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酒业发展区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存货管理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对企业资产价值影响较大。存货不断流转,是一个动态过程,计价管理要结合产品特点,基于成本效益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市场的外部环境,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提高管理效率,能够改善经营业绩,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个别计价法是指在企业生产流转过程中逐一辨认实物存货,在发出货物时按照其购入成本或生产成本进行确认。通常而言,采用个别计价法的存货具有价值高、数量少的特点,由于其核算工作复杂,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主要针对艺术品、汽车等存货计价[1]。相较于一般存货而言,由于存货数量较大且难以逐一辨认,因此,不会选择个别计价法。
加权平均法是指每月盘点统计企业生产流转过程中的实物存货,通过公式(期初存货数量×单价+本月购进存货数量×单价)÷(期初存货数量+本月购进存货数量)计算出当月发出存货平均单价,也是下月期初存货单价。采用加权平均法,每月仅计算一次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主要针对价值低、数量较大的存货,分品种计算,相对工作量较少[2]。
同时,与此类似的一种计价方法是移动加权平均法,则是在每一次购进存货时加权平均,这一计价模式下工作量较大,但计算出的存货成本相对比较均衡,更适用于品种不多、价格波动较大的存货。
先进先出法是指假定企业在发出货物时,是按照购进时间按顺序领用或生产,可能每一次领用的货物成本价格不同,甚至出现一次领用的货物成本出现多个价格。例如,假设A 货物库存为0,2 月1 日购进300 件A 货物(5 元/件),2 月5 日购进500 件A 货物(5.5 元/件),2 月24 日发出A 货物600 件,按照先进先出法,发出货物成本为300×5+300×5.5=3150元(单价为3150÷600=5.25 元/件)。采用这一计价方法,在企业仓库中的存货成本比较接近市价。
后进先出法与先进先出法相反,按照购进货物的时间,假定企业在领用货物时,后期收入材料先发出、领用,计算工作较为简单,但需查明每一批次货物采购单价,适用于收、发货次数相对较少的企业。采用后进后出法的计价模式,会导致早期采购物资的成本一直体现在“存货”这一会计科目中,长期积累,通货膨胀可能低估存货价值。同时,由于每一次发货都假定以最近一期进货价格为成本,存在降低当期利润的情况,使各项税费下降,因此这一计价模式已被取消。
目前,存货计价方法主要有前三种,且各类计价方法的优缺点各不相同,企业在选择计价方法时要结合业务需求、产品特点等。
现代企业在存货会计核算中可结合产品特点、市场行情等因素选择计价方法,其本质是有效分配存货成本,一部分留存于期末存货价值,另一部分发出存货成本结转。
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企业在实施存货成本计量时,必须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采用成本孰低原则计价时,要对比分析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二是坚持客观性原则,选择存货计价方法要尽可能真实反映当期销售成本、期末存货价值,不能人为地改变计价方法,不能高估价值、低估成本。
三是坚持谨慎性原则,企业在经营中面临多种风险,在实施决策、选择会计政策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风险,基于谨慎原则,不能高估资产、低估成本。
同时,选择存货计价方法要结合存货的特点、企业的经营特征、纳税筹划等要素,基于对企业经营最有利的原则,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存货价格波动等一系列因素,稳健地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以防范财务风险。
从企业资产负债表看,存货属于流动资产,存货的计价方法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评估,如果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计量存货,在盘点存货的过程中,存货的价值与当期报表日的重置成本非常相近,使企业能够更为合理地评估存货的价值。但在通货膨胀期间,存货价格不断上升,在存货成本与实际营业利润测算中,如果早期存货成本价格较低,则当期企业利润较高。
采用个别计价法能够准确地评估企业价值,但由于工作量较大,一般只对价值较高的存货采用这一计价方式,如汽车、房屋、艺术品等。
采用加权平均法能够动态地评估存货,且更接近历史成本,与当期报表日的重置成本也较为接近,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存货资产的价值。
现代企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背景下,考核管理层业绩时往往将经济利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调动管理层工作的积极性与敬业精神,使其将精力聚焦于企业未来发展。然而,基于个人利益,管理层可能在任期内产生盈余管理动机,利用存货计价方式操纵利润,获得更直接的经济利益。
企业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会对存货成本计价,这会对现金流产生影响。例如,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盘点库存物资时,其价值接近于重置成本,在销售过程中虽然现金流的收入与存货计价方法并不相关,但是在成本估算、利润估算等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核算售出的存货成本,采用的计价方法不同,对存货成本产生的影响也不同[3]。例如,采用先进先出法,如果在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时期,先购进的存货价格较低,后购进的存货价格较高,在核算售出的存货成本时,会存在成本偏低的情况;如果在通胀紧缩或物价下降时期,则核算的存货成本较高。又如,采用加权平均法核算存货成本,则与当期报表日存货市场价格较为接近。
企业在评估库存时,选择的存货计价方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同的计价方式可能对企业的利润、资产等方面产生影响,影响企业的财务指标分析。例如,在通货膨胀或社会物价上涨时期,采用先进先出法,企业的利润会上升,显示在利润表中;存货资产价值会上升,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甚至还会对现金流、应纳税额等产生影响,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而在通胀紧缩或社会物价下降时,则会使企业利润下降、存货资产价值下降,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水平降低。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纳税额的计算主要依据企业在销售产品时的增值部分及企业创造的利润(收入-成本)。计算应纳增值税时,企业大多每月抵扣进项税额,且当期未抵扣完可结转至下一期抵扣,由此,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对增值税纳税额影响不大。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通过核算企业利润,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会对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4]。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大多构建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实施存货管理过程中要着力构建“互联网+”存货管理数据库,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动态跟踪各类存货的数量、成本等。例如,白酒生产企业的存货大致分为高粱、小麦、包装等原材料,基酒等自制半成品,已加工的在产品,加工完成的库存商品等。当存货发出、领用进入生产环节,按照实际成本计价,按月结转材料成本差额,对于库存中的半成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可以按照移动加权平均法计价。通过构建存货管理信息平台,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能够降低工作量,提高存货计价的准确性,与当前重置成本相接近,更有助于加强存货管理[5]。
构建存货管理信息平台,能够使存货的管理计价工作透明化,在两权分离的背景下,所有者通过平台能够动态了解管理层的履职能力及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时,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衔接各个功能模块,有助于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在各个关键岗位必须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例如,在存货管理过程中,仓储人员与验收人员、仓储人员与出入库人员岗位职责相分离,尤其是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库存数量大、价值高、出入库频繁,更要强化岗位职责,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防范各个环节的风险。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能够提高存货数据信息的透明度,有效防范风险,但部分环节的工作无法通过数据共享防范风险,例如,在采购验收环节,这就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的验收队伍,提升采购验收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责任意识,避免采购风险。
在企业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构建存货管理模块,促进各个功能模块的有序衔接,如客户关系管理、销售系统管理、生产订单管理等。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存货管理工作不再孤立地存在,而是贯穿于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便于企业实时动态跟踪库存管理。
管理存货要采取分种类、差异化的方式进行。例如,在白酒生产企业,一些高端白酒大多需要窖藏3 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中低端白酒大多根据订单采购、生产、销售,由此实施差异化的存货管理,利用信息系统重点管理高端产品,结合订单、消费者偏好、忠诚度、季节波动等因素,建立自动化的需求预测系统,提高存货管理效率。既要降低存货管理成本,包括存货数量及价值、仓储物流等,又要防范缺货风险,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多维度地跟踪企业日常运营的相关数据,包括消费者偏好与细分、订单数量、季节差异等,通过数据共享平台预测相关数据,实现供需匹配,衔接与共享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与各个管理模块信息,如制造信息、销售信息等,为存货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撑,尽量减少原材料、商品库存占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尽可能选择移动加权平均法,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减少工作量,提高统计效率,实现存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生产型企业只有加强存货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才能面对市场波动,避免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科目中显示,存货管理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价值、经营者业绩、现金流、财务状况及纳税筹划等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由此,从多个维度研究与分析存货计价方法,基于其对会计核算影响的深度剖析,提出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技术水平的建议,推进存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