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地政府资源收益优化配置

2022-12-21 10:32:40张文龙段超颖
会计之友 2022年23期

张文龙 段超颖

【摘 要】 资源价格的波动给资源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财政规则是约束政府“花钱的手”、熨平实体经济波动、促进资源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文章基于IMF发布的财政规则设计模型——“何以注解”,以A省为例分析开采地政府资源收益配置优化问题,根据永续收入假说为A省设计财政规则可显著改善债务状况、稳定财富与维持收支平衡。其中最优财政规则为保持公共财政结余占非资源GDP的比率恒定,可通过过渡期扩大投资与长期增加储蓄,达到锚定状态;对暂时资源价格冲击无需改动财政规则;对永久资源价格冲击可以通过调整支出水平与计提缓冲流动性资产来应对。研究成果可为资源地构建资源收益的跨期预算平衡机制与提升优质资本存量、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政规则; 资源收益配置; 财政可持续; 资源价格波动; 资源型地区

【中图分类号】 F8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23-0131-10

一、引言

资源收益是资源地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资源财富对资源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通过资源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非税收入以及中央转移支付等方式获得巨额资源收益,如何配置资源收益以推动资源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问题。由于资源税等资源收益与资源价格紧密相关,资源价格波动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容忽视,加之地方政府往往存在顺周期的财政行为,进一步放大了实体经济的波动[ 1 ]。良好的财政规则可以强制约束地方政府“花钱的手”,迫使政府考虑代际平衡、资本转化、熨平经济波动,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资源地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资源收益配置的优化对资源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财政规则是通过对财政预算指标设定数量限制来约束政府支出的,通常具有简单、灵活与可执行性的特点,需要制度体系、决策者共识来保障实现[ 2 ]。财政规则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间流行,包括预算平衡规则、债务规则、支出规则与收入规则。预算平衡规则从总量或结构上限制财政结余,在西方国家最为流行[ 3 ],其核心在于维持政府收支基本平衡,在应对经济周期波动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灵活性,在全球范围内的政府使用率近50%。债务规则对公共债务发行规模设定限额或数量目标,可有效抑制债务无序扩张,但短期难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标[ 4 ]。黄金法则限定债务融资只能用于资本性投资,极大地化解了债务风险。支出规则是对政府总支出或经常性支出设置限额,通常与债务规则或预算平衡规则结合使用,在政府逆周期扩大财政支出时,运用支出规则可限制政府“花钱的手”从而维护财政可持续性。收入规则通过设定最低税收征收额或最高收入额来避免征税力度过弱或过强,相对而言该规则在各国政府中使用频率较低[ 5 ]。债务规则与收入规则更关注结果性的财政指标,易使财政制度僵化,而预算平衡规则综合维持财政盈余或赤字的基本稳定,在应对不可控的经济冲击方面收效良好,兼具熨平经济波动与管控赤字水平的双重作用,在资源收益配置中引入预算平衡规则已较为广泛。

对优化资源收益配置的财政规则设计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传统资源收益配置规则由永续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为指导,认为任何暂时性的收入应该被储蓄而仅消费永续收入的利息[ 6 ],即流入的资源收益应储蓄到主权财富基金中,以该基金的利息支持政府支出,从而永久维持消费增量,即使资源收益耗尽,消费增量仍可维系[ 7 ]。然而,永续收入假说(PIH)将消费代际均等化不利于当代人总体效用的提升,相对贫穷的当代人理应消费较多部分以弥补当代物资的匮乏[ 8 ]。资本富集的高收入地区适合前期收紧消费以追求长期财富代际均衡,而对资本稀缺的低收入地区而言,其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且有“趋同”增长效应,前期投资不可或缺。由此,修正的永续收入假说(Modified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MPIH)允许在前期扩大费用支出(包括消费和公共投资)以满足低收入地区的现时需求,但后期费用需要相应减少,以满足永续收入假设计算的矿产资源收益配置总体均衡。此外,存在一种更为保守的资源配置策略——一鸟在手策略(Bird in Hand,BIH),所有资源收益应被储蓄并转化为金融资产以获得利息收益,政府只能消费累计的利息收入。一鸟在手策略更适用于资源收益不确定性较大、借款能力受限、需要严格限制支出规模的情景。总体来看,许多国家已尝试将永续收入假说引入资源收益的长期配置中,且收效显著[ 9 ]。此外,Luca等[ 10 ]构建的FARI模型考虑了采矿周期从开采项目层面预测资源地政府在中长期获得的资源收益,为资源收益配置提供了前提。此后,利用FARI获得的资源收益数据,IMF针对资源富集国家发布了财政规则设计模型,该模型按照永续收入假说设计了长期资源收益的财政可持续配置方式,并考虑了中短期投资路径,为资源收益的财政配置提供了政策思路与指导方案[ 11 ]。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地方层面考虑如何因地制宜制定财政规则[ 12 ],将财政规则引入资源地政府资源收益配置问题是该领域的重要创新。相比国家层面,地方政府的资源收益配置主要在财源问题、配置能力问题、吸收问题方面存在差异。首先,由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与收益权之间存在错配,资源收益往往需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分享。学者们梳理了中国矿产资源税费的分享现状及从价征收改革趋势,指出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资源税费分享开始向地方倾斜,2011年《资源税暫行条例》修订后,资源税费从价改革逐渐推进。其次,资源开采地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其可选择的政策工具更少,矿产资源收益为资源开采地政府带来了预算编制困难、短期和中期“繁荣—萧条”循环、费用过度和投资无效率、资源耗竭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问题四方面的挑战[ 4 ]。最后,资源型地区往往在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方面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地区存在缺口,投资吸收能力有待提升,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能力来提升地方吸收能力[ 13 ]。

国际上从国家层面利用财政规则来规划政府资源收益配置相关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并且已应用到部分国家。然而,少有学者从地方层面研究资源收益配置的财政规则设计问题,对资源地政府通过资源收益管理来应对资源价格冲击方面的研究则更加罕见。而国内学者对资源收益的相关研究局限于资源收益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问题与税收制度分析方面[ 14-18 ],缺少对资源收益配置方面的研究,尚未将财政规则引入资源收益的配置问题中。另外,国内学者对财政规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较为稀缺,主要从财政规则的制度演变与政策成效方面进行研究[ 19-22 ],对财政规则的设计领域探索较少,也未将资源收益配置规则与资源收益配置结合起来。近年来,最优资源收益配置规则的选择与设计问题已成为各个地区需要突破的难点。根据资源富集型地方的财政与资源特征制定资源收益配置方案,能够抵御短期资源价格波动带来的财政风险,明晰长期资源地资源收益配置的路径,为资源富集地政府制定资源收益优化配置的特色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鉴于此,本文基于IMF发布的资源收益配置规则设计模型,修改并运用到资源地政府资源收益配置问题中,动态模拟出不同规则下资源地政府资源收益配置成效与财政水平,由此确定最优资源收益配置规则。在最优资源收益配置规则下进行资源价格波动的压力测试,验证该规则的长期可行性,试图为资源地政府实现财政跨期预算平衡与资源地可持续提供决策依据。

二、资源收益配置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本模型在地方可持续框架下,考虑资源收益与政府一般财政收入,对资源地政府资源收益配置进行长期规划。

总财政结余OBt(Overall Balance)由以下部分构成:

其中NRTt表示一般预算收入,Et表示一般预算支出,RTt表示资源收入,At-1表示金融资产存量,Dt-1表示债务存量,iat和ibt分别表示资产回报利率和债务应计利率。RTt是由FARI模型通过考虑资源开采周期来估算的[ 18 ]。

总财政结余由净金融资产的变动来表示:

非资源财政结余(Non-resource Primary Balance)的计算公式为:

NRPBt=NRTt-Et (3)

长期地方可持续框架表明资源富集型地区的总财政结余应处于盈余状态,财政盈余有助于资源地财富积累与长期经济发展,允许非资源财政结余处于赤字状态,而实际中也往往如此。净金融资产由以下公式表示:

一般认为政府的代际财政预算约束为政府债务发行规模,等于一般财政结余的净现值。若资源地政府的净债务能由非资源财政结余与资源收益的净现值弥补,即视作处于地方可持续状态。假定所有资产的贴现率都是i,上述思想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地下资源财富(Vt)由政府资源收益的净现值来表示,而净财富(Wt-1)由净金融资产与地下资源财富共同组成:

由式(6)与式(7)可以得出,净财富的增量可由非资源财政结余、净金融财富与地下资源财富表示:

永续收入假说(PIH)假定总财富恒定不变,仅允许消费资产利得,总财富可长期保持恒定不变,即?驻Wt=0。同时选取NRPBt作为锚定参考指标,能够敏感地反映当地财政头寸,有助于判断政府运作对当地需求的影响,将财政政策从资源收益的波动中区分开,相对而言,总体结余难以捕捉积极的财政扩张。由此得到:

百分比、人均真实年金、真实年金形式,为了在长期保持净财富的恒定需要对以上讨论做出相应的数学变换,相对的财富真实利率也会变化:

其中,r为政府资产的投资回报率,g为假定的NRPBt增长率。

以NRPBt占非资源GDP(Yt)的百分比表示形式为例说明。假定非资源GDP可以由Yt=(1+?酌t)Yt-1表示,其中名义GDP的增长可以由基准增长率?酌baset 与潜在经济增长率?酌premiumt   之和表示:

将式(8)所有的变量除以非资源GDP标准化,得到:

在式(10)中,g为非资源GDP的增长率,可以分解为通货膨胀率?仔与真实经济增长率?酌,此时真实财富利率表示为:

在式(11)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要求nrpbt保持恒定,根据年金支付方式计算,求得其贴现因子的递推公式为:

再将前一期的净财富除以贴现因子得到每一期恒定nrpbt,为了保持非资源财政结余占非资源GDP百分比恒定不变,NRPBt的计算需要乘非资源GDP的增长率:

此外NRPBt的锚定形式为人均真实年金时,g由通货膨胀率?仔与人口增长率a之和表示;NRPBt表示形式为真实年金时,g由通货膨胀率?仔表示。

而财政可持续框架(FSF)认为前期允许投资总额适当偏离锚定水平,可投资到资本溢价较高领域,提升总财富,促进长期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过渡期允许支出适当偏离锚定水平,消耗部分盈余,提升财政支出,同時应最大程度地匹配地方的吸收能力,否则资金会流向过剩行业,挤出新兴优势产业。长期需要关注医疗、教育行业等基础设施与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力求提升资源地资本充裕度,借助投资乘数效应促进私人资本投资焕发活力,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非资源GDP的潜在增长率rpremiumt   。假定过渡期在F年结束,净财富将保持恒定稳态,过渡期后再锚定的参考指标为: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作为资源富集型地区,A省资源收益颇丰且处于产业转型攻坚期,但A省政府的“顺周期”财政支出行为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资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使经济更加脆弱,给地方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利用资源收益配置规则规划资源收益配置对提升A省综合竞争力,助力新兴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对地方财政支出发挥示范作用和资源地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A省是中国传统的产煤大省,2021年煤炭行业总产值占GDP的15%,煤炭产量占中国煤炭总产量的29%。煤炭行业是A省的主要支柱产业,2019年资源税收入占A省一般预算收入近60%。其次,A省目前处于关键转型攻坚期,A省政府开始尝试能源供给革命、引退过剩产能、培育新兴优势技术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收效逐渐显现。2021年前三季度,随着原煤需求旺盛,价格稳步上涨,煤炭工业增长11.3%,非煤工业增长17.3%。非煤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长31.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4.1%。最后,资源收益很大程度上受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然而A省存在顺周期支出行为,例如2017年煤炭价格上涨40%,而2018年A省政府一般预算支出随之增加10%。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6—2020年A省煤炭开采业历史数据为研究样本。模型设定过渡期为2020—2025年,2020—2030年为中期预测期,2026—2051年为长期锚定期。在IMF发布的资源收益配置规则设计模型的宏观经济输入模块中,A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A省人口总额、CPI指数等数据来源于中经统计数据库;一般性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与中央转移支付)、一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债务付息、A省资源GDP数据来源于A省统计年鉴;A省政府财政存款与A省政府债务余额(政府一般性债券与专项债券余额)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资源收益模块依靠FARI模型预测,其所需煤炭产出、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成本、相关税收数据来自A省统计年鉴;其余模块数据根据实际状况假定。

四、资源收益配置模拟分析

(一)估计资源财富

IMF发布的FARI模型能够从项目级别自下而上地预测政府从资源收益中获得的财政资源收益[ 7 ]。按照地方与中央财政资源收益分享比例计算得到A省地方政府的资源收益,模型通过加总资源开采项目未来现金流净现值来估算资源财富。图1(a)显示A省地方政府的煤炭财政收入总体较为平缓,长期在1 000亿元~1 500亿元之间浮动变化;地下煤炭资源逐渐开采,转化为A省地方政府的资源收益,资源收益经历了逐渐繁荣与最终耗竭。图1(b)中资源收益占非资源GDP的百分比与地下未开采的资源占比逐渐降低,资源收益下降是由于中长期非资源GDP逐渐上涨引起的。

(二)资源收益配置规则的选择

长期财政锚定是资源收益配置规则设计中指导关键财政指标路径的重要基准工具。根据永续收入假说(PIH),以净财富(金融资产、地下资源、政府债务)为基础来规划长期一般预算支出与储蓄,根据式(15)计算不同锚定形式下(非资源GDP百分比、真实年金、人均真实年金及保守策略)的NRPB锚定数值,并动态模拟A省各财政指标状态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探索何种锚定方式的资源收益配置规则能够使地方政府财务状况与经济表现最良好。

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第一列描述财政结余状况,第二列描述政府财富及债务状况,第三列描述资源及非资源经济表现,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相对于基准状态的财富状况持续恶化,资源收益配置规则实施后总净财富四种锚定状态下都在长期内表现稳定,其中锚定非资源GDP固定比率的总净财富表现最好。此情景设定真实折现率由式(13)所示,在四种财政策略中是最小的,最重视未来的福利水平,政府实施代际均衡支出政策,储蓄财富,平滑长期支出。由此锚定非资源GDP固定比率的总净财富与总净金融财富长期表现最优。

第二,资源收益配置规则显著改善A省政府的负债水平。基准预测中A省地方政府的债务将在2030年后快速飞涨,极大程度上伤害了财政可持续性,增加了政府信用风险溢出,加重了政府举债成本。四种资源收益配置规则都使A省债务水平长期恒定在较低水平,控制了公共债务。公共债务中包括政府承担的其他债务与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公共部门支出,略高于地方政府债务。

第三,施加资源收益配置规则能够有效限制政府“花钱的手”,避免财政资源浪费。基准假设中财政支出长期处于高位,施加资源收益配置规则后支出较为平稳,其中锚定非资源GDP固定比率的支出最少。一般支出将在2021—2030年逐渐缩减到平稳,其中锚定为非资源GDP固定比率的一般性支出在长期内维持较低水平。

第四,锚定非资源GDP固定比率的结余状况表现最优。施加资源收益配置规则后,非资源财政结余长期维持在可接受范围,而考虑资源收益后,呈现盈余状态。考虑利息收支后,总结余基本维持预算平衡状态。长期看,相比锚定人均真实年金、真实年金,锚定NRPB恒定为非资源GDP固定比率的非资源财政结余更大。BIH策略前期仅消费金融资产的利息收益,前期高于锚定非资源GDP固定比率的结余,但长期看,由于前期的资本投资不足而使经济增长韧性不足。在财政空间的测算中,锚定NRPB为非资源GDP固定比率可最大程度节约财政空间使用;锚定真实年金、人均真实年金时,财政空间前期使用较为明显,而在一鸟在手策略下后期被迫大量占用财政空间。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财政结余及财政空间的使用上,还是债务及支出水平来看,A省地方政府锚定非资源财政结余为非资源GDP的固定比率明显优于或不低于其他锚定方式资源收益配置规则下的财政及经济表现,故为最优资源收益配置規则。

(三)最优资源收益配置状态的过渡路径

就A省而言,当前的投资提升调整对地方可持续发展具有政策指导意义。永续收入假说(PIH)的资源收益配置规则更适合高资本存量的发达地区,而A省作为经济亟待发展的资源大省,其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及医疗、教育发展空间较大,故基础投资不容忽视。因此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资源收益中投资与储蓄如何配置及时间如何安排,投资应流向何处,应该维持在永续收入假说的锚定状态还是过渡后再锚定的状态。

1.本文动态模拟出2021—2025年过渡期内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每年增加2%的财政状况及经济水平,探索消费及投资的动态配置路径,分析A省向锚定状态过渡的财政策略并给出政策建议。模型基于锚定非资源GDP固定百分比的资源收益配置规则,研究如何向其过渡,还考虑了投资对经济的乘数效应,即不同项目投向具有不同的投资效率,投向某部门会产生纵向或横向的溢出效应。模拟结果如图3所示。

第一,2025年后绝大部分资源收益应被储蓄,2021—2025年的资源收益允许被消费或投资。过渡期后调整速度不宜过快,立刻缩减财政支出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痛苦,包括经济与社会、就业问题。

第二,经过过渡期扩大支出后,长期仍能够保持预算结余与总财富平衡状态,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的地方可持续目标。财政结余在过渡期内暂时下降后稳定,是由于一般支出由金融财富支持,随后地下资源财富可弥补净金融财富。

2.为了比较永续收入假说的锚定状态与投资过渡期后锚定状态的不同及不同投资效率的影响,模拟出立即锚定及过渡期后锚定情景下财政状况与经济指标,结果如图4所示。

第一,过渡期后锚定情景下的财政结余在长期明显优于立即锚定的情景。非资源财政结余、财政结余、总结余表现一致,相较于立即锚定的水平,在过渡期投资的财政策略下基本实现财政平衡(总结余在2031年小幅下降是由于模型设定自该年开始对资源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行贴现)。此外,考虑乘数效应的情景可节约财政空间使用,且长期优于立即锚定的情景,说明需要利用过渡期后投资的溢出效应来提振A省经济發展。政府应投向效率更高的项目或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例如医疗、教育、人力资本提升行业,营造更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总的来看,政策制定者可能更倾向选择锚定过渡期后的财富状态。一方面,如果财政空间在初始时较宽松,可将财富稳定在初始水平以为未来保留财富价值;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会提升非资源GDP的增长。

第二,过渡期后锚定情景的总财富略低于立即锚定水平,原因在于过渡期增加一般预算支出,政府债务略高于立即锚定水平,但在2043年后逐渐趋同。由于考虑了乘数效应,过渡后锚定的一般性支出水平在长期内小于立即锚定,若支出活动有效率就可以节约开支。由于过渡期一般支出的提高会耗损掉部分政府的金融财富,过渡期后锚定情景的财富水平小于立即锚定的总净财富水平。过渡期后锚定的债务水平略大于立即锚定的债务水平,但长期债务水平会下降到与立即锚定相近的水平,低于30%的负债率,处在财政可持续区间内。

综上所述,财政结余、非资源GDP、地方政府债务与一般性支出水平等方面,过渡期后锚定的表现均优于立即锚定的状态。有效投资会对其他部门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可节约支出,提升财政结余,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资源收益配置最优规则下的压力测试

资源价格的频繁波动给资源收益带来了巨大挑战,设立中期稳定基金可暂时弥补资源收益缺口,维护财政可持续性与资源地经济平稳运行,防止价格冲击给实体经济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基于此,模型设定资源暂时价格冲击与永久价格冲击分别检验计提的缓冲流动性资产是否充足及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模型设定暂时与永久价格冲击,并分析相应的资源收益变化。假定煤炭暂时价格冲击为初始1 000元每吨,在2024年短暂下降到900元每吨,次年恢复到1 100元每吨;煤炭永久价格负向冲击设定为2021年从1 000元每吨的价格下降到700元每吨,并在以后期间维持不变。在基准预测中,资源收益呈逐渐下降趋势是由于GDP增长引起的,资源收益的绝对值长期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暂时价格冲击会出现急剧下降后迅速反弹的现象,永久价格冲击会使资源收益持续下降。

资源价格下跌令资源收益出现缺口,假定资源收益缺口一方面可以由初始流动性资产弥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水平来缓解。假定模型中财政缺口首先由初始流动性资产弥补,剩余亏损由地方政府债务弥补。初始流动性金融资产由计提的中期稳定基金与政府存款共同组成,假定计提的中期稳定基金为资源基金资产的10%。支出调整措施有:(1)不做调整策略。保持锚定的一般预算支出水平,依靠流动性资产来弥补缺口,如果计提的中期稳定基金不足弥补亏损则需要政府债务融资弥补亏损。(2)完全调整策略。完全按资源收益亏损额度减少一般预算支出。(3)部分调整策略。可减少部分支出但幅度不能超过原支出水平的2%。基于此,模拟出面对暂时资源价格冲击的财政状况及经济变化,结果如图5所示。

暂时价格冲击造成的资源收益缺口可完全由流动性资产弥补,无需改动。流动性资产足以弥补价格冲击造成的净金融资产缺口。在2024年发生价格冲击时,支出不做调整会降低非资源财政结余,完全调整情景下的非资源结余相对较高,部分调整支出情景下的非资源财政结余介于两者之间,三者都会在次年恢复锚定状态。财政结余、总结余、净金融财富表现类似。几种支出调整策略下,长期平稳在40%负债率的水平,远低于60%的国际负债率警戒线,符合地方财政可持续目标。应对暂时资源价格冲击的最优策略是维持现有资源收益配置规则。地方经济足以吸收暂时冲击,维持锚定的资源收益配置规则既不会给经济带来巨大“阵痛”,维护资源收益配置规则的实施秩序。

资源价格可能由于资源更迭而发生永久性下跌,当前中期稳定基金是否足以应对长期大幅的资源价格下跌,财政策略是否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对此,模型进行永久性价格冲击模拟检验。假定煤炭价格从1 000元每吨下降到700元每吨并长期稳定于此,资源收益锐减导致收入缺口永久抬升。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

部分调整支出水平可缓解永久性冲击带来的政府债务压力,但财政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若支出不做调整仍维持原有锚定水平,流动性资产在2022年会完全耗尽,缓冲的流动性资产不够充裕,需要A省政府举债支撑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债务表现从2022年后差异逐渐显现,部分调整情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务负债率为50%,低于警戒负债率60%,不做支出调整情景下的政府债务会在2025年达到GDP的80%。债台高筑带来高昂利息费用,净金融财富赤字将持续恶化,难以维持财政可持续性。由于流动性缓冲资产已经耗竭,净债务等于地方政府债务剔除流动性资产,所以两者相差无几。此外,净金融财富的亏损额度逐渐加大后缓慢回升,部分调整情景下净金融财富表现介于不做调整情景与完全调整情景之间。

部分调整情景下的财政结余较不做调整情景更加充裕。不做调整支出情景下的非资源财政结余在长期几乎为零甚至略有亏损,仅依靠非资源收益难以支撑一般性支出水平。完全调整情景下的非资源财政结余最为充裕,而部分调整情景的财政结余介于两者之间。财政结余是在非资源财政结余基础上加资源收益来衡量的,不做调整情景下财政结余长期大于零,表示收支平衡且有盈余,总结余与上述变化一致。

部分支出调整财政策略可缓解政府债务压力且财政收支基本均衡,尽管完全缩减开支会减少政府借债,储存较多财政结余与金融财富,但随着资源价格波动而采取“顺周期”策略会给本就疲软的经济带来巨大“阵痛”,也不利于维护财政规则的权威性。然而资源地政府仍面临较大债务压力,可提升计提的缓冲流动性资产比率至20%并适当缩减开支(模拟结果略)。

相较于原本的支出,修订资源收益配置规则的净债务为GDP的58%,修订后的地方债务水平下降到GDP的52%,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结构性降低一般性支出并提升计提缓冲流动性资产的额度对A省地方政府来说是更为适当的财政策略选择。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A省2016—2020年财政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数据和FARI预测得到的A省长期资源收益运用到IMF財政事务部发布的资源收益配置规则模型中,动态模拟出2021—2050年间不同资源收益配置规则设计下A省财政收支、财政结余、政府债务及财富水平的路径,并通过设定资源价格冲击对资源收益配置规则进行压力测试,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永续收入资源收益配置规则可限制政府“花钱的手”、促进收支平衡、稳定财富与改善债务水平。锚定非资源财政结余占GDP比率恒定不变的财政结余及收支效率表现优于其他锚定方式。其次,A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资本积累不充裕,应在过渡期内扩大投资后再遵循锚定规则,其经济发展、财政结余等指标表现优于直接锚定的状况。最后,面对暂时性资源价格冲击,A省政府无需改变资源收益配置规则,计提的缓冲性流动资产足以应对价格突发下跌导致的收入缺口;而面对永久性价格冲击,可通过提升缓冲流动性资产的额度与合理缩减开支来保持收支平衡和政府财富稳定。

基于IMF资源收益配置规则模型设计的资源地最优资源收益配置规则及压力测试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由于资源财政税费制度与资源开发周期和资源价格具有动态相关关系,应综合估算资源收益,完善资源税费征收制度,以便将资源收益纳入资源地财政中期预算中统筹。(2)重点关注资源地政府投资效率提升,包括基础设施、医疗、教育与生态环境恢复领域的投资,同时有机地配合地方的吸收能力,最大化提升投资效率;长期牢固树立地方政府“收紧钱袋过日子”的意识,发挥跨年度预算均衡管理的优势。(3)资源地中期财政规划框架应涵盖常备缓冲核算标准与应急预算调整方案。树立资源价格常态化波动意识,遵循资源收益配置规则的中长期财政支出与储蓄安排;防范资源价格及产量变动发生的永久性冲击,树立能源更迭的风险意识,事前计提充足的缓冲流动性资产,事发时调整预算支出。

【参考文献】

[1] VAN DER PLOEG F,POELHEKKE S.Volatility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9,61(4):727-760.

[2] EYRAUD L,DEBRUN X,HODGE A,et al.Second-generation fiscal rules:balancing simplicity,flexibility,and enforceability[R].IMF Staff Discussion Notes,2018.

[3] 郝宇彪,郭梦洁.数值型财政规则:起源、演变与启示[J].经济学家,2021(4):13-21.

[4] MIHALYI D,FERNANDEZ L.How did fiscal rules hold up in the commodity price crash?[J].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Institute,2018.

[5] 祁毓,邢慧晶,杨春飞.财政规则能抑制公共债务膨胀吗: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4):35-46.

[6] FRIEDMAN M.Th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M]//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20-37.

[7] VAN DER PLOEG F,VENABLES A J.Harnessing windfall revenues:optimal policies for resource-rich developing economies[J].The Economic Journal,2011,121(551):1-30.

[8] COLLIER P,VAN DER  PLOEG R,SPENCE M,et al.Managing resource revenue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J].IMF Staff Papers,2010,57(1):84-118.

[9] DAVIS G A,TILTON J E.The resource curse[C]//Natural resources forum.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ing,Ltd.,2005,29(3):233-242.

[10] LUCA M O,PUYO D M.Fiscal analysis of resource industries:(FARI Methodology)[M].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6.

[11] BASDEVANT O,HOOLEY J,IMAMOGLU E.How to design a fiscal strategy in a resource-rich country[J].IMF How to Notes,2021,2021(001).

[12] LLEDO V D,DUDINE P,EYRAUD L,et al.How to select fiscal rules;a primer[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8.

[13] 杨怀佳,张波.开放条件下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2019(10):103-112.

[14] 周波,于金多.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突出问题及改革路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4):39-46.

[15] 时颖.中国油气资源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思考:以资源地利益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J].学术论坛,2016,39(12):81-85.

[16] 景普秋.资源收益分配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矿产开发为例[J].经济学动态,2015(1):66-75.

[17] 施文泼,邢丽.资源税费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思路与建议[J].财政经济评论,2015(2):51-65.

[18] 施文泼.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辨析[J].中国财政, 2011(16):41-42.

[19] 贾俊雪,郭庆旺.财政规则、经济增长与政府债务规模[J].世界经济,2011,34(1):73-92.

[20] 吴进进,梁雨晴.财政规则与财政可持续性: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地方财政研究,2021(5):22-30.

[21] 张佐敏.财政规则与政策效果:基于DSGE分析[J]. 经济研究,2013,48(1):41-53.

[22] 张佐敏.中国存在财政规则吗?[J].管理世界, 2014(5):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