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冬日天寒,中医有解:人的身体自带“暖气”开关,以下八个保暖穴位按摩一下就暖和,大家不妨一试。
“暖气”开关一:涌泉穴
俗话说:寒从脚下生。很多人在冬天都感觉到脚部寒冷,不管穿多厚的袜子和棉鞋都不管用,其实脚上有一个暖气开关叫“涌泉穴”,是养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适合肾虚、怕冷、体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故有“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的民间说法。
取穴:涌泉穴位于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处。
按摩方法:每天用双脚掌对搓,或用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坚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体质增强,提高御寒能力。
“暖气”开关二:足三里穴
《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冬天常按揉足三里,可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
取穴:当腿弯曲时,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叫做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就是足三里。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垂直用力,向下按压,缓缓揉动。其他四指握拳或张开,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抵达肌肉组织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之后渐渐放松,反复操作数次。
“暖气”开关三:神阙穴
寒冷季节着凉容易腹泻,腹部的“暖气”开关就是肚脐——神阙穴,主治泻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取穴:肚脐中央。
按摩方法:将双手搓热放于肚脐上,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至发热,可使腹部温暖、面色红润,缓解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泻痢脱肛等症状。
“暖气”开关四:阳池穴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是阳气生发之地,主治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取穴:腕背横纹中的中点处。
按摩方法:刺激阳池穴,时间要长,用力要缓,两手交替按揉,可缓解手部冰凉的症状。
“暖气”开关五:劳宫穴
手上还有另一个“取暖”开关,就在掌心里,叫劳宫穴。
取穴: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
按摩方法:可采用按壓、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按摩,每穴按10分钟左右,每天2~3次,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
“暖气”开关六:肩井穴
为什么按摩肩颈不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够让人肩颈部感觉暖和?因为肩部的“暖气”开关就是肩井穴,还可以帮助缓解颈肩酸痛以及头重脚轻、落枕等疾病。
取穴: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站在其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部位,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按摩时要注意把握好力度与时间,尤其是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过度。
“暖气”开关七:大椎穴
大椎穴,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汇聚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相当于全身“暖气”的总开关。
取穴: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在家中淋浴时,可将淋浴头对着颈后连续用热水冲洗,能让你在寒冷季节感觉浑身温暖。一般淋浴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20分钟),体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还应酌情减少时间,水温在40℃左右为宜。
“暖气”开关八:耳朵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季经常按摩双耳,不但能预防冻疮,还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三种按摩方法:
拉耳垂:用两手拇指、食指揉搓耳垂至发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
提耳尖:用自己的双手捏住双耳的上部轮廓,这样适当地进行提拉耳尖,在提拉的时候大拇指以及食指顺便按揉耳尖,等到按揉发热就可以了。
摩耳轮:拇指置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置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捏,以感到发热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