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兴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100
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中心城市,是该区域第一座开通地铁的城市。西安地铁第一条线路为2011年开通的2号线,截至2021年,西安地铁总计开通线路8条,运营里程长度共计252.6km,共设车站159座。
目前,地铁的各类地面建筑对于多年运营后,能否继续回应时代发展,能否满足频繁的城市更新,能否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是建设部门应考虑的实际问题。此类研究还相对薄弱,故基于此背景下开展地铁地面建筑优化提升措施的研究。
常见的地面建筑主要分为四类:出入口(含垂直电梯)、风亭、安全出口、冷却塔。
地铁出入口,通常在一条线、几条线,甚至一座城市所有地铁线路,均为固定的一种样式,基本不会进行改变。本文主要讨论风亭、安全出口、冷却塔,这三类地面建构筑物的优化提升措施。
风亭是车站与区间隧道同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端口,通常一座车站设置2组风亭,每组4个,合计8个风亭。车站风亭按通风类型一般分为三类,包括新风亭、排风亭、活塞风亭。
通常所指车站设备区内,供人员安全疏散,直接通向室外安全区域的楼梯出口。通常一座车站设备区内有1~2座,地面楼梯间或单独设置,或与风亭结合设置[1]。
冷却塔属于地下车站环境控制设备,间接消除车站的余热,为乘客创造一个舒适的过渡性环境。
风亭、安全出口、冷却塔这三类地面建筑,主要是在满足地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隐蔽,体量尽可能缩小。
根据用地情况,如风亭周边用地较为宽松,可以设置1~3m绿篱,则风亭设置为1~2m高的低矮风亭。风亭立面主要采取干挂灰色花岗岩,此类风亭最为常见。
如果风亭周边用地紧张到无法设置绿篱,则需考虑组合高风亭。此类风亭体量巨大,立面多采用真石漆与金属构件组合的方式,通过构成手法,分割立面,削弱其体量感。
安全出口整体采用干挂灰色花岗岩的处理手法,顶部、腰线等部位适当添加金属构件。
冷却塔体量较大,高度为4~5m不等。在既有1~6号线中,冷却塔一般为地面式,外表仅采取金属栏杆围蔽的手法,通常设置于风亭旁边[2]。
风亭、安全出口、垂直电梯,基本均采用灰色花岗岩干挂的形式,形态方正;冷却塔基本采用灰色或黑色护栏,简单围蔽,手法较为单一。
成组团出现的如风亭、安全出口、冷却塔设计中,通常风亭仅关注自身高度,冷却塔仅关注自身的护栏围蔽方式,安全出口仅关注自身材质,不同建筑之间无联系,组团建筑的整体性不足。
通过对1~6号线更新后的各类地面建筑进行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对比更新前后的地面建筑方案,总结不同类型的地面建筑处理手法如下。
此类更新主要是在原设计的外表皮基础上,增加各类文化符号,主要针对高风亭、冷却塔等体量较大的建筑。
图1 建筑科技大学·李家村3号风亭提升后实景图
5号线建筑科技大学·李家村站的3号高风亭,原设计为灰色真石漆。更新后,表皮增加反映李家村高楼林立的都市图像,打破原有呆板感受,契合周边建筑环境,反映区域特色[3]。
围护构件,通常出现在冷却塔周围,主要作为设备遮蔽之用。
1号线长乐坡站冷却塔,为地面式,高度约5m,原设计无围蔽设计,将冷却塔设备暴露在外,提升后采用古代竹简,将其作为围蔽构件,竹简上雕刻古代诗词歌赋,增加可读性。
图2 长乐坡站冷却塔提升后实景图
长乐坡站2号风亭,原为干挂灰色石材。更新后,中间整体改为棕褐色杆件与面板结合的方式,在表面增加契合“长乐”二字古文字、古图腾等符号。
图3 长乐坡站高风亭提升后实景图
此类手法多用于地面建筑成组出现的情况。
3号线广泰门站安全出口及冷却塔,表皮采用竖向杆件,作为围蔽结构基础形态,其表面3D打印群山图像,结合疏密有致的护栏,营造山水园林的意向。
图4 广泰门站冷却塔组团提升后实景图
4号线和平门站地面建筑,更新采用镜面材料和阳极氧化铝板。镜面材料通过反射将周边城市环境表现在表皮上,消隐其中。表皮内部又通过折板、疏密处理,形成细微变化;阳极氧化铝材质的漫反射特征,体现金属特有的纯粹、细腻的质感。
图5 和平门站风亭组团提升后实景图
此类建筑更新手法的主要原则,是一改原有的建筑印象,打破原有建筑所属的类型和边界,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
4号线五路口站风亭组团,因靠近万达广场,为契合广场周边商业氛围,将围护表皮改为礼物包装盒,上附红丝带,更新后不再是被动围蔽的护栏,整体变得更加活泼,成为构件商业环境的小品雕塑。
图6 五路口站风亭组团提升后实景图
本文通过对过去开通的1~6号线地面建筑提升前后的建筑方案进行对比,并通过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归纳出不同情况下的策略,提出自己认为恰当的理论与方法,现总结如下:
建筑要深入研究所处城市环境,在整体统一的大原则下,探讨各自的具体方案。
建筑组团需注重组团设计,注意采用统一手法,将其整合处理,增强整体风格。
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学习和了解,适当运用新材料,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固有的设计风格,对于地铁地面建筑紧随时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是对地铁地面建筑提升方案的初步探讨,希望本文可以引起业内外人士对地铁地面建筑设计的重视,更深入地研究更新设计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