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2022-12-21 13:01肖寿亮
关键词:残疾人障碍中学生

李 欢,肖寿亮,葛 琛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2.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成都 61006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①法规图书馆:《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年12月13日),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79949.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文)》(2006年1月13日),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qtzt/2030kcxfzyc_686343/zw/201601/t20160113_9279987.shtml.的实施,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与自身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我国现有多项残疾人相关政策法规也都明确了残疾人“平等与不受歧视”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18年修正版)》明确规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18年修正版)》(2018年11月5日),http://www.mca.gov.cn/article/gk/fg/shsw/202004/20200400026402.shtml.,《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提出要“尊重差异、推进教育公平”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2017年7月1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20_309687.html.,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要“保障残疾人的教育公平、防止各类教育入学歧视”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年2月23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 xzfg/202109/t20 21 0922_565679.html.。但是,相关研究发现,62%的残疾人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歧视,46%的残疾人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歧视,即大部分残疾人产生过受歧视知觉。①Tally M,Being treated differently:Stigma experi-ences with family,peers,and school staff among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sorders.Social Sci-ence&Medicine,vol.70,no.7,2010.歧视知觉是一种主观体验,指个体知觉到由于自身所属的群体成员身份而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包括行为动作、不合理的制度、拒绝和抵触性态度等。②Pascoe E A,Smart Richman L,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health:A meta-analytic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135,no.4,2009.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听力残疾为2054万人,人数位列各类残疾人中的第二位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2021年2月20日),https://www.cd pf.org.cn//zwgk/zccx/cjrgk/15e9ac67d71 24f3fb4a2 3b7e2 ac739aa.htm.。与普通学生相比,听觉障碍学生对视觉刺激更加敏感,在个性上有倔强、冲动等特点,对他人行为表现的目的与情感传达在理解、感受上会更加敏感④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1-53页。。因此,听觉障碍学生可能更易产生歧视知觉。

国外对歧视知觉的研究较早,已产生了《社会影响量表》⑤Fife B L&Wright E R,The dimensionality of stigma:A comparison of its impact on the self of persons with HIV/AIDS and cancer.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vol.41,no.1,2000.《校园歧视量表》⑥Wong C A,Eccles J S & Sameroff A,The influence of ethnic discrimination and ethnic identification on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school and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vol.7,no.16,2003.《青少年使用的日常歧视量表》⑦Seaton Eleanor K et al,The prevalence of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black youth.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44,no.5,2008.《歧视知觉量表》⑧Hong Y Y,Fang Y,Yang Y,et al,Cultural attachment:A new theory and method to understand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vol.44.no.6,2013.等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并得出了听觉障碍存在较高歧视知觉的研究结论⑨Shakarchi A F,Assi L,Ehrlich J R,Deal JA,Reed NS,Swenor BK,Dual sensory impairment and perceived everyday discrim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AMA Ophthalmol.vol.138,no.12,2020.。国内对歧视知觉的研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断拓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如韩毅初等⑩韩毅初、温恒福、程淑华、张淳淦、李欣:《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心理学报》2020年第11期。、韩黎和龙艳⑪韩黎、龙艳:《歧视知觉与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中国特殊教育》2020年第6期。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普通人群中的弱视群体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另有研究者发现听觉障碍学生存在着中等水平的歧视知觉⑫张香玉:《听障大学生歧视知觉与自尊的关系——自我补偿的调节作用》,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第60页。,但也有研究者得出了听觉障碍学生歧视知觉较低的结论⑬乔月平、石学云:《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自尊的中介效应》,《绥化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因此,国内现今有关歧视知觉的研究一方面主要关注的是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普通人中的弱视群体,对诸如听觉障碍等特殊需要人群在歧视知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对听觉障碍学生有关歧视知觉现状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同的结论,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社会适应指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⑭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第三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年,第66页。个人的社会适应水平受来源地、交流方式、性格、家庭功能等多方面的影响⑮林佳英、李欢:《听障中学生性格优势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现代特殊教育》2019年第10期。,青少年时期的社会适应不仅与个人当前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其自身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预测个体心理健康水平⑯李艺敏、李永鑫:《青少年人际关系能力对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适应性的作用》,《心理科学》2015年第1期。,表明个体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拒绝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一方面,歧视知觉会提高个体的群体认同感,缓解歧视现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歧视知觉也使个体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从而降低心理健康水平⑰刘霞、赵景欣、师保国:《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第27期。。Pascoe等人⑱Pascoe E A & Smart Richman L,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health:A meta-analytic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135,no.4,2009.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导致个人产生诸多不健康行为,降低其社会适应水平,而Mesch等人⑲Mesch,G S,Turjeman H&Fishman G,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the Well-being of Immigrant Adolescents.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no.37,2008.的研究表明,歧视知觉对个人的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表明,个体的歧视知觉对其社会适应主要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可能又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文化背景,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值得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性研究。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其身心特点,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往往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学生处于中等以下的社会适应发展水平①何玲、姚虹:《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基于抗逆力的中介作用》,《残疾人研究》,2017年第1期。,且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适应问题②呼琼霞、江琴姊:《听力障碍儿童适应行为特点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6期。。但是,现有研究对听觉障碍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关注度依然不高,少有研究探讨了听觉障碍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与其他变量间的关系,尤其是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且在探究两者的关系中,部分学者得出了听觉障碍学生的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的作用③乔月平、石学云:《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自尊的中介效应》,《绥化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而部分学者则得出了两者显著负相关的结论④薛栋:《听觉障碍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研究: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作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第30页。。因此,有关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究。听觉障碍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内心十分敏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降低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歧视知觉、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成都市内就读于三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听觉障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被试选择标准为初一到高三阶段且为听觉障碍。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现场或第二天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9份,回收119份,回收率100%,去掉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89%。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首先对成都市内三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听觉障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去掉无效问卷后,运用SPSS25.0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问卷调查下的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现状、社会适应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歧视知觉和社会适应得分较高组和得分较低组的学生各一名,共计四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访谈验证问卷分析结果,并挖掘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和社会适应现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为更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

(三)研究工具

1.听觉障碍儿童歧视知觉问卷

采用薛栋于2015年编制的《听觉障碍儿童歧视知觉问卷》对歧视知觉进行测量。该问卷克隆巴赫a系数为0.806,信度良好;原作者报告效度良好。⑤薛栋:《听觉障碍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研究: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作用》,第18页。问卷包括歧视感知和歧视归因两个维度,共10道题,每道题均为4级计分,填写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完全不符合”“有点符合”“有些符合”“非常符合”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自己的一个选项,分别计0~3分,得分越高,说明歧视知觉程度越高,反之,则歧视知觉程度越低⑥薛栋:《听觉障碍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研究: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作用》,第20页。。

经对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发问卷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796,信度较好。

2.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

采用薛栋于2015年改编自陈建文、黄希庭编制的适用于中学生的《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对社会适应进行测量,原作者报告该量表信效度良好,且已有学者在听障群体相关研究中使用。⑦洪明、郑剑虹、吕三三、净芝、钟思慧:《听障中学生自我认同在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作用》,《现代特殊教育》2021年第14期。该量表包括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个维度,共23道题目。所有题项均采用5级计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完全符合”中选出符合自己的选项,分别计0-4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会适应情况越好。①薛栋:《听觉障碍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研究: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作用》,第21页。

本研究经重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发现其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787,信度较好。

三、研究结果

(一)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现状

根据问卷的设计,歧视知觉得分为“0”则表示该调查对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感受到过被歧视,歧视知觉得分大于“0”则表示该调查对象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过被歧视。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只有10.38%的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得分为“0”,89.62%的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得分大于“0”。歧视感知和歧视归因两维度以及歧视知觉总分的平均分上,均略高于中位数,如表1所示。

表1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的描述统计

这说明样本中的部分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得分较高,存在着较高的歧视知觉。

分别以人口学变量中的性别、学段、生活的区域、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听说能力、不同听力受损时间、是否普校就读过、是否住校、父母听力状况为自变量,歧视感知、歧视归因、歧视知觉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对应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人口学变量中,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总分在不同听说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表2不同听说能力的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的比较(M±SD)

通过表2中LSD比较可以发现,极重度(聋)且听说能力较差的听障中学生在歧视感知、歧视归因、歧视知觉总分等方面得分大于其他三组,且极重度(聋)且听说能力较差听觉障碍中学生在歧视感知上与有听力但言语能力较差、有一定听说能力两组听觉障碍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极重度(聋)且听说能力较差听觉障碍中学生在歧视知觉总分上与有一定听说能力听觉障碍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人口学变量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性。

(二)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现状

对《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各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制作了《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的描述统计》,如下页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听觉障碍中学生在《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得分的平均分均略高于中位数,且社会适应得分的平均分较高,表明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总体尚可,但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社会适应问题。听觉障碍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的描述统计

(三)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1.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表4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总分及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知,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歧视知觉及其两个维度与社会适应及其四个维度都存在负相关。其中,歧视知觉中歧视感知维度与社会适应中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心理弹性三个维度以及社会适应总分呈现显著负相关;歧视归因维度与心理能量、心理弹性两个维度以及社会适应总分呈现显著负相关;歧视知觉总分与与社会适应中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心理弹性三个维度以及社会适应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2.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以歧视知觉为预测变量,以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中各维度为被预测变量分步进行回归分析,制作《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的回归分析》,如下页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78,p=0.004〈0.05),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中心理优势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32,p=0.017〈0.05),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中心理能量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68,p=0.005〈0.05),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中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300,p=0.002〈0.05)。

以歧视知觉中歧视感知维度为预测变量,以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中各维度为被预测变量分步进行回归分析,制作《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感知维度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如表6所示。

表5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由表6可知,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歧视感知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43,p=0.012〈0.05),对社会适应中心理优势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22,p=0.022〈0.05),对社会适应中心理能量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39,p=0.014〈0.05),歧视感知对社会适应中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50,p=0.010〈0.05)。

以歧视知觉中歧视归因维度为预测变量,以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中各维度为被预测变量分步进行回归分析,制作《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归因维度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如表7所示。

表7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归因维度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由表7可知,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歧视归因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42,p=0.012〈0.05),歧视归因对社会适应中心理能量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13,p=0.028〈0.05),歧视归因对社会适应中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91,p=0.002〈0.05)。

四、分析与讨论

(一)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现状

1.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基本现状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在回答生活中是否因为他们身体缺陷等原因而遭受到不公平对待时,被访谈的四位学生都表明“遭遇过”,且举出了现实中具体经历过的例子,例如学生4提到:“其他健康的学生不愿意和我玩”“有时候有些人会用奇怪的眼光看我,让我感到有些不安”,学生3提到:“遇到事情时,有些人会对我指指点点,还在相互说着一些话”“有时候会受到和其他健康人不一样对待,尤其是对待我的态度没那么好,遇到困哪时,很多人没有耐心帮助自己”等。这也印证了问卷调查得出的听觉障碍中学生遭遇过一定的歧视的结果。此外,访谈对象多次提到了“态度感觉不一样”(学生3),“与普通人不一样”(学生2),“在一起玩的人很少”(学生4)等,表明听觉障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不一样的差别对待方式,生活的人际圈子十分有限,主要为家人和听障同学、老师。

在访谈中,两名学生都提到了他们的父母和家人容易受到周围邻居的冷淡对待,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和他们多接触,“认为有残疾人的家庭一般麻烦很多”(学生3)等,同时,访谈对象还多次提到“家庭”“家人”这类核心词汇,在阐述自己与“家”这部分时,其中一名听觉障碍初中生说道“因为自己的残疾让家里很累,还花费了很多钱,家人和自己有时候会受到异样的眼光和一些不好的评论”(学生1),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听觉障碍人群自身会受到一定的歧视,同时其家人也会受到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对待,并且在听觉障碍家庭中,由于残疾的原因,也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

2.人口学变量在歧视知觉上的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的听说能力会影响听障学生的歧视知觉状况,且听力受损越严重,其歧视知觉得分就会越高。在访谈中发现,被访谈的听觉障碍中学生都提到“听不到”“不知道怎么样和他们普通人交流”“口语交流困难”“与普通人的交流有时候让我很难受”“不理解”等核心词汇和句子,说明其听说能力严重阻碍着他们与其他人的正常交流,由于沟通交流上存在困难,进而可能造成相互间的不理解、没有耐心等问题,从而一方面可能会让普通人对听觉障碍人群产生一定的客观歧视,另一方面可能会让听觉障碍人群更加主观的感受到别人对他们的不公平对待、态度不友好等问题,产生一定的歧视知觉。

由此可见,不同听说能力对听觉障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十分重视听说能力较差类学生的心理健康,尽量借助辅助工具弥补听力受损严重带来的不便,增强沟通交流能力;此外,对于低龄的听觉障碍儿童来说,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康复,增强沟通交流训练,尽量降低后期因听说能力差而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现状

1.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基本现状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和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总体较好,但仍然存在部分极低的分值,表明部分听觉障碍中学生在社会适应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访谈中有学生谈及人际关系和未来期望时,持较为消极的态度,认为“自己有缺陷,不好融入他人”(学生4),“自己很多方面都不好”(学生3)等。通过对不同访谈结果的访谈对象进行追问和分析比较发现,持乐观态度的学生其自身的障碍程度更轻,且家人的支持、家庭综合环境也更好,而持消极态度的学生其自身障碍程度则更重。因此,这一不同结果反应出,听觉障碍中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程度、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等,在其社会适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提示应当重视听觉障碍学生的听力受损程度并改善其所处的环境,根据不同的听力受损程度进行必要的辅助支持,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2.人口学变量在社会适应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在人口学变量差异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具有显著性。这一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量较小(有效问卷仅106份)、样本来源过于集中(均来源于成都)、性别等其他人口学变量的占比不均衡(例如性别中女性占到61.3%,是否住校中住校占到77.4%)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访谈发现,听说能力较好的学生就提到社会适应水平较好;而听说能力较差和基本为聋的学生则提到“明显感觉自己有缺陷”(学生4),“由于交流困难,我不爱接触其他人”(学生3)等。这一差异反应出,在社会适应方面虽然问卷所得的数据分析在不同听说能力上没有显著,但是实际中,部分不同个体在不同的听说能力上,其人际关系、社交、未来期望等方面是明显不一样的。同时,一名被访谈对象还提到“多与其他普通人待在一起和交流,对自己融入社会有很大帮助”(学生1),这表明,听觉障碍在与普通人相处和交流的过程中,利于其融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由此可见,不同的听说能力、与普通人的相处和融入,在听觉障碍中学生的社会适应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多鼓励听觉障碍学生多多接触其他普通人群,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同时,针对其听说能力的受限,应当及时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弥补,提供有效的支持,减少自身和外部环境的限制。

(三)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各维度上,歧视知觉和歧视感知维度对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均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歧视归因维度对心理能量、心理弹性两个维度均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越少,其社会适应就越好,反之,则越差。通过访谈分析发现,听觉障碍中学生自身也希望社会能够像对待正常人一样看待他们,并提供一些满足他们学习生活的支持,如生活上多方面的视觉提示、就业支持、对家人的支持等。因此,结合问卷分析,上述结果提示我们要重视降低听觉障碍学生的歧视知觉;同时,社会、学校、社区、家庭等应该给听觉障碍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心理上的,从而改善听觉障碍学生生活现状,降低歧视知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探讨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水平总体较高,89.62%的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得分大于0,在现实生活中有被歧视的经历。社会适应总体较好,但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社会适应问题。

2.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在在听说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极重度(聋)且听说能力较差在歧视知觉得分上高于其他听说能力较好的组别,在性别、学段、生活区域等人口学变量上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小差异,但不具有显著性。

3.在量化研究中学段、性别、生活区域、听说能力等人口学变量在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通过访谈发现,不同听说能力状况在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上具有明显差异,即听说能力越好,其总体社会适应就越好,但其真实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4.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歧视感知维度与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歧视归因维度与心理能量、心理弹性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5.听觉障碍中学生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及其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均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歧视知觉越少,社会适应就越好,反之,则越差。

(二)建议

听觉障碍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且现实生活中对听觉障碍人士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现象。因此,需要重视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歧视知觉现状,并努力降低其歧视知觉,减少真实存在的歧视现象,营造平等与尊重、和谐友爱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增强听觉障碍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基于此,为降低听觉障碍中学生的歧视知觉、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从以下四方面提出参考性建议。

1.积极开展公众意识运动,减少残障歧视现象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大众对听觉障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然存在着对其不予以理解和支持的现象,乃至对其产生一定的歧视。究其原因,仍是对听觉障碍的不了解、不理解,观念意识落后。因此,要从多方面减少社会对听觉障碍真实存在的客观歧视。首先,改变社会大众的意识观念,可通过网络媒体、图书、报刊等途径加大宣传,让人们正确认识听觉障碍,改变传统观念,意识到人人平等的内涵。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听觉障碍等特殊需要人士的权利,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再次,注重听觉障碍人士的社会参与,减少隔阂,实现平等交流。最后,完善社会保障支持体系,基于听觉障碍的特殊需要和自身特点,能够享有相应的保障和支持,实现功能补偿,从而更好的参与社会,减少客观歧视。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降低主观歧视知觉

相比于健听人,听觉障碍人士对生活中的负性信息会更为敏感,因此,对于听觉障碍中学生来说,首先,需要特别注重其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减少其对负性信息的关注,从而降低歧视知觉。为促进听觉障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引导听觉障碍学生由消极认知方式转向积极认知方式。其次,学校可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予以单独的心理辅导,培养听觉障碍学生健康的心理,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和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多给予正向评价。最后,家长应注重与孩子彼此的平等与尊重,学习有关听觉障碍的相关知识,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和培养听觉障碍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降低其主观的歧视知觉。

3.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对听觉障碍人士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①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6-37页。,对于听觉障碍学生来说,良好的沟通能力利于树立自信,从而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降低歧视知觉。因此,学生家人及老师要注重自己与听觉障碍学生的互动,增进交流,在生活学习中通过真实具体的交流互动来促进听觉障碍学生的沟通能力;其次,应重视人工耳蜗、助听器等辅助工具对听觉障碍学生的支持,尽可能降低因听力受限而带来在听觉上的不足,从而方便沟通双方的彼此理解,提升听觉障碍学生的沟通能力;最后,学校要重视沟通相关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可增设社交性活动课程,给予听觉障碍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包括听觉障碍学生间的及与普通学生间的交流和相关活动,使其在同龄交流中促进彼此的了解,增强听觉障碍学生的沟通能力,减少因不理解而带来的隔阂和歧视,促进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4.重视听觉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

研究发现,择业适应力低是听觉障碍学生面临的一大困境②刘兴凯、张福平:《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长春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对于听觉障碍学生而言,要想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离不开一技之长,同时,有效的生存技能也能让听觉障碍学生更加自信。因此,在学段延伸、融合教育大力推进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听觉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使听觉障碍学生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为其在毕业后拥有自己的职业奠定基础,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增强其社会归属感,从而降低因自卑而带来的主观歧视知觉,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5.社区给予听觉障碍学生情感支持,提升其归属感

他人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与听障群体的社会适应、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③张香玉:《听障大学生歧视知觉与自尊的关系-自我补偿的调节作用》,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第60页。。社区是听觉障碍学生及其家庭重要的生活场所,与听觉障碍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首先,社区要注重营造平等、尊重、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使听觉障碍中学生敢于和喜欢走出家门,步入社区,参与社区的活动中去,使其具有归属感。其次,社区要给予听觉障碍学生及其家人以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例如创建线上社区交流区平台,给予听觉障碍家庭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让其内心的情感和苦恼有地方倾诉;此外,还可定期组织开展线下相关活动,邀请听觉障碍中学生及其家人参与其中,与普通人进行更多的接触,在互动中体验平等与尊重,从而降低自身的歧视知觉,学会与人相处的正确方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残疾人障碍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我骄傲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