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孙 健,段思宇,何 沛,王玉华,杨惠芳
(1.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银川 750004;2.宁夏环境因素与慢性病控制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04)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而引起的多种生化指标紊乱的一种代谢疾病,高血糖是该病的主要表现特征,是当前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疾病[1]。世界糖尿病联合会(IDF)2021年11月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20~79岁)约有5.37亿,而我国糖尿病人群高达1.41亿,且呈现出“男高女低”、“老高少低”的趋势[2]。目前影响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免疫系统造成的的缺陷、生活行为方式和体力活动不足和遗传因素等。睡眠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理行为,对糖尿病的发生存在着潜在关联[3-4]。这说明,睡眠也可能是影响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长期的睡眠问题可能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进而影响对血糖控制[5-6]。相反,以往研究[7]表明,糖尿病同时也可能影响和加重患者的睡眠问题,两者互为因果。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居民睡眠状况对糖尿病患病情况的影响,且糖尿病患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体探讨的糖尿病对睡眠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既往研究多关注夜间睡眠时长对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15)的基础上,分析中老年男性居民不同糖尿病状况下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糖尿病状况下对午睡的影响。以期为我国中老年男性中糖尿病与午间睡眠关系提供科学的流行病学证据。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共收集来自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8]。以2015年个人调查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合并问卷中基本人口学信息、健康状况、生活习惯,以及体检数据和血生化指标数据[9]。排除问卷、体检、血生化中有缺失数据者、其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患者以及女性群体,最终本研究共纳入1923名研究对象。
采用上述抽样方法在中国的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随机抽取9个省,再把每省所属县区按照收入等级(低、中、高)进行分层[10],对抽取的县和乡村再按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20个左右的社区样本,每个社区抽取大约20个家庭住户入户调查,均获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8]。
使用问卷调查对2015年参与调查的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生活行为方式和一般检查数据,收集调查对象的生物样本进行规范保存并进行检测。
根据最新糖尿病防治指南,选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或正在使用糖尿病药物则认定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被定义为HbAlc≥5.7%且≤6.4%;睡眠时长则根据调查人群的休息和清醒时间获得。
使用Stata MP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描述用百分比(%),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运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糖尿病与午间睡眠与否的相关性,将混杂因素作为协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检验水准取α=0.05。
在纳入的1923名研究对象中,根据不同糖尿病患病情况分组:无糖尿病组(HbAlc<5.7%)、糖尿病组(HbAlc≥6.5%)、糖尿病前期组(HbAlc≥5.7%且≤6.4%)。在该研究中,对调查人群在不同条件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无糖尿病者737例;糖尿病人群224例,该人群的患病率为11.65%。前驱糖尿病患者962例,该人群患病率为50.03%。结果显示,不同糖尿病的分布间年龄、是否具有烟史、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收缩压等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变量下调查对象糖尿病分布及一般情况分析
在1923名研究对象中,平均年龄为62岁;40~60岁中年男性为777人(40.41%),含60岁以上老年男性为1146人(59.59%)。按照不同午间睡眠状况分组:午间睡眠时间=0 min组、午间睡眠时间>0 min组。构成比分别为36.77%和63.23%。在调整了不同变量下研究对象午间睡眠状况的分布,结果显示年龄分组,吸烟饮酒状况、婚姻和运动状况,夜间睡眠时间,糖尿病状况,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在两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不同变量下调查对象午间睡眠状况分布
为了解在不同的模型下糖尿病患病情况对午间睡眠影响与否的关联,本研究采用2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见表3。在未调整模型中,以无糖尿病组(HbAlc<5.7%)为参照,糖尿病组(HbAlc≥6.5%)、糖尿病前期组(HbAlc≥5.7%且≤6.4%)与午间睡眠状况无关联(P>0.05)。在调整模型中,以无糖尿病组(HbAlc<5.7%)为参照,糖尿病组(HbAlc≥6.5%)、糖尿病前期组(HbAlc≥5.7%且≤6.4%)与午间睡眠状况也均无关联(P均>0.05),见表4。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变量赋值表
表4 糖尿病患病情况与午间睡眠关联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按照年龄分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40~60岁的中年人群中,通过2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调整混杂因素,未调整模型和调整模型中的糖尿病患病情况对午间睡眠状况影响均不存在关联(P>0.05)。在≥60岁的老年人群中,通过2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调整混杂因素,在未调整模型和调整模型中,以无糖尿病组(HbAlc<5.7%)为参照,糖尿病组(HbAlc≥6.5%)和糖尿病前期组(HbAlc≥5.7%且≤6.4%)与午间睡眠状况均有关联(P<0.05)。在调整模型中糖尿病组(HbAlc≥6.5%)和糖尿病前期组(HbAlc≥5.7%且≤6.4%)是影响午间睡眠状况的危险因素(OR=1.66,95%CI:1.09~2.52,P=0.02)、(OR=1.36;95%CI:1.04~1.77,P=0.02),见表5。
表5 糖尿病患病情况与午间睡眠关联按年龄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无论是否矫正混杂因素,与无糖尿病组(HbAlc<5.7%)相比,糖尿病组(HbAlc≥6.5%)和糖尿病前期组(HbAlc≥5.7%且≤6.4%)与午间睡眠状况都无明显关联(P>0.05)。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60岁的老年男性人群中,糖尿病组(HbAlc≥6.5%)和糖尿病前期组(HbAlc≥5.7%且≤6.4%)影响午间睡眠状况的风险是无糖尿病组(HbAlc<5.7%)风险的1.66倍和1.36倍。提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患糖尿病和前驱糖尿病是影响午间睡眠状况的危险因素。但在40~60岁的中年男性人群中未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提示,机体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从而睡眠时间逐渐减少,长睡眠型的人可以变成短睡眠型,并且白昼睡眠会明显增加,夜间睡眠时间减少[11]。
本研究发现,老年男性人群糖尿病组(HbAlc≥6.5%)和糖尿病前期组(HbAlc≥5.7%且≤6.4%)与午间睡眠状况之间存在着明显关联。既往研究发现,糖尿病与睡眠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日间睡眠时长或可能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风险[12],相反地,糖尿病患者则可能更容易出现或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问题[13-15]。在一项关于成人睡眠时长与糖尿病患病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737 002名研究对象,发现长时睡眠和短时睡眠均与2型糖尿病患病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16]。Kuo等[17]在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提出,睡眠问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诉之一,糖尿病控制状况及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日间嗜睡等现象,这与本研究中糖尿病(HbAlc≥6.5%)”组影响午间睡眠的风险较高结果一致。
Rajendran等[18]研究发现,69%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睡眠问题。朱冰倩等[19]选取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说明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产生可能是氧化产物过多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20]。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炎性应激反应、夜尿增多、糖脂代谢异常等,这都极易造成睡眠问题,同时睡眠问题又可作为应激因素反作用于机体,加剧炎性应激反应,造成神经功能和激素释放异常,使血糖攀升,从而加剧病情难以好转[21]。因此,血糖控制不良也是引起神经系统改变并影响患者睡眠模式的因素之一。这与近年来一项关于对日间嗜睡或白天睡眠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的Meta分析结果相近,即日间睡眠时长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有关,而白天小睡可能是由于夜间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等引起[22]。
综上所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生与午间嗜睡存在关联性,会增加午间嗜睡的状况,糖尿病及前驱糖尿病与午间睡眠关系存在的年龄差异,在中老年男性糖尿病患病现状的筛查中关注睡眠结构因素,对前驱糖尿病及糖尿病的提示预警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