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信林 陈浩楠
(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结构的内在关联,教育部研制《课程标准》,各学科凝练本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1]。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践行。林崇德教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也是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关键点,而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意味着学生在受教育的阶段将进入终身发展阶段,本文将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分为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路径。
“教师核心素养”[3]近几年内在教育界成为了热点研究词,且各个学者的观点也各不相同。有的学者敏锐地抓到了“教师核心素养”的最本质的这一层面,有的学者则陷入了片面的分析。李承伟[4]在他的研究中总结了各大学者的观点并提出:“核心素养”应当区别于“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指向业务能力发展方面,而“核心素养”则不仅包含个体工作专业方面的发展还包含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教师核心素养”带有职业性、群体性,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高效、全面地完成教育工作以及实现教师自我成长与成功生活。由此可见,教师的核心素养即为教育基础,一切的教学手段都应通过教师的核心素养去体现。
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拥有的标准内涵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并进一步对三个维度具体梳理了共13个领域。然而通过阅读文献具体分析,高校教师在成长、教育的过程中最大的三个需求是:深厚的情感、广博的知识以及扎实的能力。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即为教师的职业信念、专业知识与技能、反思与发展为根本宗旨。与此对比“教师核心素养”,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不仅具有教师核心素养的普适特征,还具有学科特性,且其分支更为清晰等特点。
在我国体育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使命感,且拥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老师们对学生也都持有关爱之情;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是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所具备基本的素养之一;也是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所拥有的职业特性,新时代青年体育教师也需要拥有一颗热爱体育教育和对体育事业的崇高奉献之心,不断加强道德与品格、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我国为促进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展开了诸多培养措施,在各省、市、区的培育过程当中开展校本培训活动,请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进行分享,让走入岗位不久,有着青年特有的激情和热情同时也缺乏丰富工作经验的职初教师受益匪浅。并且在每学期,由各省、市、区教育部门开展师德师风培训,统一组织学习,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使高校职初体育教师明晰职业规范,不忘初心,有理想信念,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大幅提升,大都由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构成,他们专业知识与能力拥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素养的进一步深化能够有效提高职初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创新。为此,各省市、区也在逐一开设系列培训并创建竞赛平台,培养高校体育教师学科理解能力。通过新进体育教师入职培训,即以区为单位邀请学科带头人针对新入职体育教师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前进行集中学习。并且每学期由各学校的体育教研中心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如:运动健康讲座、体育综合改革等,为高校体育教师讲解新规、新政及教学注意事项等,为高校体育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创新与丰富教学手段、建立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还会进行体育教师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竞赛活动,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
高质量素养是影响学校体育及体育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师应在每学期开学前会快速进入角色,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在每学期展示一节校级公开课,供各教师相互学习与探讨,实现在教学中、在教改中进行创新与成长。为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教研学习机会,实施区域教研,通过对职业情感、理论水平、专项技能、课堂教学四个板块面对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由市体育教研室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如全市体育课堂高校教学逐—讲解并且进行示范研讨、优秀课例展播与研讨、优秀论文、课件、课例征集等活动。以此愿高校职初体育教师能够对自己拥有更清晰的认知和定位,进一步完善自我的职业成长规划方案。
能力素养的高低最终决定了一名体育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5]。另外,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一般满足正常工作需求,但个体运动技能仍不够全面,只得利用课余或休假时间来拓展、夯实自身的运动技能;其在自我发展方面拥有正确的观念。新时代下的体育教师最大的特点是充满活力、有责任心、事业心强烈,他们在反思学习能力方面更优于经验富足的老教师。
现代教师教育理论表明,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更易出现问题,其更需要得到关心与关注[6]。我国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入职培训仅为一周,甚至没有,随之便分配上岗,在这期间新入职的体育教师与其他老教师无异,甚至在工作安排与教学任务上的负担更为沉重。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做好学校岗位本职工作。其次,还需面对各种公开课堂的展示、各类比武竞赛以及教师发展中心、教研组针对体育教师的一系列考核考评。在教学内容中,存在“教龄教师”偏向化,在任务分配等方面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只能填补空缺、一人多项或一人全包。在专业活动与比赛方面,依然存在先来后到等情况。与此看来,多方压力扑面而来,负荷重,久而久之,随着高强度的身心压力产生,导致年轻体育教师的职业热情减退、甚至消极或逃避工作,提前迎来职业倦怠期。
为了丰富系统人员多样性,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岗位的招聘资源来源宽泛,分为应届毕业生与社会人员招聘,这决定了最终录取质量,常见的情况有:第一,非师范生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实际教学经验不足,无法灵活、缜密地应对课堂问题与学校体育活动组织。第二,师范生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教学知识理论较为丰富却无学校体育工作经验,缺少课余活动开展与应变能力、课余竞赛组织策划能力与带队经验。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对校园课余体育锻炼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使校园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尤为丰富多彩,而高校体育教师对于校内课余活动组织开展大多摸不着头脑,这是目前体育教师进入岗位后能力上最大的缺口。第三,非师范专业的有经验社会人员,拥有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但自身知识能力系统不够丰富,在教学中缺乏正确的教学引导与因材施教,有课堂效率不高等问题出现。以上情况最终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体育教师无法满足教学与工作需求。
体育教师科学培训是有效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教育系统针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高校体育工作实践性较强,针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多为理论讲座、观摩教学等,培训内容单一陈旧,忽视了具体实操性需求,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与裁判能力方面得不到有效提升,导致核心素养无法均衡发展。第二,培训内容的连续性不强,前后无法衔接,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技能链接;第三,对职初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成长的要求无缓冲期,许多高校职初体育教师反映基本的体育教学工作已成为了自己的“副业”。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体育教师能够获得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支持均有限,严重制约了其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发展。
社会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幸福感的比重[7]。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对于高校体育教师都具有根深蒂固的学科成见,在新时代、新标准化的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是与日俱增,而社会地位却没有丝毫进步,可以表明目前体育教师获得的各方支持极少。为此,在外界与学校环境方面,应分别建立不同程度的政策、制度支持,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资源分配等方面体育教师应与主学科教师拥有平等的机会或适度倾斜;此外,对于体育教师群体建立科学、合理的针对性培训与考核方案,提高包容性,多关注多鼓励多褒奖;关注其心理健康,设计心理问卷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调节与开导。以此增长高校职初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成就与幸福感,进而稳固职业热情。
入职培训前对每一位体育教师进行工作能力调研,依据其目前能力需求进行培训体系模式构建。首先,建立纵向坐标,划分层级,根据需求的不同从板块进行划分:如课堂教学板块、课外体育板块、教研板块等等。其次,建立横向坐标,内容划分注重多元化:如师德培育、职业素养与规划、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运用等,在纵向坐标层级确立完成后合理结合横向坐标的多元内容进行适应性培训。最后,在入职分层培训结束后进行全体职初体育教师间的汇报交流学习。承担培训活动的区教研组还需对这一阶段,培训结束后正式进入学校工作的体育教师群体进行跟踪,定期考察与反馈,依据实际情况,科学、灵活地制定并开展连续性阶段的培训,例如需要加强理论或教学质量、创新以及案例研讨等方面的培训,将多种形式相结合,有针对性、多样化的切实提高职初体育教师工作能力与协作适应等能力。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只有竞赛与展示平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包含学习与进修平台。首先,在学习方面:增加阅读、论坛、参访、沙龙等形式为体育教师提高综合素养能力。在进修层面:市级引领,加强与地方教育局交流,结合区、校特点及职初体育教师群体特征,制定针对性、方向性的政策,输送优质资源外出学习、引进优秀培育方案。其次,与优质平台、高校合作,多提供运动技能及其裁判等级提升的机会。再次,建设高校体育教师研讨合作群,通过同级互助、自主研修、引领合作,进而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以展示与进修相结合的方式为职初体育教师搭建符合青年教师特点、内容丰富的平台,增长见闻,全面提升小学体育教师创新与实践能力、健全综合素养。
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较为缺失;教师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部门对教师的培育存在局限性。结合现状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原因的分析,可通过对职初体育教师的培训进行优化,使模式划分层级实现多元化的改变,提升社会的支持以此来稳固职初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感,并搭建科学的平台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以此促进职初体育教师的快速成长,为我国高校职初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带来新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