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融媒体中心:李林
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为传媒工作者利用有声语言播报新闻提供了重要的途径,相比起文字语言,声音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受众能够从播音主持人抑扬顿挫的声音中感受到主持人的情绪变化,以此判定新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媒体以声音来播报新闻也为受众带来了身临其境之感,使得新闻传播更具真实性和临场感。
播音腔是广播电视媒体独特的播音语言风格,注重语言表达的庄重性与严肃性,同时又要求具有亲切性与分寸感。但是在播音腔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播音腔的解读却出现了褒贬不一的双重含义。
褒义的一面认为,播音腔是播音事业中的众多先辈们研究形成的规范的语言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播报新闻和主持节目,播音腔是一门说话的艺术,因此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播音腔是广播电视媒体专业性的体现,与新媒体的声音语言表达有着本质的区别。播音腔对音色和音质的要求极高,同时也要求播音主持人具有灵活运用播音腔的能力,在不同的场合展现播音腔的特点,满足受众的收视和收听需求。
而贬义的一面则认为,播音腔是刻板僵化的语言,是新闻节目里千篇一律的播音语调和音色。由于播音主持人过分强调字正腔圆和严肃庄重而缺乏真情实感,导致受众对播音腔的认知产生误区和反感,影响了播音腔的传播与发展。同时,播音腔的高要求也导致不少普通人对播音腔望而却步,播音腔在受众心中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形象,缺乏亲切感。
人们对播音腔的褒贬不一,根本原因在于对播音腔的认知不足,播音腔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独特的语言体系,正因为其具有独特的特色又能够满足新闻播报的需求,才能够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
我国人民广播事业以1940年创办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起源。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电视媒体主要播报中央重要文件信息和时事新闻,通过播音主持人的声音语言,传达犀利的观点,鼓舞全国民众的抗日信心。
虽然延安地区由于技术设备落后、播音人员专业性不足等问题,播音事业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这一时期的播音主持语言仍然是播音腔的雏形,为后人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合适的播音语音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新闻播报不仅受到广播电视总局的监管,同时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媒体和民众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更加严格,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字正腔圆,而且不能出现错别字和误读,播音语言的创作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这一时期,播音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念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播报”。
虽然这一时期的播音语言创作缺失了亲切性和活泼性,但是对播音语言的规范要求也被沿用下来,为形成标准统一规范的“播音腔”提供了经验指导。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逐渐活跃起来,广播电视媒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在这一时期,受众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大,对新闻播报的宽容度也不断上升,新闻播报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除了字正腔圆以外,还需要更加具有亲和力,使得受众能够充分理解新闻所传达的意思,并根据这些新闻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相比起之前,这一时期的播音语言发展更加成熟。在广播电视媒体出现了众多的优秀播音主持人,他们结合前人经验总结研究出一套标准的播音规范,对播音语言的要求更加严格,最终发展形成广播电视媒体独特的“播音腔”。
进入21世纪之后,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为了吸引受众,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语言更加开放活泼亲近群众,以幽默风趣的播音语言传播信息。例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在播报天气预报时的新闻段子,就是灵活运用播音语言,将新闻播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获得了广大受众群体的好评。
目前,相比起以前的播音规范,播音腔的活泼性正在不断增强,社会的发展变化影响着受众需求,也推动着播音语言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播音语言发展形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播音腔”,才更有助于信息的传播。
随着广播电视媒体逐渐发展成熟,媒体对播音主持语言的要求也逐渐规范起来,播报不同的新闻,播音主持人进行的播音语言创作要求不同。例如,播音主持人在播报重大新闻时必须做到字正腔圆、庄重严肃,而在播报天气预报等轻松的民生新闻时,播音主持人则更加注重生动性与亲切性。
经过几十年漫长的发展,我国的播音事业不断蒸蒸日上,播音语言也从普通的播报新闻语言发展成为专门的“说话”的艺术,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语言表达体系。即便是在目前,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语言表达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播音腔依旧独树一帜,是广播电视媒体新闻播报的特色。
播音语言规范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严格,不仅要求主持人能够字正腔圆地传达信息,还要求主持人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表达,打破“念稿”的桎梏,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表达风格,既符合新闻播报的要求,又能够使播报具有特色。
播音主持不仅在播报声音上要求严格,在脱稿播报新闻的同时也不能出现错误,否则就会产生新闻播报事故,轻者扣除工资,重者则面临着被开除的风险。这要求播音主持人更加熟悉稿件,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
对播音语言的规范要求,使得播音语言逐渐发展成熟,形成独有的特色,在如今多样化的语言表达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从播音语言的发展历史看来,播音语言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对播音语言的要求不同。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以播报中央重要文件和时事新闻评论为主,播音语言具有严肃性、犀利性与庄重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内的经济文化政治变化,播音语言呈现出刻板僵化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开始活跃,播音语言呈现出亲切性、活泼性的特点;21世纪,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面对受众需求,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要求播音语言具有灵活性和幽默性;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播音语言的犀利性也开始显现,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播说联播》栏目,主持人以犀利的语言针砭时弊,从言语表达中明确地表明态度,有助于受众进行舆论引导。
播音语言的时代性特征明显,使得播音语言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目前的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语言是各个时代播音语言的结合体,播音语言创作更加灵活,声音特色的选择也更加丰富。
虽然目前播音语言注重表达的活泼性与幽默性,但是庄重性与严肃性仍然是播音语言的两大主要特色。
喜马拉雅APP、荔枝APP等有声语言表达APP的发展,使得受众也能够通过声音语言向大众传播信息,信息传播的有声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众多的有声语言中,新闻播报中的“播音腔”仍然独树一帜,其原因就在于播音语言的庄重性和严肃性的特点。
有声新闻播报是广播电视媒体近百年来传播信息的特色,经历过历史的沉淀,才逐渐形成一套规范的语言体系。新闻媒体以庄重性和严肃性的语言风格来播报新闻,不仅能够使受众明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本质区别,也能够保持自己的特色传达重要的新闻信息。
同时,播音主持人经过严格专业的训练,在众多优秀的人才中选拔成为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员,其中声音表达的专业性就主要体现在播报新闻时的严肃性与庄重性。
播音语言的庄重性与严肃性是广播电视媒体播音语言的特色,即使有声APP的发展使得广大受众也能够用声音传达文字中的信息与情感,但播音语言的庄重性与严肃性特点使其与普通受众的播音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播音语言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播音腔应该是广播电视媒体独特的信息播报形式,具有多样的特点。但是,不少人对播音腔的错误解读,导致播音腔在受众心中形成了刻板僵化的印象,越来越多的人排斥新闻媒体的播音腔,反而更倾向于新媒体的语音播报。
“播音腔”是广播电视媒体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以字正腔圆为其主要特色。但是不少播音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却因为过分注重字正腔圆而忽略了声音中的真情实感。
声音是情感的载体,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主持人如果缺失了情感,那么播报与文字表达无异,甚至比文字表达更加引人反感。
播音主持人对播音腔的理解错误,以刻板僵化的播音腔进行新闻播报,导致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也呈现出刻板僵化的特征。相比起新媒体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传递信息,传统媒体在语言表达风格上的竞争力也稍显逊色。
除此之外,机械地阅读稿件的播音腔给人以高高在上之感,在传统媒体时代机械僵化的播音腔还能存有一席之地,而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使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传统媒体需更加提倡亲切性才能迎合受众需求,若一直以僵化刻板的播音腔播报新闻,那么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也是必然。
电视媒体以播音主持人上镜来进行新闻播报,因此对于播音主持人的形象要求也很严格。但是媒体过度地注重主持人的个人形象而忽略了其扎实的播音功底,也会导致播音腔给人带来不良刻板印象。
优秀的播音功底和优美的音色是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缺失了这些基本的专业素养,播音主持人的新闻播报也难以长久留住受众。
除此之外,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素养还表现在临场发挥能力,即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若出现播报事故,主持人仍然能够冷静理智地面对突发状况,保持原有的语言风格正常播报新闻。由于目前传统媒体对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和各个流程的严格把关,使得新闻播报的突发事件少之又少,主持人缺乏面对突发状况的训练,导致不少播音主持人在处理突发事故时未能充分的展现出专业素养。
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素养是新闻播报的关键,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其理解新闻稿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播音语言风格来播报新闻或主持节目,化解受众对播音腔的误解,帮助播音语言的发展。
正确的理解播音腔的特点,是播音语言能够继续良性发展的关键。正因为播音主持人对播音腔的错误认知,才导致主持人在播音时出现用力过猛而落得贻笑大方的情形。
播音语言具有严肃性与庄重性,也具有亲切性与活泼性,在不同的场合,播音腔所表现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播音主持人在运用播音腔进行播音的时候,应该根据稿件内容、场合氛围来正确地选择播音腔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明显的表现出来。
在播报重大新闻事件时,播音主持人应注重新闻的严肃性与庄重性,以严肃的语言风格播报新闻;在主持文艺节目时,播音主持人结合节目的氛围,灵活运用播音腔主持节目……
与此同时,虽然新闻传播讲究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但是在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中,播音主持人能够融入真情实感,根据新闻稿件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风格,才能使新闻传播更具吸引力,达到有效信息传播的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人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的过程中,真情实感地流露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为节目带来了高收视率。
播音主持人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播音腔,考验着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在选拔播音主持人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候选人专业能力的考察,保证播音主持人能够正确理解播音腔的实质,并灵活地运用播音腔,满足受众的观看和收听需求。
播音语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播音语言的发展进步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目前,新媒体的发展为受众参与信息传播降低了门槛,大众化的声音语言逐渐成为不少人的偏好,这些声音语言具有亲切、活泼、生动和幽默的特点,给受众以亲切性和临近感,更加贴合受众生活,满足受众需求。
相比起大众化的声音语言,播音腔由于其严肃性和庄重性,使不少人望而却步。因此,播音腔应该更加注意培养亲切性和幽默性的特点,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进行信息传递。例如朱广权的段子式新闻播报兼具幽默性与亲近性,赢得了大众的不少好评。
同时,广播电视媒体也应该更加注重对优质嗓音的选择,优质的声音条件能够使新闻播报更加吸引受众注意力。以往媒体对播音主持人声音的选择大多千篇一律,这就导致受众对播音腔的声音产生“审美”疲倦,进而对播音腔产生反感。为了打破受众对播音腔的偏见,媒体应该选择多样化的音色,挑选优质的声音来进行播报,破除播音腔千篇一律的音质。
播音语言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并不是说播音语言要完全的亲民,为迎合受众的需求不断降低标准,而是应该在保持播音语言的庄重性和严肃性的同时,适时地调整播音的特色,根据受众需求进行新闻播报,以多样化的音色和多种播音特点,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亲近性,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播音腔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独特的语言体系,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媒体新闻传播不断成熟的标志之一,对播音腔的正确认知能够帮助广播电视媒体实现媒体转型升级。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至今,在不同的时期,播音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如今的播音腔,是各个时代播音语言的整合,呈现出庄重性、严肃性、灵活性、幽默性和亲切性的特点。而人们对播音腔的错误认知也导致了播音腔的发展受阻,究其根源就在于播音主持人专业素养不足,主持人对播音腔的理解存在误区,给受众造成了播音腔刻板僵化的印象。以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播音主持人应该正确理解播音腔的特点,回归播音的本质,使播音腔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推进播音腔的发展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