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路径研究*

2022-12-22 02:13:51王定瑜刘振坤
运动精品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族传统

王定瑜 刘振坤 张 峰 杨 勇

(贵州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都匀 558000)

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离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远,主动传承和发展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传统体育传承面临困境,有的项目传承濒危。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具有的民俗性、群体性、地域性,是各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是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是提高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步骤[1]。本文通过对收集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对专家学者的访谈,梳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改善我国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1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当代社会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渗透、融合,出现了很多新鲜事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很多传统文化在新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中逐渐趋于淡化甚至消失。更多的人喜于网络、手机、多媒体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以及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现代体育项目的健身方式,如篮球、羽毛球和以健身场馆开展的各种现代健身项目等,同时在我国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学校体育,传授的绝大部分也是现代体育项目,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青少年更热衷于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冲击力的现代体育项目,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他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知之甚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淡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民族性、地域性,有特有的传承保护方式,在现代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下,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缩小,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能在特定的地区才看到,关注的人越来越少,同时由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与艺术性逐渐减弱,民族传统体育显现出衰退趋势,有的甚至已经消失。

1.2 城镇化建设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变化,传统民族体育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贫瘠

不同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空间或宗教仪规的范式下,在各自的传播语境和传播场域才会慢慢形成[2]。我国乡村以农耕为主的传统村落为社会组织形式。不同时期的文化在村落中传承下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在这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化的建设步伐正在加快。然而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为了发家致富许多青年纷纷进入城镇谋求生计,随着经济收入的积累越来越多,他们很多人举家在城镇中定居下来,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生活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原有的传统风俗习惯生存和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由于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而逐渐被遗忘、被淘汰。民族体统体育是一种活态文化,它的呈现、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创造。由于乡村人口特别是年青人越来越少,在乡村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民族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少;同时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都是一代一代言传身教相传下来的,当传承人与新的传承主体中断联系,技艺之间的传承就随着消失。比如各民族的武术、舞龙、舞狮等都反映了本民族文化特色,而作为传统体育的传承人已经老龄化、边缘化、草根化,年青人也不愿意学习,传承人出现了断层,这样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土壤越来越贫瘠,势必会制约其传承和发展,甚至导致其失传。

1.3 文化传承的相关各级部门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缺少开发利用,传承形式单一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着种类繁多,这些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国家体育总局曾颁布《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旨在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挖掘和利用,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此后各民族所在行政区文化相关部门也挖掘出了许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保护体系,但从保护传承实践的反映上看效果欠佳,在实际工作中仍受相关法规条例不完善、相关部门执行意识不强、缺乏专业人才等因素制约,在保护、传播和创新上成效不高[3]。对传统体育认识停留在表面的多,对不同民族底蕴的文化的深层次认识少,注重申报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少,没有创新适合新时代传统体育传承的办法,对于不属于非遗的传统体育项目更是缺少开发和利用。

我国各民族虽有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但由于传承形式较为单一,使得有些传统体育项目面临失传的局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劳动及宗教信仰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份,保护和传承多在其民族所在地进行,在传承范围和群体上十分狭窄。因此,项目的传承工作只局限于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中进行原生态的表演[4]。有的只局限于族内成员或者有种族渊源的人群表演,有的只在某些重大活动或重要节日进行表演,有的只民族博物馆里进行展示,没有在现实活动中开展,有的只注重形式传承,导致传“标”不传“本”,失去了文化的精髓和内核。这样的传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传统体育项目的辐射面和知名度,使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面临失传的风险[5]。

2 构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路径

2.1 制度路径: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文化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建立完善、分工明确、可行性强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制度的建设是人类对自身在社会活动、交往的自我规范行为,它规范人类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职责、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等[6]。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措施离不开政府部门所建立的法律法规,离开了政府的保护机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面临极大的失传风险。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应建立政府主导、相关单位负责、社会齐参与的全方位的分工明确的保护传承机制。国家制定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传承政策和法规,构建完善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并进行相应的宣传,帮助人们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项目的保护意识,同时设立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保护机构,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寻找和培养传承人,进行统一管理,加大扶持力度和补贴,鼓励他们做好本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工作。只有在全方位、分工明确的传承模式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才能有根本的保障。比如定期举行各级层面少数民族运动会就是很好的途径。

2.2 思想路径: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

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中是珍品,是与各民族的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及民族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记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当今在面临西方体育冲击和挑战的形势下,应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建立广大群众了解、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路径,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环境,通过情感认同、创造价值等方式提高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同时也要认识到传统是需要认同的,但不是守旧,民族传统体育需通过改良和创新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来体现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是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步骤[1]。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战略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汲取思想营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行传承和发展,这样,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助力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2.3 教育路径:通过学校教育平台建立校园传承机制

学校是知识和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阵地,相比其他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它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它是最直接的承载和传播知识文化的机构,学生在校园里接受各种文化知识并在其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他们也担负文化传播使命。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中,各级各类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中小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方面,要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丰富、场地器材简单、趣味和艺术性强等特点推进民族体育进课堂教育的全覆盖,让学生了解、认识、掌握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特别是各大体育院校是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阵地,培养的学生将来是体育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此类院校应充分发挥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从几方面开展工作:(1)依托高校体育学科的师资和科研力量,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原始资料、历史、传承、发展等进行研究并用于民族体育理论教学。(2)在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性院校体育系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高级人才,他们将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传承人和传播者;在其他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必修课,并把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运动会中;在民族类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借助高校文化底蕴营造传统体育校园的传承氛围。(3)在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性院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时,大胆聘用民间传承人给大学体育教师和学生上课,原因是传统体育在传承过程中很多项目只是在形式上的传承,失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民间传承人对一些传统体育还保持原生态,他们的传授更原汁原昧。比如2020年央视的纪录片《藏着的武林》,这部片子对我国武术进行了三年调查拍摄,结果显示现在很多拳术由于各种原因濒临失传,现存的武术大多是“操舞化”,只注重套路,用表演代替比赛,没有实战和技击,没有武术精髓。成都体育学院把许昌东街查拳的传承人马建聘为客座教授,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把形意拳的传承人于纯海聘为客座教授,通过传承人教授教师和学生,再通过教师和学生向其他人进行传承,形成一种校园传承机制。

2.4 乡村建设路径: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繁荣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产业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发展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中的一大目标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它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有着复杂的文化起源和发展背景,并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就决定了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不可能脱离本土或本源文化而孤立存在的。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打造特色小镇、少数民族村寨、美丽乡村,规划引导培养乡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挖掘打造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以培育“文化+产业”的模式与旅游融合发展,这样既重塑和繁荣乡村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又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民族乡村经济的发展。比如赛马、武术、舞龙、射箭、摔跤等都是一些比较好的项目。

产业化是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民族体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7]。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就意味着民族体育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和推广,而市场的逐利性和民族体育传承保护是不同的取向。民族传统体育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民族文化滋养了其生存的土壤,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利于项目的普及和推广。因此,在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中,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改编、改良和创新,把它变成被广大民众接受的体育运动,来体现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民族节庆活动相结合,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使民族体育产业化市场的逐利性和民族体育传承保护两种取向形成统一,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石阡仡佬毛龙,是在宗教信仰和祭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毛龙的彩扎工艺、各种祭祀的龙句子及各种舞龙时的锣鼓音乐(敲打乐器)等一整套复杂的工程,但由于人们对龙的敬畏,只有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六才进行舞龙表演。因此应顺应时代发展对其进行改编、改良、创新、包装与宣传,提升其审美价值,增强其表演的观赏性,并将其与当地旅游融合,以利于传承和发展。

2.5 科技路径: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信息库,把新媒体形式及新媒体平台作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比较多,对其进行收集整理是一项庞大而繁重的工作,在新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的文本、视频和图像进行有效的收集,展现其最真实的特点及面貌,然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将其转变为数字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形成信息资源库,以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后续信息的提取运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面临着新一轮的冲突与融合,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人们接受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新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各种知识的接受呈现出快速和碎片化的模式,新媒体平台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应把新媒体形式和新媒体平台作为有效载体,把“互联网+文化传承”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形式,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网站和数字博物馆;构建虚拟技术与数字化体验场,让更多人在虚拟场景下体验民族传统体育,以新媒体技术手段来赋予民族传统体育生命力,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样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主要由传承人、传承场、传承物和传承机制组成[8],任何一方面不完美都会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政府主导、相关单位负责、社会齐参与的全方位的分工明确的保护传承机制,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传承物、传承场和传承机制的各项工作,并对其在表现形式、规则创新、器具使用、新媒体技术包装和宣传等方面进行革新,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唤起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认同、自信,真正大力推动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和普及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族传统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魅力中国(2019年40期)2019-01-12 21:16:28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