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 娜,姚 磊
(湖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中都特别指出要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潇贺古道作为一条古代的交通道路,聚集了众多人口在此生产生活,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商贸、人口、文化交流,岁月的长河中也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一条最早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3],现今相当于湘南、桂东和粤西的联结长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4],必然可以有效衔接起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5],成为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契机,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潇贺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众多,其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伴随着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文化遗产保护与诸多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沿线村落发展与村落保护之间也存在矛盾[6],潇贺古道早已不具备使用功能,面临濒危和逐步消亡的局面。事实说明依靠传统的保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传承的需求,而数字化技术能够很好的实现古道文化遗产的数据留存,场景再现及其功能的延伸,逐步成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
遵循村落历史基础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以桐口村为例,实施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着力开展村落文化建设。就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村落中文字性的书本、史籍,留存的各类文化遗产以及村落的文化、生活、宗祠等地理空间转化为音像、视频、数字模型等,通过数字化重建,达到永续性[7],并进行文化的展示与传播。还能进一步挖掘村落的文化基因,充分凸显出传统村落的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多重价值,推动传统村落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8]。
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数据挖掘,这是后期村落保护,以及展示传播的前提条件。在尊重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数据的挖掘采用文献查阅、收集典故与田野调查的形式,搜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资料。进一步科学测量、分析判断,最终得出准确的基础数据[9]。
数据留存技术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其主要是二维图形图像以及三维空间的采集与储存。在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留存时,会借助相机、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10],对村落中挖掘出来的相关素材逐一进行拍摄、扫描与归档。
数据信息加工的核心是地理数据的历史文化创意和三维模型的构建。技术应用主要分为两大板块[11]:一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传统村落的实时监测、保护规划、文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支持[12];二是以三维建模技术为架构的三维数字模型构建,为呈现传统村落景观,传播传统村落文化奠定基础。
从江永县桐口村文化遗产资源出发,采用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通过对桐口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村落与潇贺古道的关联性,3个维度的整理分析,总结出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桐口村的文化遗产资源。而将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数据库的结构模式与组织形式,建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13],对村落现有的传统建筑、文化遗址、村落环境、节庆民俗等信息运用类型学知识进行学术分类编号,并逐一录入储存。科学地搭建桐口村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利用保存的数字模型信息,可以对村落现存的古建筑民居等文化遗产进行复原与修复提供服务[14],并为村落的规划与景观设计提供数据支持,还能将桐口村文化资源更好地储存与共享,促进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图1)。
图1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框架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各类新型技术的大量涌现,数字博物馆的概念应运而生。古村落数字博物馆就是借助虚拟现实、3D全息投影以及其他数字化展示技术,利用“互联网+传统村落”传播途径的一种新型浏览方式。
数字博物馆系统可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后端的基础设施层与数据资源层,用于数据存储分类、平台基础构建以及网络安全防护;另一个是前端的平台服务层与系统应用层[15],用于文化遗产的展示以及文化数据的多功能应用。前端与后端相连,通过移动互联与数据库资源相结合,向互联网发送古村落整体环境、建筑、民俗技艺等资源,数字博物馆成功将“物”转化为“数字”。 文化遗产通过交互设计,转化成用户电脑、手机里随时可以观看、查阅的文化产品。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够在千里之外充分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景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用户带来更加便捷、有趣的感受。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展览的表现能力与交互能力,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进一步延伸[16]。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得以广泛的传播,并创造出文化生产价值。
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3D建模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等多种技术,同风景园林领域进行多方位的深度融合,能够输出多种创新应用,增加生产价值。
3.3.1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运用GIS技术,对选址场地的数据进行收集,建立要素地图,分析场地布局、空间尺度、景观节点等人文要素与植被、地形、水源等自然要素的分布规律与联系,推断出准确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构[17]以及设计地块植被、水体等要素后续的发展状况,可以用来辅助村落的空间规划建设、景观设计、后期景观维护以及科学研究。
3.3.2 历史景观模拟系统
历史景观模拟系统在推动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3D建模技术对历史景观进行数字还原,并结合GIS技术对模型进行有效分析,让人们在数字环境中感受历史景观,深刻体会历史文化所蕴含的魅力。
3.3.3 智慧文旅系统
运用“互联网+传统村落”[18]的传播方式,设立智慧文旅系统,整合移动通信、移动终端,将景观信息上传网络,让人们在线上进行数字旅游,用便捷的方式游览村落环境,了解村落文化。同时线下为政府、企业和游客提供综合管理,智慧服务,推动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图2)。
图2 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构技术路径
桐口村处于潇贺古道永明段,永明到道州古驿站的路段一共设有3个铺位,其中桐口铺就设立在桐口村。现桐口村位于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桐口村为明朝初期古居民建筑群,始建于北宋正德年间,经过千年岁月的演绎,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出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至今的桐口村形成了以鸣凤祠堂、清代门楼、鸣凤阁三座古建筑为核心,几十栋明清建筑为辅的形态,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古建筑群汇聚交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宗祠空间以及民俗文化于一体,将湘西南传统建筑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图3)。
4.1.1 村落的空间布局
许多古村落的空间布局往往会受到中国风水学说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进行村庄的选址布局、聚落格局、街巷格局以及建筑的功能营造[19]。桐口村处于永明河畔西侧,水资源丰富,村落四周被后龙山、大源冲等山体围绕。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形成桐口村负山带水、择水而居的山水格局。村落整体空间结构呈网格状,建筑布局集中,因此形成的街巷横平竖直,排列有序。
4.1.2 传统的建筑特色
桐口村历经千年,古建保存较为完整,现存古建筑面积3.6万m2,整体风格较为统一。桐口村一直有崇拜凤鸟的传统习俗,建筑屋顶、墙体以及门窗多用鸟图腾进行装饰[20],造型丰富多样且具有艺术性,古建本身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湘西南传统建筑特色。同时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景象以及一些历史、神话故事运用在建筑装饰中,采用石雕、木雕、壁画等彩绘雕刻的多种形式,增添了些许新意与特色。
图3 桐口村现状平面
4.1.3 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特色
古老而淳朴的生活经过岁月的洗礼绵延至今,形象地体现着桐口村乡土文化的生息历程,也给后人留下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就包括了传统技艺-江永女书,这是一种当地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用于交流情感的语言。还有四月初八的斗牛节、六月初六的尝新节等独特的民俗活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也让这种特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传统村落作为这些地域文化的载体,必须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承(表1)。
表1 桐口村文化遗产资源
桐口村汇聚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针对桐口村村落的具体情况,结合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实际应用,可以搭建一个集三维激光扫描、GIS、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一体的桐口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21]。对桐口村村落信息进行数字存档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各类特色应用系统,全方面的展示与推广桐口村。同时加入文化旅游、科学研究、规划设计等延伸功能以实现桐口村的“活态”延续。
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前期需要工作人员对桐口村基础信息进行大量的人工采集,采集包括以桐口门楼、鸣凤祠堂、鸣凤阁为代表的古建筑群,以及桐口村的各类民俗文化。将采集的基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关联有序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桐口村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提供基本信息支持。
在形成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村落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石刻壁画等遗产资源进行扫描,有效和准确地构建三维模型,形成还原桐口村真实现状的空间信息数据库,为桐口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提供重要支持。
而后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开发桐口村导航系统,将村落基本情况、村内人文景观环境、文化遗产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集成展示,为桐口村信息查询、路线导览以及后期资源开发提供保障。
最后在前期数据库、导航系统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桐口村特色历史网站,建设桐口村各类资源档案库与信息查询综合服务平台,对村落历史文化进行数字存档与多元展示,更好地对桐口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推广。
桐口村数字化平台的建成,一方面能够长久保存桐口村文化遗产数据,减少后期数据获取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平台的宣传推广,有助于桐口村的保护与发展,同时激发当地旅游经济,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提升(图4)。
图4 桐口村数字化保护路径
本文以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为背景,从潇贺古道传承发展现状分析入手,剖析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及其具体应用。并以潇贺古道沿线的桐口村为例,在厘清村落文化遗产及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础信息数据库与空间信息数据库、开发数字导航系统、建立特色历史文化网站的数字化保护方法与路径。通过探讨如何将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于桐口村保护之中,得出桐口村数字化平台的架构体系,为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为此,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这既是潇贺古道沿线村落传承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现实要求。与此同时也要意识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储存与展示现有成果,还需要可持续的文化发展与技术探究,从人文与科学的视角加以提炼演绎。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探索与不断创新,才能走出具有特色,创意与活力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