足见其理论的自相矛盾。在费尔巴哈那里,正是由于不敢触动普鲁士专制统治秩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永恒”“完美”的传统观念,虽然他在自然界方面,提出了物质运动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动力这一唯物主义认识,但在人类社会历史层面仍将发展的动力归因于人与人之间的“博爱”;在方法论上,又回到了就哲学所谓的“形而上学”泥潭中,带有鲜明的不彻底性,因此无法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时代难题给出革命、彻底、合理的解释;与此同时,在政治经济学上,无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还是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等欧洲政治经济学界著名理论家提出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对剩余价值问题的探讨都始终无法突破自身的资产阶级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深刻反思自身资产阶级“官方”政治经济学属性,从而承认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难以为继的现实,也不能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剖析其矛盾和缺陷,给出有说服力的解答。而且,除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外,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教育都笼罩在资产阶级思想的“阴霾中”,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剥削意识形态导向,也不能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给予合理的解释。在此形势下,如何科学回应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对科学理论发出了强烈呼唤,无疑也构成了《宣言》现代化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驱动力。
面对欧洲主流思想理论无法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给予合理解释的窘况,马克思、恩格斯挺身而出,积极把握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大势,主动承担起了科学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神圣使命。两者虽然阅历不同、职业相异,但自青年时期都目睹了无产阶级遭受资产阶级严酷剥削而生活困苦的悲惨处境和命运,十分同情无产阶级遭遇,并将改变无产阶级生存处境,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作为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且通过对现实社会物质利益问题不同维度的考察,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相互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度一致,不仅展露了立志为改变无产阶级命运、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博大情怀,养成了深入无产阶级群众、了解无产阶级呼声、化解无产阶级解放难题的使命追求,坚定了终生奋斗的人民立场和目标,还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国家、法、经济学和哲学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虚伪和欺骗,洞察到它们的资产阶级属性和局限性,意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意义,坚信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从而坚定同资产阶级旧哲学决裂,实现了自身由“有神论者”“唯心主义者”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向“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转变,为彻底而革命地回应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奠定了坚实的世界观基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基石。
与此同时,为了科学回答资本主义现代化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自身世界观转变后还力图站在人类思想的最前沿对时代最精华的思想批判地加以吸收,写成了《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等系列文献,逐步形成了对人类现代化,尤其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问题的深入认识,也为《宣言》现代化思想的产生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在哲学上,他们不仅注重对人类哲学史的“高峰”——德意志古典哲学展开批判基础上的“扬弃”,吸收了德意志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以及“半截子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完成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破除了以往旧哲学世界观上的唯心主义和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缺陷”,突破了以往旧哲学的资产阶级阶级局限性。同时,他们又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将以往唯心主义旧哲学清除出了“最后的避难所”,结束了旧哲学“头足倒置”的状态,正确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来源问题,促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等问题,回答了以往旧哲学家所不能科学回答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和趋势问题,也为考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产生、历史地位及走向等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维头脑”。而在完成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后,为了科学考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和历史命运,摒弃与以往旧哲学往往局限于“解释世界”而回避“改造世界”、长于“抽象思辨”而不能关照“现实世界”的理论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又将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科学揭示其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机理,对这一时期人类政治经济学“最先进”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扬弃”,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批判地吸收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有益成分,刨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尤其在探讨剩余价值问题上的狭隘和局限,形成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及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为揭露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根基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难以为继,以及人类走向更高级形态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经济必然性论证,同时还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掘墓人”,有力印证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无法“永恒”的结论,为科学回答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找到了“理论依据”。可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形成既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难以为继的理论“奥秘”,也为科学论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坚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原则,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了这一时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成熟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批判、对未来社会图景的设想以及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提出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等社会分析方法和理论,为科学回答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构设人类现代化的合理走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艰辛探索也为《宣言》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充分的主观生成条件。
《宣言》对现代化问题的探讨是深入的、系统的,带有原则性和方向性,也是富有逻辑性、层次性的,呈现出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思维逻辑特征。总体而言,其现代化思想主要围绕现代化如何产生、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地位、人类现代化应当向何处去、如何实现人类现代化发展新航向、等系列问题展开。
回答“现代化如何产生”这一问题是研究和考察人类现代化起源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基本前提。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潮流,表象上反映的是工业化、商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潮流,但其本质上却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趋势的外化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现代化潮流并非与生俱来,其产生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尤其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关联,正如“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2页。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产物。他们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和随之而来的海外市场的扩大以及殖民地贸易的拓展,不仅打破了封建时代各民族相互割裂、交往贫乏的历史,拉动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程,还极大地扩大了因市场拓展而带来的需求的增长,拉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带动了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高涨,促进了商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使得工场手工业代替了封建行会后又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中间等级代替行会师傅后又被现代资产者所取代,从而加速了封建主义灭亡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兴起,为人类现代化潮流的兴起提供了丰厚社会土壤。而同时他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社会政治统治关系的不断调整以及现代的国家政权向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的转变,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秩序形成,这也为人类现代化潮流的产生奠定了基本条件:其一,在社会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地破坏了封建、宗法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将其人与人的关系转变为以利害关系和现金交易为特点的关系形态,用利己主义替代了各阶层传统情感,将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最终造成职业的神圣光环被抹去,家庭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撕下,一切固定僵化的关系及其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被消除、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就陈旧、一切等级的、固定的东西都被消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遭到“亵渎”的局面。这也深刻说明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为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到来在深刻改变旧社会关系的同时,已使得商业化趋势已日渐凸显,从而助推了人类现代化潮流的兴起与发展。其二,在生产方面,资本主义不断扩大的商品销路也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落户、开发和建立联系,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了世界性特点。这一进程中,民族工业被新的工业所挤掉,新的工业的原料和产品已经不仅限于本国,而且突破民族界限,扩张至全世界范围,资本主义市场化特点也日渐鲜明,这也为人类现代化潮流的兴起准备了坚实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其三,在人类历史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强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使人类历史开始由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3),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产、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开始成为世界文学,全球化潮流日渐迅猛,现代化渗透于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基于此,伴随着以资本为中心、遵奉物质主义膨胀和对外扩张导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渗透,以工业化、商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现代化潮流的也就兴起了。
围绕“如何评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地位”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也做了深入思考。他们提出:一方面,资本主义现代化成就不容否定。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虽然从本质上讲,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根基的现代化类型,也是人类现代化潮流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具体体现,其原动力来自于资本家对商业利润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拓展于资本逻辑的延伸,但却是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而生,在形成之初是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创造的成就也是不容否定的。正如他们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它不仅借助于商品的低廉价格这一“重炮”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了一切拒绝走向这一文明人的仇外心理,还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4页。,使以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为内容的现代化在全世界推行,并按资产阶级现代化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轨迹:一方面创造了大城市,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促成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既拉开了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成为一种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必须面对且“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历史洪流,顺应了该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这一现代化潮流在不断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些要素走向集中与统一,实现了政治的集中,带来统一的政府、法律、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的统一的民族”,从而不仅加速了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联系,使世界连为一体,也破除了封建专制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解放了生产力。这相较于封建时代而言,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深刻体现了人类现代化的前进规律。据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6),不仅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7),还“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8)的现代化成就,同时又带来了自然力的征服、机器、化学的应用,轮船、铁路、电报的出现、以及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等重要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以往世代社会劳动中都无法比拟的生产力总量。总之,资本主义现代化曾经创造了极大的现代化成就,不容否定。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现代化并非“永恒”,终究不可持续。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虽然资本主义现代化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规模,对人类社会发展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终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现代化形态而并不等同于人类现代化本身。其既非人类现代化的“唯一的”“永恒的”形态,也非理想形态,更非人类现代化历史的“终结”,而仅仅是人类现代化的一种“暂时”形态,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与生俱来、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必然会不断凸显和激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步性必将不断消解,必然会被生产力发展的洪流所抛弃。他们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未因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而停止。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仍在不断发展,生产力反抗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也仍在继续,同时该矛盾又演变为了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这一基本矛盾又促使越发危及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的生产相对过剩,即商业危机周期性爆发,从而使得一大部分制成的产品和很大一部分已经创造出的生产力被毁灭,造成在过去看似荒唐的“生产过剩的瘟疫”现象,深刻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现代强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对此,“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9)。基于此,他们又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消除危机的办法,即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或是“夺取新市场,更加彻底利用旧市场”也就成为了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和“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2页、第403页、第405页、第406页、第406页。,同时还产生了无产者这一运用该武器埋葬自己的“掘墓人”。对此,可以说,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其自身道路局限,即无法消除且不断激化的内在矛盾和“掘墓人”作用下,既不可能“完美”“永恒”,也终究不可持续。
既然资本主义现代化因其道路局限而不可持续,那么,“人类现代化应当向何处去呢?”围绕此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又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视角,尤其两大阶级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和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维度做了深入探讨,明确指出了走向代表无产阶级和社会大众利益蓝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另一方案,也是历史必然。其一,无产阶级不仅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壮大,但却处在社会最下层,遭受到严重的压迫和剥削。为了生存,他们就要找到工作,而仅当他们的劳动增值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无产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仅使得劳动力成为一种和其他货物一样受市场和竞争波动影响的商品,还失去了“任何独立性质”和失去对工人有任何吸引力,造成了“异化”,成为了劳动工具,只有推翻资产阶级才能使自己得到解放,革命性强。其二,无产阶级对资本家的斗争与生俱来,又在资本主义发展竞争中力量不断得到补充,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同时还在同资本家斗争中不断成长,实现了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具备成熟的思想觉悟条件和坚实的阶级基础。其三,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利益日趋一致,因共同遭受资本家的压榨,并逐步结成反对资本家的同盟,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且在长期的反资本主义斗争中实现了自身的联合,形成阶级,并组织成为政党,具备了可靠的组织基础。其四,同时还接受了资产阶级带来的教育因素,不断成熟,继而成为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真正革命的阶级”和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代表,为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行动基础。其五,无产阶级没有财产,同资产阶级家庭关系没有共同之处,且失去了民族性,“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且“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11),具有先天革命优势。其六,无产阶级自身的革命运动不是少数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相反它是多数人的为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他们身处社会最下层,而要“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实现自身解放就必须“炸毁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斗争具有坚实的道义支撑。基于此,在上述条件基础上,他们指出,“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12)是统治阶级掌握统治地位的前提条件。然而,现代的工人却并没有随着工业的进步生存条件得到改善,相反,却降到了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且资本家和工人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工人的赤贫化速度超过了人口和财富的增长速度。对此,到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社会再不能在它的统治下生存下去”的时候,人类现代化历史必将伴随着资产阶级统治造成的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的出现、工人革命的联合、资产阶级生产和占有产品基础的“被挖空”而发生更迭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1页、第412页、第413页。。可以说,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因其自身道路的难以为继而不可持续的条件下,走向绝大多数人参加的、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坚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根基的现代化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必将成为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方案新航向。
既然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方案新航向,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呢?”马克思、恩格斯又围绕此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他们看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变并非自然而然的,也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正确引导和推动才能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承担人类现代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变的历史使命就是因为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最坚决最先进的人员组成,而且也始终站在工人运动的“最前列”,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备相应的品质和条件。他们指出,共产党不仅“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4),相反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且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各阶段都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具备坚定的革命性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同时,共产党还在实践和理论方面胜过了其他无产阶级群众:其不仅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且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还在理论方面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及一般结果,掌握历史发展大势,具有独特的先进性。而正是由于共产党具备上述品质和条件,也使得共产党成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天然领导力量。那么,要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发挥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呢?他们提出了以下主张:其一,夺取政权并逐步剥夺资产阶级全部资本,努力增加生产力总量,不断走向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无产阶级秉持坚定的战略目光,深刻把握历史任务的阶段性和实现目标的渐进性才能顺利推进。据此,他们指出,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党的最近目的就是要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夺取政权,这既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政治前提。而无产阶级通过工人革命首先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再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渐进地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本,并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自己手中,尽可能增加生产力总量,进而不断走向共产主义,消灭城乡、阶级和工农业对立,实现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特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正是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目标所向。其二,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15),据此,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消灭私有制既是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神圣使命和历史任务,也成为其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建立平等、公正社会蓝图,推动人类现代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变的题中之义。甚至为了更为明确地表达这一主张,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6)。其三,积极推广无产阶级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教育又是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物质产品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所展开责备的精神产品方面的反映。鉴于资产者的教育是要使绝大多数人成为“机器”的现实,为此,共产党人只有“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7),使教育摆脱资产阶级阶级的影响并教育工人阶级掌握历史发展主动性,才能推进代表自身利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其四,促进国际工人的联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贸易自由的实现、世界市场的建立、工业生产及其相适应生活条件的一致化,无产阶级的统治也将使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工人阶级实现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18),也即国际工人的联合。对此,推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3页、第414页、第414页、第434页、第419页、第435页。既是共产党推动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构成了共产党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其五,积极推动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两个决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鉴于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一切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的根源,且任何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又始终是统治阶级思想的原因,而要摒除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弊病,摆脱资本主义错误观念的干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目标就必须积极推动共产主义革命。而“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4页。。为此,实现“两个决裂”,也即同传统所有制关系以及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构成了他们关于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要求。
《宣言》的现代化思想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其现代化思想的集中表达,不仅在理论上深刻回答了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对于现代化难题的疑虑,也为人类现代化发展前途启迪了智慧、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宣言》现代化思想产生于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根基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自身矛盾不断激化、危机重重,工人反抗潮流汹涌澎湃,而资产阶级思想家出于自身阶级局限性又无法开出“良方”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这一思想坚定地站在占社会大多数的工人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各类“先进”思想理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展开全面批判基础上展开“扬弃”,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不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深刻论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产生历程,还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地位,同时还真正第一次站在无产阶级大众立场上思考人类现代化发展前途问题。其不仅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怎么了”“人类现代化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化解了广大工人阶级的疑虑,启发了工人觉悟,还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地位基础上,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性质和前途以及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领导地位及其历史任务等内容,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理论的集中体现。总体而言,这一思想既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等思维方式,又系统完整、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构成了一套严整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原则的理论架构和逻辑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宣言》现代化思想无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诞生的“宣言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立。
《宣言》现代化思想不仅站在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的高度科学论证了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理论正当性问题,集中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要领,而且已经深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战略问题的探讨,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勾画了基本的行动方向和理论原则。这一思想也启迪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一是,强化理想信念建设。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等于现代化本身,其终将因自身道路的难以为继而不可持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正是《宣言》现代化思想论证的基本主张,也是马克思、恩格斯通篇论证的核心内容。在《宣言》中,这一主张不单是科学论断,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信念,构成了无产阶级矢志不渝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筑牢广大群众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自信与自觉的思想情感基石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艰巨事业的意志与信念保障。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建设。二是坚持共产党领导。在《宣言》现代化思想中,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坚定代表者,不仅没有自身特殊利益,革命性强,而且还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其他无产阶级群众所不具备的先进性,因此自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天然领导者,这既是保障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原则要求,也是根本标志和显著特点,必须坚定不移。三是尊重劳动群众的现代化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视为群众自身的事业,既要依靠群众,又要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也是《宣言》现代化思想的核心主张。该思想不仅深刻指出以往那些少数人参与的、为少数剥削者服务而牺牲大多数人利益的现代化方案没有前途,而真正合理的现代化必然是多数人参与的、服务于多数人利益的现代化,将尊重劳动群众的现代化主体地位置于关键地位,还主张通过强化劳动群众的斗争意识,提升其历史与理论自觉,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结束旧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集中彰显了尊重劳动群众现代化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四是坚持行动上的多维并举和协同发力。在《宣言》现代化思想,无论是该思想强调的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提升生产力总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消灭私有制,还是推广无产阶级教育、加强国际工人联合,以及开展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两个决裂”等重要举措,都反映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而绝非单维度、单向性任务。对此,坚持行动上的多维并举和协同发力也是该思想关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在历史上看,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及必然趋势而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设想并作为优于并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理想方案后,资产阶级学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的批判、否定、攻击和扭曲就从未停止过。他们固守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唯一方案”等错误观念,秉持所谓的“西方中心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更是极力排斥、否定和抹黑,以达到捍卫资产阶级利益、扼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尤其苏东剧变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严重挫折的发生后,他们更是变本加厉,不仅重新翻出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驳倒的“社会主义早产论”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错误论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大加攻击,大肆渲染“社会主义崩溃论”“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根基,还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的中流砥柱和典型代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他们以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等同,将苏东剧变等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失败,打着“苏联的昨天就是社会主义的明天”的幌子,奉行“冷战思维”大搞“和平演变”策略和意识形态对抗,妄图诋毁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而无论是为了否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借助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吹捧“中国崩溃论”,还是为了诋毁中国现代化成就,编造出的“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世界能耗大国论”等错误论调,都在事实上构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严重干扰和阻挠,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蛊惑人心,涣散力量,破坏我国现代化成就的消极影响,极易造成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混乱和信念动摇。
可以说,《宣言》现代化思想不仅考察了人类现代化的起源,还深入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在运行机制层面深刻揭示了这一现代化的运行规律及其局限性,既对不公正、不合理资本主义现代化秩序以及充满黑暗、血腥、野蛮和残暴的现代化现象展开系统揭露和批判,又深刻剖析了以资本为中心、以物质主义膨胀为特点、以对外扩张掠夺为手段、以两极分化为底色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现实弊病,站在真理与道义相统一的维度科学阐发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可持续性,以及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这也为广大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信心与信念,抵制各类抹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错误思潮侵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该思想还系统论证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印证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仅仅是人类现代化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具体样态而并非人类现代化的全部,以及“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的结论,用强有力的理论逻辑批判了那种将资本主义现代化视为人类现代化的“唯一方案”“永恒方案”的荒谬性并科学演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发展必然趋势的历史合理性,有力地驳斥了人类现代化发展中的“西方中心论”错误观点。此外,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所以能够实现由理论转变为现实、由一国到多国,并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无不是在《宣言》现代化思想的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作用下实现的,本身正是该思想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实践体现。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成就的取得和巨大飞跃的实现,更是在实践维度深刻印证了《宣言》现代化思想的新时代强大生命力,从而也事实胜于雄辩地驳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崩溃论”等论调的荒谬性。
据此,在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大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上征程,且西方各类错误思潮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起激烈时代形势下,科学把握《宣言》现代化思想的时代内涵,准确理解其倡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原则与精神,无疑对于我国破解西方学者抛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谬论”,戳穿西方国家“现代化话语陷阱”,增强新时代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自信和自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
《宣言》现代化思想虽然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但其思想价值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精神,还为解答人类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尤其是该思想对人类现代化的产生的考察,对人类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关系的探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地位的分析,以及对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路径的深入论证更是为我们今天准确把握人类现代化的内在本质和历史趋势,科学评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地位,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历史与理论的自觉和自信提供了丰沃的思想资源、信念支撑和理论遵循。新时代,在我国全面开启和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历史时刻,系统考察《宣言》的现代化思想,无疑时代意义突出,价值意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