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各大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传统电视访谈类节目声量逐渐减弱,新媒体助力网络节目创新优化,网络访谈节目作出了多种探索,无论是从访谈空间还是从访谈主题等方面,都有创新,该类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迎来了新的气象。但其中仍存在内容同质化、名人访谈的身份过于单一等问题。目前市场上网络访谈节目大多仍然以名人访谈为主,素人访谈并不多见。基于此,文章选取《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整理分析其各个主题视频合集的内容,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角度分析得出节目中嘉宾素人化呈现的访谈话题、节目形式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性,同时通过与行业内的优质访谈节目案例对比,发现节目访谈过程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观点内容输出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最后从主持人、嘉宾、选题、品牌化塑造四个维度分别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访谈节目;嘉宾素人化;《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局限;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185-03
根据艺恩endata发布的《2021—2022年综艺市场年度洞察报告》中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上线数量的对比,不难看出,向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电视综艺声量逐渐减弱,而全面开花的网络综艺则开启了分庭抗礼的新篇章,从数量、热度、播放、口碑等实现全面逆袭。《仅三天可见》《和陌生人说话》《十三邀》等一些新形式的网络访谈类节目出现,成功吸引了受众的目光,访谈类节目发展形势逐渐回暖。
素人,即平常的人、外行人[1]。在新媒体平台,以素人为访谈对象的访谈节目好评如潮,成为创新方案之一。《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以访谈的方式,从素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访谈内容与受众生活产生互动,引发受众深入思考,节目也善于挖掘人物的多面性和展现受访人最真实的一面。
(一)话题贴近社会生活,唤起群体认同
美国学者巴隆曾提出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其核心要点是社会中的成员有权通过大众传媒获得观点的自由表达。也就是说,社会中的公众应当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以分享自身观点。与以往的明星访谈和新闻当事人访谈不同的是,素人嘉宾访谈节目将访谈对象聚焦为生活中的大多数——普通人。节目中素人受访者所分享的经验对受众更具有借鉴意义,易使受众与受访者产生共鸣。《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聚焦女性群体、学生群体、职场人士等,从不同人生阶段看待生活,给受众提供多种思考生活的视角。在《要不要为了理想,把婚姻赔进去?》中,三名受访者讲述自己面对的问题和挫折,实际上是很多现代年轻人的缩影,节目中表现了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积极态度,也给予了年轻人力量,这份力量在年轻群体中是极易产生共鸣的。
访谈节目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符号互动理论的奠基人米德认为,社会个体通过不断与他人互动来学习和理解对方发出的“有意味的符号”,以此获得与符号发出者相一致的“共通意義”[2]。例如,在播放量541万次的节目《复读时去了传说中的衡水中学,看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三观被颠覆了…》中,受访者小王讲述了自己在衡水中学复读时的见闻和生活。高考这一话题,对每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都是重要的,该选题在各年龄段都具有话题度,网友们自发分享个人的求学经历,评论区有1.5万条网友的留言讨论,其中不乏正在高考复读的学生,他们说到自己倍受鼓舞。
(二)中视频解析主题,受访者纪实自述
中视频大致是介于短视频和长视频之间,内容时长在5~30分钟,比短视频更有深度,比长视频更为凝练,并常常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体现一定的专业水准的视频样态[3]。虽然中视频相较于短视频的概念而言并不为人所周知,但实际上,随着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中视频目前已是视频形态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22年1月10日,西瓜视频联合抖音、今日头条发布的《中视频2021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5月至10月,中视频内容数量比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增加了98%。中视频市场现已细分出50多个内容赛道,包括泛生活类的Vlog、泛兴趣类的时尚、泛知识类的健康科普等。
不同于长视频和短视频,中视频能够满足受众在一定的垂直性、专业性等领域获取更多实用信息,从而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邀请受访者在镜头前展开纪实自述,随着讲述者的故事发展,在讲述者的生活、工作场景之间切换,很好地向受众展示了社会各个领域受访者的生活状态。
(三)跨圈层强化受众黏性,多媒体平台覆盖
“圈子”不同于关系完全松散的“群集”,也和目标明确的“组织”有差异,它指的是“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4]。一档访谈节目的不同谈话主题涉及不同的目标受众,主题宽泛可以多圈层吸引目标受众,强化用户黏性。在素人嘉宾访谈中,素人的语言表达要求依据节目主题进行分享,但不同人群的关注点不同,内容重心也不相同,因此,节目形成了表达观点多元、鲜明的样态。《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中讨论童年往事、职场人生、学无止境、家庭婚姻等不同维度的话题,可以吸纳不同兴趣点的受众,其中包括想要了解职场生活的大学生群体、担忧未来婚姻对生活产生影响的单身人群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破圈的青年人等,在评论区,网友互相分享真实生活、彼此鼓励,覆盖圈层广泛,打造了一档具有多圈层覆盖的优质访谈节目。
除此之外,该节目也在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等平台进行多媒体平台覆盖传播,满足了受众通过不同平台观看、互动的体验。截至2022年8月30日,《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账号中节目制作合集包括家的印痕、职场人生、学无止境、少年的你、爱是什么、女性力量、人间360行等21项合集和视频列表,B站粉丝150万,获赞753.5万次,播放1.4亿次;抖音粉丝量552.8万,获赞4177.1万次,数据可观。
(一)对话方单一,话轮转换少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认为,人能够与自我互动,自我互动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内在化[5]。传统的访谈内容多为访谈者与受访者、多名受访者形成双向或者多向的话轮转换。在传统的访谈节目中,访谈者与受访者的提问、反问、追问、回答、沉默等,带给受众的信息量要远大于受访者的自述,在不断反问、追问的对话中,为访谈者进一步获取细节或探寻受访者隐瞒的信息提供了可能,从而延伸对话逻辑,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而在新媒体平台的素人嘉宾访谈节目中,往往展现为受访者自我的语言表达,呈现出受访者自述的单向观点输出形态,这样的形态直接表现为对话方单一、缺少多层次的话轮转换、对话逻辑无法深入、未能产生语言和思想的博弈,内容的深度和可辩性仍需拓展。
(二)表达碎片化,语料收集难
新媒体素人嘉宾访谈节目中的素人表达能力并非全部善于交际,有些甚至呈现出不善言谈的趋势,这将对节目最后的呈现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表达内容碎片化、偏离主旨和对话内容未能成为访谈语料等问题,这些问题更加依赖访谈者的引导。而大部分节目没有访谈者的提问,画面中仅保留受访者自我表达的部分,受众听起来会有些困惑,需要自我建立问题。同时,在缺少访谈者呈现的素人嘉宾访谈中,这对受访者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见,节目访谈前期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语料收集一旦出现问题,也会给后期节目制作增加难度和工作量。
(三)主观渲染强,理性观点少
人们的语言活动,过程和结果均受到人的意识世界的影响,即都具有主观意识。《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中部分素人受访者讨论话题时所展现的观点,多围绕个人情绪输出,感性内容所占比例较大,这就导致话题的理性思考交流受限,从而缺乏理性观点的输出。对每一个故事背后的现象解读,恰恰是节目制作者需要传递给受众的精华内容。例如在《十三邀》节目中,不仅存在纪实性的制作手法,嘉宾在输出观点时,也呈现了许知远与访谈嘉宾观点碰撞的过程,从主持人与访谈嘉宾不同视角激发出来的则可能是更具差异性的观点,也能引导受众从自身出发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节目质量的角度出发,观点输出量受限的情况下,对于节目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需引起节目制作者的思考。
(一)主持人定位:把控话题走向
在当前的新媒体素人嘉宾访谈节目形态中,主持人角色异化屡见不鲜。就访谈形态本身构成要素来说,访谈者的身份不可或缺,访谈双方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无法构成完整的对话,即便是通过文字或者画外音的方式提示观众,也无法完全补足主持人缺失带来的影响。同时,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承担着引导话题和掌控节奏的责任,帮助受访嘉宾敞开心扉去讲述,也要求主持人不断优化访谈技巧。如《立场》中,易立竞作为一名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凭借自身客观犀利的语言风格、强大的临场应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与访谈嘉宾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访谈氛围,很好地把握住了访谈的节奏。在以素人为核心的访谈节目表现形式下,主持人仅需客观地提出问题,不需要主观引导发问,在此对抗中仍需寻找平衡,既能够保证访谈质量,又要满足素人嘉宾访谈的节目创作模式,更好地聚焦素人视角的表达。
(二)嘉宾选择:彰显节目价值
在传统的新闻访谈节目中,有时因访谈嘉宾无法选择,所以访谈者必须面对不同类型的访谈嘉宾,这对访谈者的业务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自制的网络访谈节目中恰恰相反,节目组占据了邀请嘉宾的主动权。《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作为一档访谈素人嘉宾的节目,在缺失访谈者身份的情况下,要保证节目录制的连贯性,这无疑对嘉宾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受访者以及节目播出后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角度考量,在遵循素人本身的定义下,节目组要进行适当的筛选。对素人嘉宾的素质要求是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高质量的观点输出。有效筛选后的素人嘉宾有利于減少节目在录制和后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便于访谈节目顺利进行,确保节目质量,最终达到播出效果。
(三)主题设置:传播优质内容
网络访谈节目创新,无论是从访谈空间,还是访谈形式,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应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能引起受众讨论和产生共鸣;最后,注重在节目中展现多种观点的交锋,能更加深入地探寻事件的内核,这对于一档访谈节目的长久发展尤为关键。节目的文化内涵应是能够给予受众正向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正如《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B站主页背景墙的文字,“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节目制作和访谈对话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精品创作理念,注入人文审美属性,制作出高质量的品牌节目。
(四)打造精品:节目品牌塑造
面对当前网络综艺节目的市场竞争,节目制作人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品牌化经营对节目的整体运营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品牌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和扩大宣传效能;另一方面,品牌是媒体广告经营的基础和根本依托[6]。新媒体时代,品牌化经营依旧是节目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例如,《圆桌派》在推出之初,便定位为高品质文化类综艺节目,其独特的风格也体现在节目中的各个方面,节目中圆桌和书橱等场景布置、道具的运用也充满了文化氛围。同时,在内容输出上,《圆桌派》注重针对目标受众的话题选择,以知名人士、高级知识分子的视角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度解读,不但确保了节目的制作质量,也向受众呈现了高品质的内容。
在网络访谈节目的品牌探索中,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是节目制作的核心,精心设计契合素人呈现的访谈主题和精挑细选的访谈嘉宾都为高质量的节目内容筑牢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精品化的后期包装是节目品牌建立的重要依托。以节目后期包装为例,减少断点跳帧、优化节目包装、场景创新表达都直接影响节目品牌的竞争力。
在多元开放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访谈节目正经历一系列变革,主持人IP类、综艺节目衍生访谈类节目、真人秀访谈节目等类型逐渐增多。《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这档自制访谈节目聚焦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通人的故事,瞄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话题,引发社会不同圈层、群体的受众共鸣。随着受众对思辨性内容和各个垂直领域知识的需求增加,网络访谈节目无论是节目形式还是选题内容的创新,以及注重与年轻人情感表达和社会热点相结合,都是在当下市场环境中的有益尝试,相信网络访谈节目在未来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 岑麒祥.汉语外来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52-353.
[2] 李苓,冯剑侠.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以《鲁豫有约:爱人同志》为分析案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5):106-110.
[3] 刘俊,张瑜,崔晓.中视频:概念、基点与媒介规律[J].中国电视,2022(6):68-74.
[4] 闫翠萍,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圈子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13(4):263-266.
[5] 张瑜.符号互动论中的自我与传播研究[J].中国报业,2021(2):126-128.
[6] 巩晓亮.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6-27.
作者简介 孙笠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融媒体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