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痛”苦

2022-12-21 06:38李蕙君姚鹏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2年12期
关键词:止痛药服用疼痛

李蕙君 姚鹏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镇痛周”,有媒体公布一组数据:我国慢性疼痛的发病率近40%,按这个比例,中国有5亿慢性疼痛患者。专家表示,由于“疼痛”过于常见,人们反而更容易忽视这种感觉,对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的认识知之甚少。

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

“疼痛是人类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感受和表现。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终身伴随着疼痛的经历,这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或情感体验。疼痛也是一种病,而不仅仅是一种症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疼痛病房副主任姚鹏说。

姚鹏介绍,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明确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并将疼痛列为继“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之后的第5大“生命体征”。“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疼痛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会消失,但有些疾病治好了,疼痛仍然存在,也就是说,这时候,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姚鹏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的慢性疼痛指的是疼痛的时间超过了一个疾病的自然病程。比如说感冒会头痛,感冒的自然病程一般是一到二周,如果头痛超过二周以上,那么可以认为这个头痛就是慢性疼痛。如果是骨折的话,骨折的病程一般是三个月,“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也会引起疼痛,如果这种疼痛超过了三个月我们才认为它是慢性的。由于疾病的不同,认定慢性疼痛的时间长短也有一些差别。

半数中老年人选择“忍痛”

头痛、肩颈痛、腰痛……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下,很多人会抱着“忍忍就过去了”的心态,姚鹏表示,正是这种“忍者”的态度,把很多“急痛”拖成了“慢痛”。“急性痛的意义在于有警示作用,50%以上病人都是因疼痛而就诊,因此急性痛被称为‘好痛。但若不重视‘警示,不积极治疗,不但容易把疼痛拖成难以治疗的慢性‘坏痛,还可能将其他潜在疾病拖成重症。”姚鹏介绍说。

近日公布的《 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 》显示,疼痛拖延就医成为常态。53.1%的中老年拖延就医时间超过3天;67.5%的中老年需要辗转至少两个科室就医。拖得越久,确诊越难。95.4%的中老年人就诊后,无法完全治愈;45.5%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仍受疼痛影响。

“中老年人普遍低估了疼痛的严重程度,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牙疼、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在中老年人认知和实际经历的疼痛程度评级中排名前三,分别为19.6%、16.7%、11.7%;56.6%中老年人普遍患有至少2种常见疼痛;疼痛发生后,48.4%的中老年人选择忍痛,且年龄越大,越多人选择忍痛。”姚鹏说,“太多的病例告诉我们,不能等到遭受更大的痛苦后再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治疗,而应该把防治疾病的关口前移。例如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性神经疾病,目前已经有疫苗可以预防,我们应多宣传一些有效的防治理念。”

拖成顽固性疼痛很难治

“疼痛需要及时治疗,最根本的原因是慢性疼痛很难治疗。”姚鹏解释,疼痛的产生首先是身体局部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刺激传递到大脑,大脑感受到这种疼痛伤害刺激,高度活跃,医学上叫高度兴奋,做出各种反馈指令,马上躲避、避开,这就是急性疼痛传导模式。当伤口愈合后,就不疼了,但是如果损伤了神经,没有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变成慢性疼痛。这时候损伤的神经持续放电,就像电线的绝缘皮破了一样,大脑持续感受到疼痛刺激,高度兴奋,形成了兴奋灶,这时候感受到外周的疼痛刺激就增强了,原来轻度的疼痛,这时候可能就变成重度的,变成慢性疼痛。同时,即使损伤部位的神经修复好了,大脑的兴奋灶仍然存在,形成疼痛的幻觉。因此,慢性顽固性疼痛很难治。

除了拖延就医,找不对科室也成为困扰一些疼痛患者的难题。“实际上现在2级以上医院都建立了疼痛科,如果有疼痛的问题,应该及早地去疼痛科就诊。”姚鹏说,就诊时应详细说明疼痛有多长时间、部位在哪里,疼痛在什么情况下更明显或者疼痛在什么情况下会缓解。描述得越详细,越有助于医生尽快做出准确判断。描述疼痛的性质就是疼痛是怎么个疼法,是酸胀痛,还是刺痛、烧灼样疼痛,或者是搏动样疼痛、紧箍样疼痛等等,疼痛的性质往往表示这个疼痛有一个什么样的病理改变,如果疼痛性质发生了改变,那么说明新发了不一样的疼痛。

“疼痛科”不只是给点止痛药

姚鹏表示,疼痛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重视,是因为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总伴随情绪反应。它能显著影响患者情绪、性格及社会关系,常伴随抑郁、睡眠障碍、疲劳及全身功能降低。有不少患者认为疼痛科“治标不治本”,只是给点止痛药罢了。实际上,疼痛科采用以慢性疼痛为主线的疾病诊治策略,标本兼治,手段更加多样。所以当疼痛反复出现,或者是疼痛逐渐加重,或者是疼痛性质发生了改变,就应该来疼痛科就诊。

一.不明原因的疼痛

不少疼痛患者辗转多个科室,经历许多检查也查不出引起疼痛的病因。这类患者经过疼痛科医生的检查以及诊断性治疗,绝大部分可以找到原因,从而采取对症治疗。

二.无特效治疗方法的疼痛

如带状疱疹后疼痛、幻肢痛、三叉神经痛等。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类疾病,尽管皮膚好了,但是后遗疼痛却一直持续下去。对于这种无特效疗法的疼痛,应及早前往疼痛科,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最初阶段就将疼痛控制住。

三.无手术指征的颈、肩、腰、腿痛

颈、肩、腰、腿是四个易磨损部位,早期不会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仅表现为疼痛。这类疼痛持续时间漫长且有反复,极易被患者所忽视,有时候疼得厉害就吃点止疼片。事实上,只要把疼痛的问题妥善解决,骨关节部位的血液循环就会好起来,对关节本身也有益处。

四.神经源性疼痛

如中枢性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

五.癌性痛

癌症对患者身体的消耗是个慢性过程,但一旦出现严重的癌性疼痛,产生的刺激对人体的损害比癌症本身还严重,许多癌症晚期患者因癌痛而“生不如死”。研究表明,积极治疗癌痛,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

【 链接 】

疼痛量化两种方法

国际上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对疼痛进行量化。一种是数字分级法,另一种是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数字分级法(NRS)是指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依次为轻度疼痛( 1-3 )、中度疼痛( 4-6 )、重度疼痛( 7-10 )。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则是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以及存在语言或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澄清“镇痛”的两大误区

“疼痛不仅是个世界范围的医学问题,也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姚鹏说,有了疼痛,生活质量就会受到限制。严重的疼痛会导致49%的疼痛患者无法参加社交活动,还有很多患者由此丧失工作、家庭、尊严,造成抑郁、焦虑,甚至自杀。要改善目前这种疼痛人群数量逐年攀升的状况,首要的就是要澄清大家对于“镇痛”方面的误区。

误区一:“镇痛”治标不治本

有些人认为“镇痛”只是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忽视止痛治疗的必要性。

姚鹏表示,对于一些非癌性的疼痛,如老年退行性变化所致的疼痛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彻底治疗老年退行性变化是不可能的,而缓解疼痛,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是必须的。对于癌症疼痛,止痛了以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也会提高,这是国际上所倡导的。

正确认知: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疼痛,无论是治标还是治本,达到止痛的目标最重要。

误区二:一些非癌性身体疼痛,如颈肩腰背痛、急性扭伤拉伤、骨性关节炎疼痛点明确的疼痛患者,常常会要求医生给开一些口服药物止痛,因为,他们认为外用止痛药物起效慢,不能及时止痛。

姚鹏表示,外用止痛药是常用止痛药的种类之一,具有简单、方便、快速、有效、副作用小等优点,有作用时间短等缺点。外用止痛抗炎药直接作用在局部,在保证较好疗效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吃止痛药带来的胃里不舒服的感觉。“外用止痛药物在国际上有很高的使用率,但我国止痛外用药市场占有率只有不到10%。”姚鹏建议,当颈肩腰背痛,急性扭拉伤,手、膝等骨性关节炎患者发生疼痛时,可以首先考虑扶他林乳胶剂等非处方性的外用止痛抗炎药物。

正确认知:国际上关于疼痛的指南中指出,对于疼痛治疗,在采用口服药之前,建议首先选择局部药物治疗。

学会科学合理使用止痛药

“面对疼痛,有两种不正确的对待态度都很典型,一种是宁可忍着也不吃止痛药,一种是自行滥用止痛药。”姚鹏说,滥用止痛药会掩盖真实病情。很多疼痛,特别是内脏器官的疼痛,患者很难辨别出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如果盲目过早地服用止痛片,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由于服用止痛药后掩盖了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不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和判断患病部位。“公众对止痛药的认识,从盲目依赖,到由于了解某些止痛药的副作用后的盲目抗拒,事实上,只有科学合理地用药,才是止痛的关键。”

1.注意药量

通常情况下使用止痛药的药量是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少量服用止痛药看是否能缓解当前症状,若能缓解就暂时维持少剂量,若无法缓解再加大剂量,不能由于疼痛,就盲目冲动地使用大量的止痛药,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服用止痛药的剂量最好遵医嘱。

2.交替用药

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止疼药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产生抗药性,所以大家在服用止痛药时最好交替服用两种不同的止痛药,从而达到一个很好的止痛效果,不至于给身体造成伤害。

3.按时服药

止痛药也不是感觉疼痛了就可以服用,止痛药的服用也是需要有时间规律的,不能盲目用药,在止痛的同时,也要尽量考虑到保持血液中药物的浓度稳定,进而减少不规律用药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4.阶梯用药

大家在服用止痛药的时候也一定要根据阶梯性原则用药。首选非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这种药物对于人体产生的副作用伤害比较小,如果这种药物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止痛效果,则选用弱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副作用伤害大一些,但是止痛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5.不能随意服药

当患者出现疼痛症状时,建议先尽快到医院就诊,止痛药的服用需要遵医嘱。另外一般情况下止痛药都不能长期服用,除了癌症等特殊患者之外,也不要同时服用多种止痛药,也不能与酒、含酒精的饮料同时服用,非甾体止痛药不能空腹服用。

若有其它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例如胃肠道出血;或有肝功能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心脏病高血压人群,都应有选择性地慎重服用止痛药。

日常調理也能缓解疼痛

“我们强调疼痛要积极治疗,但在配合治疗的前提下,日常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来缓解疼痛的。”姚鹏说,疼痛既然是一种波及心理的体验,当然也可以通过改善情绪来进行缓解。研究表明,读书、聊天会降低大脑中疼痛区域的活跃度,也可分散对疼痛的注意。有规律的瑜伽运动能够改善情绪,也能够减轻疼痛。还有生物反馈也可以教你如何控制身体的自主反应,如心跳和血压,所以通过训练学习放松肌肉,可以减轻疼痛。

日常饮食上,研究发现,特定的食物如红酒和奶酪会加重疼痛,而鱼肝油、葡萄糖都能减轻炎症反应,可帮助缓解关节疼痛。

专家简介

姚鹏,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疼痛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癌痛学组副组长,辽宁省疼痛学会副主委。

猜你喜欢
止痛药服用疼痛
服用二甲双胍 谨防维生素B12 缺乏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疼痛不简单
止痛药使用六忌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偏头痛为什么吃药不管用
警惕止疼药“天花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