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求。借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客观体现。管理会计以共同富裕为驱动要素,在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宏观、中观与微观结合的分配体系及其博弈框架。同时,借助于管理控制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功能,积极寻求管理会计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社会慈善捐赠等分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不断完善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结构性与执行性动因,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的平衡与统一。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管理会计; 高质量发展; 分配框架; 慈善捐赠
【中图分类号】 F234.3;F2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23-0149-09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 ]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必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通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丰富与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共同富裕驱动,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象反映,是增强我国管理会计自觉、自信的客观追求。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结合对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的重新梳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效率与公平原则下共同富裕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并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等,不断拓展管理会计的功能作用。
当前,“百年变局、世纪疫情”等形势交织叠加,使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 2 ]。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需要结合“应用环境”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主动增强服务宏观经济的功能作用,推动微观企业、中观产业与宏观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管理会计“看似微观,实则宏观”[ 3 ],要主动为不同地区和产业集群区域企业创造更好的高质量发展环境,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筑牢共同富裕的“基本盘”。管理会计要主动适应宏观政府分配制度的改革需求,将企业绩效管理制度融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基础性制度框架之中,且以共同富裕作为驱动要素,探索税收、社会慈善捐助体系等对公司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与精准性。
一、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理念创新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管理会计要结合二十大报告中的共同富裕内涵及其精神实质,转变观念、主动创新。
(一)嵌入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共同富裕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便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的驱动要素,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本质要求,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洪银兴[ 5 ]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两极分化现象。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一要求是对不同类别企业或组织中的员工收入存在过大差距等问题的纠偏规则。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对收入结构与财产配置采取更加合理公平的制度规范,使财富的来源与分配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也必然要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来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探索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时至今日,“先富”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在“带动后富”上,却存在明显的局域性和差异性[ 6 ],或者说,经济发展成果没有从高收入人群扩散至低收入人群。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富裕”和“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共同富裕新阶段。“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必须在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元素,并与发展性和可持续性一起成为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 7 ]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着力促进并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共同富裕驱动下的管理会计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分配理念,自觉地将微观主体的绩效管理等制度规范融入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整体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坚持收入分配合理与公平的共同富裕理念
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表述,即“促进共同富裕,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报酬决定中发挥更大的有效作用。通过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使初次分配更加公平,增加劳动者特别是广大一线员工的工资收入。同时,“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但现实情况是,初次分配存在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现象明显。比如,大批金融类企业借助市场经济获得的巨量资本利得,发放过高的工资薪酬,使实体企业与金融类企业的收益分配缺乏合理与公平。管理会计要透过微观的公司治理发挥社会治理的积极功效,使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资源在市场配置中更具效率,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有机统一。现阶段,面对“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体系,出台相关的配套细则或规范[ 8 ]。并且,以共同富裕为驱动因素优化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功能,比如,针对市场分割、垄断、扭曲等负面驱动因素,要强化管理会计的宏观与中观控制功能,消除不利因素,使要素报酬的分配更加合理与公平。此外,管理会计也要在微观主体层面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责任成本与社会成本的管理功能,鼓励并激励企业高管及普通员工更多地回报社会,起到“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亦即,通过建立社会公益、社会慈善等内部组织,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让一些弱势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通过第三次分配能够获得更多的益处,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9 ]。
(三)促进效率与公平协同的共同富裕理念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经济与社会目标,提出了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对此,管理会计需要透过公司治理发挥宏观社会治理的辅助效能,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10 ]。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要求企业从单纯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方向转变,从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从单一主体的企业向供应链、价值链等组织生态系统转变,积极扩展效率与公平协同的理论边界。管理会计借助于共同富裕的驱动机制从三次分配的内在联系上着眼,借助于效率与公平的博弈机制实现“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及其政策选择。包容性的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环境内在一致的客观规律,自觉遵循政治、经济与社会协同的共同富裕目标。二十大报告强调,“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共同富裕除了物质财富的提高外,还包括精神生活的满足,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协同下,宏观政府层面要善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从微观层面的企业来说,收入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性和合法性。管理会计虽然不能对外部利益分配关系产生直接影响,但内部组织之间依然存在利益相关的绩效关系及管理活动。换言之,从管理会计的绩效管理制度看,初次分配是最重要的,初次就业所在行业或企业的工资水平,是员工能否富裕的关键;再分配是政府以税收等杠杆对企业及员工收益的分配;第三次分配重在慈善等公益事业上,管理会计往往借助于企业社会责任等社会成本管理加以体现。
二、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分配框架构建
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会对管理会计的绩效管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工具开发与应用带来影响。通过构建共同富裕驱动下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协同的管理会计分配框架,实现管理会计研究的宏观转向,对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下的管理会计分配原则
从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功能视角观察,市场机制难以自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必须强化宏观、中观与微观分配制度的协同整合。换言之,如果分配制度不合理,就无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分配框架,应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长期性原则。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过程。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必须正视国内各区域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事实。换言之,共同富裕必须坚持长期性原则,“短期内既不可能所有地区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可能所有人在同一时间都达到一致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需要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坚持长期性原则,就是要求各地,以及企业或组织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坚持奋斗性原则。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公平原则或效率原则必须同时兼顾,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富裕就是要引导全体人民通过共同奋斗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与多面性的不同特点,管理会计创新必须在坚持奋斗性原则的同时,倡导权变性的管理理念,以中国式管理会计的自觉与自信创造财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坚持差别性原则。尽管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依然存在[ 11 ]。以共同富裕为驱动要素的管理会计分配框架,需要因时、因势、因地、因企制宜,科学设置共同富裕的财务指标体系,并在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分配结构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配置。“初次分配要發挥好基础作用,再分配要发挥好调节作用,第三次分配要发挥好补充作用”。当前,员工收入存在的差距与个人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初始工作的企业效益高低、所在区域的发展环境,以及自身的素质条件等。对此,社会慈善等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将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
(二)共同富裕下的管理会计分配框架
以共同富裕作为驱动要素,强调以人为本,有助于矫正传统分配方式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推动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从效率与公平视角,围绕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分配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1.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分配框架构建。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地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方向转变,而是渐进博弈的扬弃过程[ 12 ]。结合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本文从微观分配(以初次分配为主)、中观分配(以再分配为主)和宏观分配(以社会慈善捐赠为主),结合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分配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图1表明,在效率与公平方面,对于广大基层员工而言,初次分配是基础,后两次分配是辅助。管理会计分配机制向微观领域移动,其效率原则最强;相反,向宏观分配方向移动,则公平原则最为明显。事实上,微观企业的效率是与效益并存的,中观产业的效率优先是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保证的,而宏观层面的社会慈善等行为则主要由公平原则加以体现,突出的是共同富裕驱动下延展的对困难群体或社会组织与机构的关爱。
微观分配之所以强调效率,是因为市场在微观主体的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最直接。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分配机制主要体现在工资收入等方面,而工资收入的高低一般由企业收益实现程度来反映。尽管初次分配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但只有企业在同行业或者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才能够创造更多财富,进而体现共同富裕。
中观分配涉及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引领,以及个人所得税的制度改革等,管理会计的分配机制相对微观分配略偏向于公平。比如,產业集群区域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必须相对均衡,企业内部薪酬制度也要相对合理。对高管及技术人员高工资带来的差距,则借助个人所得税等方式加以调节。中观分配中的产业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员工收入的公平既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活力,也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共同富裕。
宏观分配主要指社会层面的慈善捐赠等管理会计分配机制。以慈善为主要形式的第三次分配可以作为法定社会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参与慈善活动。管理会计分配机制在共同富裕的驱动下,调动企业员工参与慈善等社会责任履行活动,借助于公平原则寻求新的社会成本管理方式或手段。
2.共同富裕下的管理会计分配机制特征。管理会计“看似微观,实则宏观”,共同富裕驱动下的管理会计分配机制,必须坚持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相互协调。
首先,共同富裕的管理会计分配不是“杀富济贫”。或者说,共同富裕并非要盲目抑制高利润企业,而是通过提高劳动者收入来均衡收益分配。无论是初次分配中的劳动经济关系,再分配中的财税关系,还是第三次分配中的慈善等,均涉及各类主体的自愿性、合理性与公平性及其社会关系,需要管理会计创新提供分配优化的手段,以及信息与报告等的披露机制。
其次,共同富裕的管理会计分配要重视初次分配制度的有效性。效率与公平是客观存在的博弈行为,从效率转向公平,体现出社会的进步与关爱,以及单纯的物质追求向物质与精神并存的位移。共同富裕并非单纯的效率与公平的移动,而是要建立日益丰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展现权变特征,坚持长期性原则。要通过收入分配秩序的规范,形成良性的财富积累机制,鼓励全体人民通过合法手段勤劳致富,或者说,边“富裕”边“共同”。
最后,共同富裕的管理会计分配要效率与奋斗并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无论是在产业集群区域的中观层面,还是个体企业的微观层面,管理会计分配机制必须把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最有效率的地方,要加强对国企和民企的利益协调,共同为社会财富的做大贡献力量。
三、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研究焦点
共同富裕驱动下的管理会计研究,要结合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创新管理会计的概念特征,如以人为本、共同奋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等共同富裕驱动因素,以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拓展逻辑,不断开发和应用符合共同富裕驱动要求的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等。
(一)管理会计与共同富裕下的高质量发展
管理会计要引导微观主体的企业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高质量。以微观主体的企业为例,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层组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
1.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分配机制。传统管理会计的分配机制是以费用为驱动对象,着眼点放在规范工时与产量等对标准成本形成过程中确认、计量与报告效度和信度有影响的因素,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结合分配机制的特征,演进路径是以“标准工时或产量驱动——作业驱动——时间驱动——资源消耗驱动”等为主线,不断扩展管理会计分配的边界。比如,通过以“作业”为基准,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则下,形成了“作业成本/管理”分配方法;以“时间”为基准,形成了时间驱动的成本分配方法;以“资源集聚”为基准,形成了“资源消耗成本管理”;等等。此外,将“环境成本”从环境保护视角加以驱动,可以形成“环境成本管理”;同样的,从物料与能源成本视角加以驱动,可以形成“物料流量成本管理”等新的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
从共同富裕视角加以驱动,微观主体的企业需要在强调效率的同时,以“人”为基准,以收入目标实现为原则,形成“共同富裕的成本管理”。比如,根据《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2021—2025年)》,2025年浙江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80%,20万元至6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45%。对此,可能会诱发企业在管理会计分配机制上采用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驱动方式。以浙江省为例,作为民营企业大省,一个家庭夫妻两人均在民营企业工作,月工资1.5万元左右才能达到省里规定的2025年共同富裕目标。对此,民营企业在共同富裕的要求下纷纷采用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管理会计驱动手段,即延长工人的上班时间,以实现月薪1.5万元左右的目标。笔者2022年7月走访了浙江湖州市和江苏常州市,对一些民营企业进行了调研,江浙地区民营企业员工的月工资平均在5 000元左右,效益好一点的公司为7 000~8 000元,部分员工也有1万元~1.5万元的月工资,而后者是通过延长生产时间获得的工资收入,企业一般没有周日一说,员工可以随时请假休息,休息期间没有工资。这种增加劳动强度的“共同富裕驱动”是一种粗放的、简单的管理会计驱动方式。从实现以人为本的共同富裕目标来讲,它不仅增强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而且对区域就业带来压力。管理会计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来实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目标,从而为二十大提出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分配制度的范本。
2.以高质量发展完善共同富裕下的管理会计分配机制。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高质量,必须提高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企业不能盲目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的管理会计分配方式,必须围绕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均衡积极探索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产品质优价廉且持续经营,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财富的创造。管理会计的分配机制必须注重对优质的民营企业加以倾斜,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意尊重市场规律、坚持精准支持,选择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重点支持。”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生产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前,要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将企业延长劳动时间这种低阶段的共同富裕驱动逐步向高质量的“嵌入数字技术的共同富裕驱动”转变。
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日益丰厚且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当前,扶持和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手段。管理会计分配机制要主动强化“专精特新”的引领方向,通过产业区域的成本管理优化收入结构,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区域企业的发展。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要纠正传统学术研究中采用的锦标赛理论,以及单纯以社会公平理论为导向的共同富裕分配内涵与外延,要使企业绩效管理戰略的制定能够与宏观分配政策,以及社会福利与慈善等第三次分配方式相结合。换言之,目前影响广泛的锦标赛理论侧重引导企业激励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忽视了普通员工,甚至将普通员工视为实现财富的阻碍因素,随意裁员与辞退员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总之,以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管理会计分配机制效率、稳定员工收入预期、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管理会计与共同富裕下的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制度优化,使中观分配层面的产业结构优化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有助于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有序实现。
1.中观层面共同富裕下产业链管理会计的分配机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产业链有足够韧性,能够顺利运转。对此,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的任务,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一方面,在国内循环方面着重扩大内需,优化供给,打通堵点;另一方面,在国际循环方面着重提升结构,完善制度,深化合作等。共同富裕驱动下的管理会计创新,就是要通过中观层面分配制度的有效安排,使产业链链条高效转动起来,促进不同部门、不同产品的链条相互衔接,上下游相互协作,以确保产业链上下游的劳动者有收入,且不断得到增长。共同富裕驱动下的管理会计创新,需要主动实施宏观转向,关注产业或集群区域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目前,中观的产业分配机制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成本管理经验,并形成了若干核心概念:一是就业成本,即由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失业成本;二是闲置成本,即产业转移实施“腾笼换鸟”带来的成本,或者说“笼”腾出而“鸟”无及时引进;三是协同成本,即新旧产业之间不协调带来的成本,无法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产业群共生效应;四是迁移成本,即原有企业的搬迁等需要的成本,实质上是地方政府财政支付中的产业“腾挪”价格。此外,管理会计借助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关注“碳达峰”与“碳中和”等生态环境保护需求而产生的成本。以汽车生产的配套企业来说,未来几年,汽车主机厂将发布自身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路线图,势必将碳成本的压力转嫁给供应商。零部件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布局“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规划,积极提升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抵御政策风险。亦即,管理会计要结合“双碳”目标规划未来收入实现的共同富裕路线,以保证中观分配效率与微观分配效益的协同推进。
2.共同富裕下的数字化产业及其管理会计分配机制。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深度融入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创新经济和非均衡区域经济的历史发展框架,呈现出新的特征、趋势乃至格局。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要借助分配机制优化,引导企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型,从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向技术和产出效率转型。对此,一方面需要将数字技术嵌入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提高组织间交流与沟通能力,优化组织流程;另一方面要整合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功能,在管理会计分配工具中融入数字化技术,强化产业生态平台建设,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价值协同。嵌入数字技术的管理会计分配工具,借助于“算法推荐”“数字映射”等提高了产业分配层面的效率与效益,使这些数字技术能够在管理会计分配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管理会计创新和知识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强化中观层面的管理会计分配机制,借助产业数字化或数字产业化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区域企业产品数字化转型的效率与效益,进而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新时代下的数字技术手段不仅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高覆盖性,而且是提升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分配机制要通过工具方法的数字技术嫁接,配合产业特点,尤其是小企业集群区域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快速提升生产效率。随着“制度型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与国际协同推进的“双循环”为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提供了强劲支撑,为管理会计收益实现创造了机遇与条件。同时,管理会计分配机制要引导产业组织加快结构转型步伐,主动融入国际化整体的高端价值链体系之中,并确保我国产业链的安全和供应链的完整等。此外,中观分配的公平是建立在产业链效率基础上的公平。亦即,在提高产业集群区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有效发挥再分配中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机制。企业组织中的高管团队是中产阶段的主力军,各级政府要结合二十大精神优化税制结构和税收调节机制。比如,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等。
(三)管理会计与共同富裕下的慈善事业发展
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宏观分配机制,重点在于规范社会帮扶等的制度边界。慈善等宏观层面的分配机制运行,既要防止落入“福利主义”陷阱,又要兼顾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推进过程中的协调平衡,引导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1.以慈善为主体的管理会计分配机制创新。慈善、捐赠等分配方式作为社会财富形成和转移的基础手段,起着促进公平的积极效果。要鼓励先富群体发扬“扶危济困、尚德从善”的传统美德,引导并帮助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从第三次分配体系的结构性动因考察,以慈善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比前两次分配规模小,但慈善、捐赠等能够引导社会形成健康的财富观,培养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增强国民帮扶济困的自觉行为。以慈善为主体的管理会计宏观分配机制是贯彻公平原则,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顺应“双循环”的新发展阶段,需要加强慈善社会力量的培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更有效的协调联动格局。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宏观分配机制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慈善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展现企业慈善行为的良好形象,增进慈善带给企业的社会美誉度。此外,要积极引导企业理解和认识共同富裕下的社会福利与慈善等现实问题,防止理解偏差;要尊重慈善的自愿性,引导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客观地讲,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为主的赚钱机制,二次分配是效率与效益平衡原则的体现,第三次分配则是公平为基础的慈善与捐赠等活动,它来自社会的引导与民众的自愿。共同富裕驱动下的管理会计创新,强调将过去政府行政化和舆论引导下的慈善、捐赠等三次分配转化为遵循市场规则的“三次分配”,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民营资本正确理解第三次分配及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财务关系。同时,管理会计要加强对阶层固化的微观基础问题研究,从效率与公平视角寻求管理会计分配方式的平衡与有序。一般认为,阶层固化是那些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在不同阶层的地位趋于稳定,阶层间垂直流动性减弱,底层群体向上努力的机会被堵塞。阶层固化导致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从管理会计分配机制思考,防止阶层固化的对策如下:一是要优化管理控制系统功能,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技能,在教育公平、身体素质、成长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基础性投入,减少收入差距的产生。二是丰富和完善信息支持系统功能,使更多的资源、社会关系和人脉互相交流与沟通,使每个人都拥有赚钱和发展的机会。
2.规范共同富裕驱动下的管理会计慈善分配机制。以共同富裕为驱动力的慈善等管理会计宏观分配机制,着眼的是增进社会公平的第三次分配制度。贯彻落实慈善、捐赠等制度体系,需要完善慈善捐赠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简化公益事业等的审批流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办公益事业。针对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对捐赠等慈善行为缺乏系统规范,且某些工具存在明显滞后等现状,管理会计需要加快共同富裕驱动下的相关制度建设。当前,尤其应对慈善捐赠等管理会计制度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引,开发并推出相关的管理会计应用工具或方法示范。传统的以困难家庭或个体对象为主的基础性慈善,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力量进一步加以巩固;同时,针对产业中观层面的慈善等管理会计分配行为,目前主要是受疫情等影响的中小企业,重点是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的经营困难状况,可以考虑建立相互帮扶的民间慈善责任会计引导基金。资金来源的具体思路:一是构建双向机制,即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积极从事慈善活动等的捐款中提取一部分投入基金;二是从国家减税降费的资金中拨付一部分,作为启动基金;三是从社会上募集一部分资金,用于基金的增量补充。此外,鼓励社会人士尤其是成功人士对组织或机构进行慈善捐赠等行为活动的同时,必须正确加以引导。目前,捐赠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等尚不健全,捐赠方向存在随大流的倾向,进入高校等组织或机构的比较多,管理会计的宏观分配要从共同富裕的目标上加以合理的引导,并且,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约束或监管的力度,提高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效果。
3.捐赠等慈善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选择。为了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共同富裕驱动下的管理会计宏观层面分配需要加快制度建设。对此,掌握并了解捐赠等社会活动的现状,进而为第三次分配提供有用的样本或可以借鉴的制度规范蓝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此结合近年来高校吸纳慈善捐款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提出建议。从大学捐款的情况来看,当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悖于共同富裕的现象。
(1)将捐款活动变相为一种“资本市场套利”手段。由于捐款形式缺乏应有的规范,一些大学在校庆等时点上往往对外宣称获得了建校以来最大金额的单项捐款,比如3个亿、4个亿等,而实际到账资金很少。亦即,一些捐款者采用分10年、20年等逐期捐赠的方式,且捐赠标的或对象还不是货币资金,比如采取割让股权(股票)的捐赠方式。股权捐赠作为近10年来形成的一种新方式,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实务操作,存在很大的制度剩余空间。在2009年10月20日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中,虽然对股权捐赠做过一些规定,但相比实务需求仍显不足。针对制度不足带来的“溢价”,捐款者为规避风险,股权捐赠过程往往采取匿名方式。然而,作为上市公司,受证监会与交易所对股权变动的制度约束,必然会发布减持或转让公告。比如,宣布上市公司股票持有人与某大学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并实施股票捐赠等,这类捐款行为可能会滋生资本市场的“套利”风险。假若相关投资机构(主观与非主观)通过事先掌握该信息的便利,在股票市场上进行做空或做多交易,当企业一旦公告向某大学捐款事项时,便可借助事前的做空(做多)机制快速买卖股票,获得比捐赠(股权减少)更多的溢价收入(即可能远远大于捐赠的这点股票价值)。
(2)捐款变相成为企业一种“投资行为”。利用捐款在大学的建设用地上盖科研大楼,校企共用(如私下合同规定企业具体的使用权限等),即将这项“捐款”视为企业投资建在高校的“研究机构”。对企业而言,土地是免费的,尽管最终产权归属大学,但至少可以共用若干年。好处是:一方面,可以有现成的博士、硕士学生为企业研发打工;另一方面,可以享受各种优惠条件,比如融资、税收减免等。同时,还可以利用高校的品牌开展各种“名目”的校企联合,共同申报并获得国家资助(科技项目的国家资助金额,可能远高于企业分期向大学捐款的金额),或者采取其他的财务处理,将获得的科研经费打回到企业,企业再作为捐款进入校企联合的研究机构等。
(3)捐款变相成为一种“相互博弈的游戏”。大学校庆捐款,开始出现学术界争议已久的保本留利等的捐款方式,且缺乏明确的制度约束,捐款双方权利义务不明,学校相关管理主体及资金应用不规范,且可能衍生出许多变相的“交易行为”。比如,某大学校庆,由下属两个学院募集到一笔捐款,企业家投入100万元用于支持某一学院院史馆、学术名家雕像等场馆场地建设,以及今后的維护工作,另外以1 100万元作为留本的基金,即利用其收益支持该大学这两个学院设立“XX奖教金、助学金”“XX成果奖”等使用。事实上,该捐款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能否确保这1 100万元获得的收益用于奖学金,以及有多少收益为底线(资金量)作保证等均难以取得公开的信息支持。
针对上述大学捐赠存在的问题,应当结合“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强化管理会计的宏观分配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主要建议如下。
(1)防止捐款行为引发大学信誉的“慈善绑架”风险。高校的捐款行为既要坚持自愿和量入为出,也要加以引导。一方面,要防止捐款人或组织机构与大学相关人员开展内幕交易,进行所谓的“协作”,“挖掘”相关制度的剩余空间,并共享各自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引导捐款者对捐款量力而为,尤其是其中的分期捐款方式。要避免出现诸如70岁、80岁,甚至90多岁老人靠捡拾垃圾资助大学中的贫困生等现象的过度宣传。中华美德是值得弘扬的,但不能让老人无法走下这种“光环”,进而违背共同富裕的人民至上原则。
(2)加强大学接受捐款的管理会计制度规范。近年来,大学的捐款行为开始带有明显的经济动机。企业希望大学为捐款者带来美誉度或回报,同时,零散捐赠行为难以确保持续、有效地提高捐款者的公益形象。因此,新的捐赠方式大量出现,主要包括留本付息、留本冠名等。当前,大学的相关财务制度相对滞后,存在一些不足,各捐款者(组织或个人)与个别大学管理者想尽办法共同推高捐款金额(没有几个亿似乎已经不算捐款了)。对此,必须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出发,加快大学接受捐款的管理会计分配制度建设。首先,要制定相关的会计核算制度。对捐款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从科目到报表形式进行适合大学特色的制度建设,即各大学要有一套符合会计准则或国家财经政策规范的会计操作体系。对于以非货币方式,如股票等进行捐款的,需要明确股票计价采取哪一时点的股价基准,股票套现时发生的折价或溢价如何计量,一旦发生捐款公告金额与实际获得的资金之间的不一致(差额)是否需要由捐款者补足或者另外发布修正公告?其次,加强捐款的会计政策引导。对于为大学排名或其他不符合精简、节约等需求的捐款行为,明确不支持或不倡导。最后,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捐款者或社会报告每笔捐款(无论多少)的使用情况。
(3)对大学捐款的行为过程进行全方位审计。首先,貫彻事前与事中、事后结合的审计原则。大学要对接受捐款的经济行为进行事前公告,以方便校友进行捐款或者选择捐款的方式。其次,要对审计的层级及具体内容进行规范。比如,对于不同的形式捐款,要有不同的使用规范与过程监管流程,要对捐款产生的效益或效果进行审计检查。最后,必须对各种创新的捐款方式进行定期的审计评估,对可能无法为继的捐款行为要向社会说明理由,并及时组织公示。
(4)增强捐款接受单位或组织的财经纪律检查,扩大纪检机关的参与力度。根据目前一些高校的内部规定,“哪个学院或组织获得的募集捐款就归其自身使用”,尽管这一规定调动了学校下属单位争取捐款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出现资金体外循环、捐款意愿履行不到位等无人问津的现象。同时,要明确大学的相关组织不得诱导捐款者(个人或组织)以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捐款,捐款过程中双方所有的显性或隐性契约必须报请上级部门批准,纪委要全程参与。此外,对于捐款者(个人或组织)的捐款资金来源,以及个人声誉或公司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社会责任履行的合法、合规性等进行调查,以避免大学不必要的信誉损失,或者减少各种潜在的风险。总之,加强大学捐款等的制度规范建设,既要立法机构的努力,更要高校自身的组织约束。
四、结语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奋斗的经济目标。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通过对效率和公平原则的博弈与均衡,围绕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嵌入管理会计的分配机制之中,推动宏观分配、中观分配与微观分配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奋斗是“共享”与“共富”的基础,不同地区、产业集群区域的不同企业在财富创造上存在差异,不同人群富裕的程度自然会有高有低,且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共同富裕驱动的对象是“人”,即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基于共同富裕的管理会计的分配机制,既是一种物质财富的共同与富有,也是精神生活的体验与满足。
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是价值理性与制度理性相结合的产物,它反过来促进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同时,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下的管理会计创新,需要在效率与公平原则的配合下,将微观的价值管理向宏观的美好生活需求目标进行传导,真正实现微观分配—中观分配—宏观分配的内在协调,使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实现客观统一。在收入分配合理与公平方面,对于广大基层员工而言,初次分配是基础,后两次分配是辅助。嵌入共同富裕的管理会计,需要体现效率与公平的自然属性,比如,借助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细化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结构,优化管理会计发展战略的未来走向。当前,以共同富裕驱动的第三次分配,需要管理会计分配机制加以约束与规范,以确保分配调节机制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毛振华.要重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预期弱化问题[C].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季度论坛,2022.
[3] 冯巧根.新时代的管理会计工具创新[J].财会通讯,2022,17(9):3-11.
[4] 李建伟.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N].光明日报(理论版),2022-10-27(12).
[5] 洪银兴.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J].管理世界,2022(4):1-15.
[6] 覃成林,杨霞.先富地区带动了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吗: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7(10):44-61.
[7] 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J].政治学研究,2021(3):13-25.
[8] 刘志彪.全国统一大市场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N].光明日报(理论版),2022-04-19(12).
[9] 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21,56(11):4-13.
[10] 张素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4):5-13.
[11] 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时代之问:出卷·答卷·阅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
[12] 洪银兴.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N].光明日报(理论版),2021-04-14(12).
[13] 张文魁.数字经济的内生特性与产业组织[J].管理世界,2022(7):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