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南昌大学 计划财务处,南昌 330031)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继“211工程”和“985工程”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招。科学研究又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加以支持,国家也予以高度重视,经费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12年12月,《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颁布,强调要全面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2018年11月,财政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里提到要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从“放权”“让利”“减负”等方面,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继续“松绑”,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型,同时更加强调绩效管理的功效,系统地考虑了科研经费的使用结果。
科研项目绩效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征着所研究项目的成果,科研活动的投入与产出可以由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映射出来。现如今,与发达国家相比可知,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经费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同时,经费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经费使用不合理、对项目经费绩效评方面不足,预算执行不严格等。进一步去探析“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存问题,探寻创制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举措,以实现项目经费的合理分配,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与健康发展,将变成“双一流”高校财务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目前很多高校局限于科研项目管理,而忽视经费管理。一般来说,高校的科研经费由财务和科研管理部门一起进行处理。但各部门有其特殊的职能,它对经费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完善的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应由项目的业务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一个负责项目的业务绩效管理,一个负责项目经费绩效管理。两个部门之间同时也有脱节之处,具体表现形式是:第一,部门目标不同。业务管理部门更重视项目的申报和具体的科研成果;而经费管理部门更重视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和效率性。第二,话语体系不同。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业务管理部门由科研人员组成,希望“多拿钱办好事”,遵循的是某个学科的话语体系;经费管理部门由财务人员组成,希望“拿多少钱办多少事情”,遵循的是财务话语体系。因为话语体系的不同,两个部门之间难免会有矛盾。从组织架构上来看,同时为了使整个项目顺利推进,两个科研部门之间是一种“又合作又斗争”的平衡关系。但是,高校目前普遍重视科研项目的业务绩效管理,这就造成了两个部门之间的失衡,进而展现出一种相互“博弈”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业务管理部门尽可能地争取项目和资金以完成更多的“业绩”,满足多主体的多元化需求,而不顾经费是否使用合理。对于经费管理部门而言,它需要严格地核查各种经费是否符合财务制定规定进而争取更多的话语权,限制业务管理部门的盲目发展。两者之间在经费上的相互撕扯,无疑会造成组织内耗,进而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推进。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从“放权”“让利”“减负”等方面,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继续“松绑”。国家的一系列“放权”政策给了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性,但同时也衍生了一些经费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第一,科研经费执行不规范。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科研人员可能存在科研经费使用混乱的情况,如将A项目没有花完的经费挪用到B项目中,导致各个项目经费交叉使用,难以评估科研项目的绩效。第二,动态监测不到位。对于科研项目的监测一般包括前期审查、中期调查和结项评估三个阶段,其中两阶段之间的间隔时间也较长。这也给了科研人员一定的操作空间,如中期的坏账可以在结项前进行改正。第三,科研人员未形成正确的经费支出认知。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有一些科研人员从中牟取私利、投机取巧,经费花销存在滥用、挪用、浪费等现象。为了解决以上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既需要做到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严格的科研经费控制体系,也需要设计相对应的审计制度。
科研信息的不透明和监管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科研信息的不透明。科研数据、评价过程及结果没有及时公布给大众,导致高校管理部门与大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大众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无法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二是经费监管力度不够。科技、审计、财政等政府部门都应对高校的科研经费进行外部监管,但由于这些部门对高校的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不甚了解,导致了两者之间出现了管理断层的现象。
根据绩效考核的定性和定量这两种指标,对科研项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给予全方位的绩效评价。在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中,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指标要具有综合性与全面性。但是目前高校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难以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是因为其所采用的绩效评价指标数量不多,而且权重占比低,从而难以达到从不同角度来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客观的评价。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的视角下,人才是最核心的一环,包括科研人才和财务人才。为了打造一支务实、廉洁、高效的科研人才队伍,需要打通科研人才的上升通道、提高科研人才的福利待遇,也需要加强科研人才的思想建设。
首先,高校应该优化科研人才的薪酬待遇和考核机制,构建出多元、多样、多方面的上升机制,而不能只以科研项目这个唯一的指标来评价科研人员。其次,要加强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对于科研人员,需要培养正确的、科学的经费支出认知,约束自身的私欲。对于财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增强财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熟悉和提升业务素养。最后,针对科研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这一现象,需要培养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科研人员可以学一点财务知识,同样财务人员也可以学一点科研知识,这样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打破两者之间的话语隔离。
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前期,主要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样的模式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是也导致了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为了扭转这个情况,需要建立“监督—问责”两级管理机制。在监督方面,可以从项目申请、中期检查、结项报告三个关键时期出发。在项目申请时,需要严格进行把关,针对项目申请表经费使用情况的有效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展开严格论证。在中期检查时,需要针对前段时间经费的使用方面、使用效率以及使用的台账进行审查,监督费用使用的合理性。针对整个项目的结项报告,需要从项目整体出发审查项目经费分配的合理性,以及整个项目的效益是否达到预期。对于经费使用不合理的现象,需要进行问责。一方面,需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相应的组织架构。同时,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合规、合格的科研人员,也需要设立奖励措施。另一方面,问责要具体到人。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确定的职能范围和责任,因此在问责时也需要责任到人。
通过建立“科研、课题与财务”联动机制,达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紧密结合。首先,要对科研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召开学习交流会,相互交流与学习,从而实现合理使用经费的目的。其次,为了使科研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及时掌握经费使用状况,运用科研项目的信息化技术,建立互联互通的沟通机制,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及时的沟通与纠正。同时,审计人员也加入到平台的使用中,以便对经费和项目进行审查,为科研经费的公正、合理使用提供保障。
在进行成本计算时,首先要将科研整个过程中的费用进行划分,分类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出差费用、材料费用、出版费用等等,间接费用依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计算,对于科研过程中的所使用的设备、电、水、实验室等资源按照高校设备收费办法进行核算。这样才能明确科研项目的成本,计算出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达到科研经费的最大效益。
一方面,在设定指标时,由于科研活动的项目和主体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指标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不仅要注重绩效的结果,还要强调绩效评价的过程,同时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另一方面,应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首先,建立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监督机制,把外部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实现科研经费的最大效益;其次,从国家方面建立由经费管理部门、高校、第三方审计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完善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科研活动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大支撑作用。当前完善“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科研发展需要直面的关键内容和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现存的四个问题,如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间存在潜在博弈、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间存在潜在博弈、科研信息不够透明、经费监管力度不够、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评价制度有待完善,可见未来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就此,本文提出应当加强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监督问责机制、强化“科研、课题与财务”三者联动、实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建立全面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和制度,实现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国家财政科研资金投入的科学性,营造健康、公平的竞争氛围,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提升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推动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