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诣凡
(伦敦国王学院商学院,英国伦敦 WC2R 2LS)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聚焦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助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3]。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课程质量是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4-6]。在创新创业类课程数量逐渐增加的同时,改进和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的诉求日趋强烈[7]。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比较薄弱,对创新创业课程效果评价与监测的研究比较匮乏[8-10]。当前研究对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研究不够,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定量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方面,缺乏科学、成熟的测量和效果评价工具[11]。
本研究结合研究型高校的特征及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将欧米特等设计的“课程层面学生投入调查问卷”(CLASSE)[12]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中,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问卷共设计“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课程挑战度”“过程评价”四个维度,采用李克特量表四点计分。对创业课程中的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进行有效评价,诊断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学习经历,以“学生学了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来评估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效果。本研究将CLASSE量表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中,并且结合研究型高校的特征及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对CLASSE量表进行本土化改造。创新创业教育基于其综合性、实践性,其考核内容与方式,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导向。因此,在原有“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师生互动水平”“学业挑战度”三大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维度“过程评价”。
调查方式采用“问卷星”开展线上调查。问卷共设计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课程挑战度、过程评价四个维度共27个题项。采用李克特量表四点计分,从1~4分别代表被调查对象对该选项的看法,“1=非常少,2=有一些,3=比较多,4=非常多”。
本研究主要调查学生在现有创新创业课程的投入程度,以此为依据对现有课程效果进行评价,调查对象为三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研究型高校全部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在接受调查的2 241名学生中,男生占比37.1%,女生占比62.9%。大学一年级学生比例最高,占48.5%,文史类学生占17.7%,理工类学生占60.64%,艺术类学生占11.16%,符合样本学校学科人数分布。样本基本统计特征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统计特征
用SPSS24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13],调查问卷可靠性统计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79,超过了0.7。结果显示改造后的测量工具效度和信度表现良好。
表2 创新创业课程调查的项目总计统计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通过对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课程挑战度、过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分析,除过程评价的克隆巴赫Alpha为0.897之外,其余三个维度均大于0.9,说明量表信度较高,题项设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表3 创新创业课程调查的信度检验
首先对数据进行KMO、Bartlctt检验[14],结果显示KMO值为0.982(P<0.000 1),说明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于“课程层面学生投入调查问卷”(CLASSE)为经过考验的成熟量表,故仅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见图1。
图1 创新创业课程调查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模型拟合程度如表4所示。其中,卡方自由度比CMIN/DF为14.217,原因可能在于样本量较大。Tucker-Lewis指数TLI、比较拟合指数CFI均大于0.9,模型拟合良好。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模型拟合指数可以看出,该量表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要求,具有较好的效度[15]。
表4 创新创业课程调查的型拟合程度
创新创业课程调查的区分效度对比如表5所示,除主动合作学习与师生互动外,其余相关系数均小于AVE平方根,量表区分效度较好。
表5 创新创业课程调查的区分效度对比
创新创业课程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问卷总的平均分为2.42分(标准分60.55分),说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总体教学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学生投入的四个维度来看,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过程评价、课程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和师生合作互动。
表6 创新创业课程调查的得分情况
在问卷四项维度指标中,师生合作互动为2.30分(标准分57.50分)指标得分最低。这一发现与NSSE在中国调研结果一致[16]。该维度的题项中与老师讨论成绩或作业指标得分最低(2.25分,标准分56.36分)。这说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亟待转变。
主动合作学习为2.34分(标准分58.40),比师生合作互动稍高,说明当前的创业课程需要加强主动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动合作学习能力弱,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提问、参与课堂讨论、做课堂汇报不积极,在课程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开展项目、准备作业、互相指导不够,在创新创业课程以外与其他人讨论阅读或课程中产生的想法及使用电子媒介与其他同学讨论或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不强,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指导其他同学一项得分为2.17分(标准分54.27分),是27个题项中最低分,说明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主动学习、指导别人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有待提高。
得分最高的维度指标是过程评价,为2.74分(标准分68.42分)。由此可见,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教师对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及日常课程管理做得较好。重视学生的出勤考评,重视学生的课堂互动考评,除结课作业外,要求学生提交其他过程性/阶段性学习成果,尤其是“重视学生的出勤考评”这一项指标得分最高,为2.86分(标准分71.41分),证明创新创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比较认真负责。
课程挑战度指标得分为2.45分(标准分61.36分)。在此维度的11个指标中,得分最低的是“在交作业前准备了两份及其以上的草稿”,表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地准备作业,存在“完成任务”的心态,没有切实将作业转到提升创新创业技能的要求与途径上来。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得分较低,表明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丰富至关重要。
综上,在学生投入的四个维度中,“主动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两项得分相对偏低,说明在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互动性低,学习过程以被动完成任务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认识不够深刻。二是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使学生误认为创新创业课程是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兴趣课”,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专业课。三是创新创业训练覆盖面不够广泛,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做到全员参与,课程和实践活动没有做到全面覆盖。四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趋于雷同,缺乏特色和典型性,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本研究基于优化后的CLASSE量表,对三所研究型高校的2 241名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投入程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此为依据对现有课程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问卷质量检验看出,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较好,题项设置合理,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看出,问卷总的平均分为2.42分(标准分60.55分),分值偏低,说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总体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主动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两项平均分分别为2.34分和2.30分,说明在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沟通。针对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主动性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足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方式和思想的创新。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为本”向“知识建立、应用为本”转变,教学理论应该由“知识传授”向“方法传授”转变。教师在课程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将科技前沿理论和新技术引入到课程当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触到新概念、新思想,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创新创业沙龙、营销策划大赛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实现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互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互补,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的互用。很多高校已经积极倡导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出台了具体措施。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实际困难。专业课教师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而创新创业教师不懂专业知识二者无法有效融合。学生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影响,学生的参与性不高进一步影响了融合效果。因此,优化师资队伍对提升融合效果尤为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或选派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让教师实地感受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新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对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家、公司高管、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创业导师,以此来弥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板,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卡脖子”问题。
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由二级学院视情况开设,由学校认定的创业导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更多围绕“互联网+”等学科竞赛开展,限制了师生的参与度和覆盖面,窄化了创新创业课程培养要求。需要打通专业类别,开设跨学科专业的通识课,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掘和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另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善于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之间应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双方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物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高校提供真实情景下的实践平台,承担一部分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高校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方便企业发现和选拔人才,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为企业带来切实经济利益,实现双方合作关系的良性循环。
目前,研究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处于创新创业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内容趋于雷同,缺乏针对学校及专业特点的典型案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的解读、分析和学习。通过典型成功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更为直接、快捷地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建立创业信心,激发创业热情。将典型案例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发挥其“榜样效应”,榜样的刺激能够明显提升学习者的动力、期待和信念,促进创业活动的实施和落地。由此可见,将特色化的典型成功案例引入创新创业课程中,使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研究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