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佳,马学忠,王程旺
(1.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江西省上犹县林业局,江西 上犹 341200)
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Lindl.) Schott.)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是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的重要建群树种。苦槠中性喜光,幼年耐阴,环境适应性强,为深根系植物,宜生长于土层深厚且潮湿的中性、酸性土壤中,亦可耐瘠薄、干燥的土壤,因而发芽力强;苦槠常与壳斗科其他树种或木荷混交,是优良的伴生树种[1,2]。其树冠茂密,阻火性强[3]。可作良好的防火林和水源涵养林,是近年来亚热带地区恢复和建设地带性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之一[4]。此外,苦槠木性优质优良,黄色或黄白色,结构致密,纹理顺直,有弹性,弱至中等强度,低至中等韧性,干缩率大,干缩率差中等至大,耐潮湿、耐腐蚀,可作为顶级建筑、桥梁、家具、运动器材等的优良材料[5]。苦槠树皮含有一定量的高纯度单宁,苦槠鲜叶含有大量粗蛋白,可提取作为牲畜饲料[6]。其果实可食用亦可作药用,是制作苦槠豆腐的原材料,享有“森林蔬菜”的美誉,提取出的黄酮类对治疗心血管病、糖尿病、降血脂等有显著疗效,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7]。目前我国对苦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技术[8~10]、果实开发[11~13]及生态学研究[14~16]等方面,关于苦槠文献计量分析(特别是以知识图谱形式呈现的新型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面对海量的研究文献,用传统的综述方法很难做出全面的分析。最好的方法是使用系统和准确的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文献计量学是将各种文献的外部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再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借助于文档的各种定量特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来描述,评价与预测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17]。CiteSpace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开发,可以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呈现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成为文献计量学中科研数据可视化的热门应用软件[18]。CNKI又名中国知网,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共同发起成立于1999年6月份,目前,CNKI学术期刊网络版收录的国内期刊高达近9000种,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数据库[19]。
因此,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苦槠研究的总体水平及发展趋势,便于相关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以苦槠为主题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
数据样本选取自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 CNKI 总库) ,使用高级检索,以“苦槠”为主题,不限时间范围,取消勾选中英文扩展,精确匹配检索后筛除重复文献、无作者文献,最终整理得到314篇相关文献,该314篇文献均分布于1958~2021 年。采用版本为5.6.R5(64-bit)的CiteSpace软件对导出的314篇文献进行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等可视化分析。
将检索所得文献按照发文年份进行文献数量的统计,得到研究期间苦槠领域发文量随年份变化的折线图(图1)。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苦槠的研究起步较早,第一篇文献发布于1958年,但随后的25年间却未曾报道一篇有关苦槠的文献,说明当时此树种并未引起各位专家学者足够的重视。总体来看,发文量随着年份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根据发文量的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缓慢起步阶段(1983~2000年),由于刚起步,该阶段我国苦槠相关文献发文量基本在低位徘徊;②波动上升阶段(2000~2013年),此阶段发文量曲折上升,呈现出4个迅猛增长期,分别为2000~2001年、2006~2007年、2010~2011年,其中以2006~2007年、2012~2013年两个时期增长最快,年增长11篇,掀起了苦槠研究的高潮,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该年发文26篇;③逐渐回落阶段(2013~2021年),该阶段苦槠相关研究文献逐渐饱和,发展遭遇瓶颈,亟需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图1 发文量随年度的变化
根据CNKI数据库自带的学科及期刊分类统计中排名前5位的进行提取后分别得到表1及表2。由表1可知,我国苦槠相关研究文献涉及学科主要集中在林业领域,发表论文量为230篇,占论文总数的73.25%。其次依次为生物学、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等学科领域。从表2可以看出,苦槠研究文献的期刊来源较为分散,其中在载文量最多的期刊《生态学报》上也仅刊载10篇,占论文总数的14.71%,该刊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2021年复合影响因子高达4.733,综合影响因子3.444,在生态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其次《应用生态学报》(复合影响因子3.893,综合影响因子2.851)、《林业科学》(复合影响因子1.880,综合影响因子1.443)、《林业科学研究》(复合影响因子1.668,综合影响因子1.373)等3个期刊各载文7篇。以上4个期刊均为复合因子1.5以上的双核心期刊,所载苦槠相关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研究的核心与前沿热点。
表1 涉及学科前5位论文量统计
使用CiteSpace软件分别选择Author及Institution节点对导出的苦槠文献进行作者与机构共现分析得到如图1、图2所示的知识网络图谱。图1共有55个节点,81条连接,网络密度为0.0545,图2共有23个节点,11条连接,网络密度为0.0435,其中节点数就是图中作者/机构个数,连线数代表作者/机构之间的紧密程度,发文次数越多的作者/机构在图中显示的节点越大。从图2可以看出,发文次数最多的作者是袁位高,出现频次为15次,其次是沈爱华,出现频次为12次,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作者还有徐高福、江波。几大主力研究团队分别为袁位高学术团队,徐高福学术团队,余树全学术团队,邓宗富学术团队,各研究队伍间普遍关联不大,对苦槠领域科学发展不利。从图3可以看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机构是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出现频次为24次,且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其次为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19次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7次,其余各机构出现频次均在5次以下。可见,单点机构较多,连线数较少,说明各机构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
表2 苦槠研究文献的主要期刊来源
图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揭示本学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共词分析法是指通过文献集内词汇对或者名词短语的常见现象判断本文献集内所表达的学科内各个话题间的联系。运用CiteSpace选择Keyword节点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如图4所示的知识网络图谱。由图4可知,苦槠的节点最大,说明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苦槠”,出现频次为73次,其次分别为“壳斗科(Fagaceae)”(40次)、“功能性状”(35次)、“cca”(35次)、“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 Hook.)”(35次)、“化学计量学”(35次)、“常绿阔叶林”(23次)、“植被-环境关系”(23次)、“珍贵化改造”(21次)等,剩余未列出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在20次以下。中心性表示某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一般来说,频次越高的关键词,中心性也较高,但这并非绝对的。例如,常绿阔叶林的频次虽然只有23,但其中心性为0. 18,比除苦槠外任何一个关键词的中心性都更高。因此,这类关键词也同样值得关注,因为这往往是研究的热点词汇。
图3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图4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突现词是某一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以用来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及趋势[20]。运用CiteSpace选择Burstterms设置参数并将时间调至2011~2021年得到如图5所示的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由图5可知,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为“千岛湖”,突现强度为1.5161,突现时间为2014~2015年,其中突现时间一直延续至今的关键词有“保护”“总黄酮”“植被-环境关系”,突现强度分别为1.1924、1.1079、1.4718,说明以上3个关键词为当前苦槠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与前沿。从共现时区图谱(图6)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近10年苦槠研究的演进趋势,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4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苦槠作为地带性建群树种的生态学意义上,关键词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千岛湖等;第二阶段(2014~2017年),研究热点开始转向苦槠生长特性研究,关键词有施氮、养分含量、光合特性等;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重心又开始转向古树的保护以及植被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图5 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
该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苦槠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对苦槠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结论如下。
图6 关键词共现时区知识图谱
(1)苦槠研究文献发文量总体表现为3个阶段,分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步入21世纪初始阶段繁荣发展,直至近年来研究呈现逐步减少的态势。
(2)涉及学科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林业领域;研究文献的期刊来源较为分散,但排名前5的期刊均为在林业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双核心期刊,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研究的核心与前沿热点。
(3)作者与机构共现分析表明,该“满天星”型作者/机构图谱显示我国苦槠研究领域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各研究团队内部关联密切,团队间相关沟通相对较少,普通研究团队一般由同一家机构研究人员构成。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因此,今后科研人员及机构应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分享经验,使苦槠研究领域能够互相交叉,有所交融,促进苦槠研究的发展更加全面和系统。
(4)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时区的分析。发现古树保护、总黄酮、植被-环境关系是当前苦槠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与前沿。近十年苦槠研究的演进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4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苦槠作为地带性建群树种的生态学意义上;第二阶段(2014~2017年)研究热点开始转向苦槠生长特性研究;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研究重心又转向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对凋落物的研究。
在生态学中,凋落物作为过渡层的研究价值日趋重要。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21],现阶段对生态系统功能特别是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应深入了解片段化生境中凋落物分解及其对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此外,苦槠用材价值高,还能为人类提供森林食品,作为绿化苗木与樟树相比并不逊色,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助力乡村振兴[22]。时下苦槠林严重退化,多数已成残败的次生林,生产力急剧下降。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对苦槠栽培技术进行过研究,但是研究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一套系统栽培体系,良种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速生丰产要求,也没有有效地改变苦槠林目前生产力低下的状况[23]。因此,未来可结合智能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栽培技术, 积极开展良种选育工作,为苦槠速生丰产林培育提供科技支撑及优良种质。
鉴于本文文献均来源于CNKI数据库,因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非完整性评价,为今后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