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存问题与解决路径探究

2022-12-22 13:08:00王霄鹤
中文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育人

王霄鹤

(武汉纺织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高等教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中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而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精准资助可以实现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帮扶,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发展需求,搭建起育人成才的辅助平台,提升育人工作实效性,从而真正构建起高校学生“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

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下发了针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各项政策文件,通过国家拨款为主、高校和社会捐助为辅的资金来源,确定了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方式并存的资助方案。根据《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我国精准化资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本专科学生助学金平均资助金额提高10%,资助管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学校资助资金管理的各项流程,保证资助工作有序开展。特殊困难的学生得到了更精准的梳理,高校资助工作的覆盖面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资助育人的现实价值

1.资助育人是为高校学生纾难解困的有效途径

国家资助补助经费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经济帮扶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来源,根据财政部下发文件显示,2022年学生资助补助经费预算超688亿元,经费用于落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生资助。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维护教育公平,实现惠民生、合民意、暖民心的效果,可以为困难学生纾难解困。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和其他青年学生一样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但是这些困难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的约束无法将全部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在实习兼职中花费了过多时间,甚至还有极少部分学生因为无法承担高等教育的支出而导致辍学,因此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校园勤工俭学等资助途径可以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可以解决受助学生的后顾之忧,激励困难学生专心向学,向优秀学生看齐,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

2.资助育人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高等教育各领域各环节。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1],通过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搭建起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可以实现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资助育人为高校思想价值引领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价值引领是高校在专业教育之外的重要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的价值基础,做好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物质资源稀缺的问题,部分学生还伴随着自卑、悲观、消极等思想问题,更需要在思想层面开展有效引导,在资助工作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公平公正的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可以培养激励学生砥砺奋斗、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资助工作中有针对性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劳动教育、诚信教育、成才观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树立起正确的成才发展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二、高校资助工作现存困境与问题

尽管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朝着整体向好的态势发展,但是在现实的资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和困境,具体有:

1.困难学生精准识别存在疏漏

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是要识别出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有先精准识别困难学生[2],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资助方案。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还是以学生的主动申请为主,虽然现在国家资助中心数据库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但是这部分学生之前多为建档立卡的家庭,具有建档立卡身份的困难学生只占困难学生总体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困难学生要申请学校的各类资助政策仅仅需要主动申请提交申请表,而且现在认定工作简化,学生不需要提供当地民政部门或者村委会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这样的方式虽然降低了申请门槛,简化了流程,但是却给学生的真实经济情况认定带来了较大的辨别难度,因而也出现了极少数真正贫困的学生碍于面子等原因未申请而一些并非真贫困的学生却获得资助的情况发生。如果不能精准识别困难学生,不仅会让资助工作流于形式,降低高校资助的公信力,还会让真正困难的学生无法获得有效资助。

2.重经济帮扶忽视育人价值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因此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给予困难学生必要的经济帮扶,更重要的是将育人的本质内涵融入日常的资助工作之中。但是在日常实践中部分高校却没有真正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资助管理之中,因此存在着经济帮扶和资助育人“两张皮”的情况,有部分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缺乏感恩意识,认为享受学校的资助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并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助学金,将其用在享受生活上。还有一些高校忽视了对于困难学生能力的培养,仅仅提供“输血”式的帮扶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长远困难,不能真正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只有在经济帮扶的同时增强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这种“造血”的助人方式才能真正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

3.资助政策宽泛缺乏针对性

高校在进行资助帮扶时应该注意资助政策要有针对性,针对困难学生的不同类别提供对症下药的帮扶措施。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经济情况差外还伴随有自卑、虚荣、消极、悲观、压力大等心理特征,如果忽视了对于这类学生的心理疏导,不能引导他们转变心态,消除负面情绪,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努力,那么仅仅提供物资帮扶会收效甚微。还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伴随着学业困难,因为家庭原因这类学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甚至面临着不能正常毕业的难题,针对这类学生,资助政策除了传统的经济资助,更需要搭建起一个学业帮扶平台,让他们可以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完成学生的根本任务,在满足基本的经济生活需求的同时学习到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然而,在日常实践中,资助政策往往较为宽泛,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4.资助育人缺乏长效健全的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错综复杂任务繁重,而资助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的很多高校却没有专任的、独立的学生资助工作团队,部分高校资助工作都是由学生工作处的人员兼任,专业人员的缺失导致高校的资助管理工作只能达到不出错的基本要求,但是却无法实现资助管理的创新,而要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更是难以实现。同时,现在资助管理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加以规范,但是法治建设还是存在滞后性,有关资助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需要后续进一步推进制度化建设。除此之外,资助工作任务繁重,评选流程和手续要求严格不能出错,但是现在高校的资助管理工作在资格审查、评选审核、信息录入核对等方面还大量依靠人工操作,缺乏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的资助管理系统也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较大负担。

三、高校资助育人路径分析

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高校资助育人对于帮扶困难学生、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而要真正发挥出资助育人的实效,解决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现实难题,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的资助工作进行优化:

1.健全现有的资助管理模式

精准资助是开展资助育人的基本要求,要实现精准资助需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扩大范围,保证资助政策宣传的覆盖面,在前期进行资助政策宣传时要保证在读学生的全覆盖,使得每一个同学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充分了解学校资助政策的资助金额、申请条件、申请流程、评选方式,同时在宣传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同学们树立起健康的受助观,既不能因为申请资助感到自卑,也不能获助沾沾自喜、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二是精准定位,构建全面完善科学的经济困难认定指标体系,不仅仅通过学生的个人材料陈述,而是要结合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成员的收入水平、在校的消费习惯、同班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的因素构建全面的经济困难认定指标;三是公平透明,建立起资助工作的信息公示与监督约束机制,公示必要的资助信息,并通过搭建起资助工作意见反馈通道,让对于资助结果有异议的同学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同时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的方式以达到约束监督的作用,在日常的资助工作中如果发现有同学通过伪造材料等不当行为申请资助帮扶的情况出现,不仅要取消该同学的申请资格,同时也要在失信名单中予以公示,从而保障资助工作的公平有序开展。

2.多渠道发挥资助育人实效

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将资助与人才培养、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渠道发挥出资助育人实效。

一要加强价值观念的引导,将助困与扶志结合起来。高校辅导员要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日活动等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不因家庭贫困而自怨自艾丧失斗志,鼓励困难学生不畏挫折、永葆昂扬向上的斗志。高校也要加强正向宣传,可以通过评选自强之星、励志学生等活动为全校学生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榜样,利用身边的优秀事例发挥出朋辈领航的作用,激励广大困难学生不断奋进向前。

二是搭建完备的育人平台,不仅仅为贫困生提供物质帮扶,而是承担起育人的职责[3],根据学生的不同困难和对未来规划的不同,设计几类种类不同的育人项目,通过线上线下课程针对性辅导、开展多项校园实践活动、校企合作提供专项实习项目、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为之后的就业创业或升学求学做好充分准备,只有困难学生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才能真正摆脱贫困的传递,发挥出教育扶贫的核心作用,从输血转变为造血。

三是资助工作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实现困难学生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角色转变。将价值引领融入资助工作之中,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提升学生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同时引导学生怀抱一颗对国家的感恩之心,通过鼓励受助学生参与支教、到贫困地区调研、到公益组织做社会服务等项目,让这些同学看到社会上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鼓励困难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基层选调生等作为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在获得帮助的同时实现对社会的反哺,也激励学生发挥个人所学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强化资助育人保障机制

要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在精准识别、完善资助模式、搭建育人平台上下功夫,还要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为育人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一是加强育人工作的队伍建设,高校资助工作繁重而又复杂,高校要根据实际的工作强度,选配一支人手充足、专业性强、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资助团队,同时也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与跨校的经验交流,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人员保障。二是将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引入资助工作之中,贫困生认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以满足学生资助信息管理、跟踪、调查和分析的需要。同时,经济困难指标涉及的数据量庞大,涵盖多个方面,也需要与公安、银行、住建、民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这一现实需求也让大数据系统的引入变得刻不容缓。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校各类育人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如果仅仅依靠现有的政府拨款难以支撑项目的推进,需要吸引来自个人和社会的资金助学,同时也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到困难学生的资助之中,通过多渠道扩充资金来源,从而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困难学生的需要。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有困难,找警察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