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瑾 通讯员 马曦炜
古城区最令人回味的,还是每一条街巷。巷子幽深,吴侬软语,名人古宅,老苏州人家,烟火升腾,鸟语花香,姑苏区沧浪街道辖区的一街一巷,在“微更新”中绽放新颜,塑造“幸福街区”,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里美得有内涵,有特色,有格局。
街巷是城市的脉络,是一座城市记忆的开始。这几年,沧浪街道创建“净美街巷”,注重还原街区历史风貌,守护千年古城的悠悠岁月。几年间,32号街坊通过保护与更新,街道多管齐下,重现底蕴,实现街巷面貌的提升,打造苏式生活体验街区。
道前社区32号街坊,是苏州古城保护重点打造的片区之一。西起学士街,东至养育巷,南倚道前街,北靠干将西路,总面积23.24公顷。作为明清时期官署集中之地,32号街坊内部的历史街巷基本保持着明清以来的名称、走向、格局,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片区内有不少古宅、古迹,富郎中巷德寿坊3号,有一处建于民国的宅院,为辛亥革命元老、民主革命家沈瓞民故居,后来成为其子沈延国故居。这里有德寿坊红星、乘骝桥、曹沧洲祠、清微道院等文化打卡点。
与之相关的一条条巷子,都有一些故事“家底”。巷长30米的德寿坊,北宋时期为表彰刑部郎中苏州守令富严之德,立有一坊,名德寿坊。德寿坊现为苏州市控保建筑,由沈瓞民的小儿子沈延春居住维护。在德寿坊的整治中,街道将沈瓞民故居(德寿坊)门楼纳入32号街坊老旧住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深挖街巷红色底蕴,打造党建展示馆;游马坡巷的名称几经变化,原称游墨圃巷。巷子不远处有杨荫榆故居;盛家浜墙面绘有畅园寻隐、乘骝静影、桃园春晓三景,打造富有江南文化味的特色街巷。盛家浜5号的舒适旧居门屋、轿厅、大厅、楼房四进布局完整、结构稳定,既有湖石假山,还有绿琉璃瓦角亭,精巧中透出几分苏式庭园的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民国庭院建筑。
还有胥门内的剪金桥巷,民间传说吴王夫差在此为西施“剪金钗买胭脂”,桥因名之。巷子依着古城内的第一直河——学士河,西侧是枕河人家,是一街一河水巷格局,河上横跨乘骝桥,这是一座很有味道的古桥。而东侧则串起了五条东西走向的巷子,从北往南依次为富郎中巷、盛家浜、庙堂巷、瓣莲巷和西支家巷,每条巷子都保留各自的历史故事。
德寿坊
剪鑫桥巷
盛家浜
街道将32号街坊的历史名人名录进行了梳理,制作了“道前名人介绍栏”,张贴在游马坡巷,延续了历史文脉。改造中,街道还把选择权交给居民,愿意迁居的居民可以住上新楼房,选择留下的则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改善公共环境。
据悉,在修缮过程中,街道全力保证街坊内的传统建筑以最佳方式进行改造,留住烟火气和历史感。改造工程严格遵循古建筑“修旧如旧”原则,以传统工艺进行最小干预。如今32号街坊内建筑立面凸显粉墙黛瓦的基调,部分采用“做旧”手法,营造出苏式古宅“风叩门环、蕉窗听雨”的意境。“我们把道前32号街坊划为净美街巷的重点整治区域,在加强对街区常态化管理的基础上,以盛家浜、德寿坊、游马坡巷、富郎中巷为重点,打造净美街巷典范,形成一个个古城新晋打卡点。”沧浪街道党工委委员、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赵戈说。
最近,家住32号街坊的居民沈大妹发现,小院门口种上了樱花树。“我只是随口一提,没想到街坊在更新改造中,采纳了我的建议,让我挺感动的。”沈大妹从小生活在32号街坊,小时候家门口有一排樱花树,附近院子的孩子都喜欢在樱花树下玩。只是后来樱花树被移走了,大家都很牵记。
“退休后我爱上了养花,社区实施的微更新项目把我家门口的绿植全部规整了一下,还给我换上新花罐,增设了金属花架,既好看又安全。”住在游马坡巷的陈勇乐呵呵地说道。
类似的“绿化微景观”改造在沧浪街道有30余处。通过对辖区居民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原生态保护,提高居民的宜居舒适度,也让古街巷焕发活力。通过设置、更换花箱,量身定制了一批居民家门口的“小花园”。平常由居民自己负责打理和养护,主动参与到“净美街巷”的共治共享行动中。
在距离游马坡巷不远处的盛家浜,最近新添了供居民和游客休闲的石凳石桌,富郎中巷增设了老年健身器材。“街道将党建服务融入街巷更新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一些小空间进行功能性改造。如今32号街坊建了8处‘小巷红韵微阵地’,通过海棠管家收集征求民意,形成改造方案,将不起眼的角落和原本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的场所打造成居民议事协商、歇脚聊天的阵地,给居民带来了很多便利。”沧浪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卫表示。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控保建筑,保护好文物,就等于守护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沧浪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联合“331”机制办,对辖区乱堆放、违章停车、乱拉挂的现象集中处理,拆除违章建筑、破损广告牌、店招和雨棚。以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周边街巷为重点对象,进行每日“晨光一小时”+“暮光一小时”行动。街道联合公房管理及拆违作业人员多次实地勘探,细化方案,保护古宅风貌,确保拆违工作对原有住宅的“零影响”。同时,按照“开窗见绿、开门进园”的标准,加快绿化景观升级。小街巷,原来你也可以这样美呢。
街道还在西大街、新市路交叉口安装了一些智能充电桩,为了解决居民非机动车充电难题。在高家村、养蚕里小区等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周边街巷,设置了20余个微型消防站,为百姓添一份安心。
作为苏州古城的核心区域,沧浪街道探索创新以“微更新”推进老旧街巷的改造,盘活文物古建,展现苏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