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塑料污染治理调查研究及对策建议

2022-12-21 11:43冉凡林
绿色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制品

冉凡林

(中春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1702)

1 引言

塑料具有一系列优良的性能,如材质轻、耐腐蚀、绝缘、导热性低、易成型、加工成本低等,这些性能使其成为全球工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基础材料[1]。塑料按化学成分可分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石蜡(PF)、聚酯多元醇(PEPA)、聚酰胺(PA)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2]。目前塑料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至2015年,全球累计排放约63亿t塑料垃圾,其中仅9%被回收,12% 被焚烧,79%被填埋或遗弃在自然环境之中[3]。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已被联合国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并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4]。《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指出微塑料是新兴的环境问题。已证实有690 种多海洋物种摄入了微塑料[5]。环境微塑料通常指小于5mm的塑料粒子[6],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7]。微塑料甚至可能渗入食物链,威胁到人类健康。人类食用的蛤蜊[8]、鱼[9]以及食用盐[10,11]中已证实有微塑料存在。海洋中塑料的最主要输入通道是河流[12]。但是公众对河流以及陆地上塑料污染的关注远低于海洋塑料污染[13]。陆地的微塑料污染规模远高于海洋污染,约为5~24 倍[14]。农业土壤中微塑料含量高于海洋[13],土壤可能是比海洋更大的塑料储藏库[15]。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安徽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塑料污染治理对安徽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梳理安徽塑料生产现状,并调查研究安徽塑料污染治理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 安徽塑料生产情况

2.1 塑料原料生产情况

受石油资源禀赋制约,安徽省石油化工产业不发达,仅有中石化安庆石化一家企业,故用于生产塑料的树脂原料有限,但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16],安徽省2019年共生产塑料236.5万t,较2005年累计增长517.49%,年均增长13.89%。其中,塑料树脂及共聚物2019年产量为199.4万t,较2005年累计增长641.26%,年均增长15.38%;化学纤维2019年产量为37.1万t,较2005年累计增长225.44%,年均增长8.79%。但从全国范围看,安徽省塑料树脂原料产量排名靠后。据全国统计年鉴数据[17,18],2019年安徽省初级形态塑料产量居全国第16位,仅占全国产量的2.06%,为江苏产量的17.65%,浙江产量的17.38%;化学纤维产量占比更低,在全国居11位,占全国比重仅为0.63%,为江苏产量的2.43%,浙江产量的1.33%(图1)。

图1 2005~2019年安徽塑料及化学纤维生产情况

2.2 生物降解塑料生产情况

虽然安徽塑料产量不大,但生物基降解塑料行业发展较好。聚乳酸领域,聚乳酸产能占全国比重超过50%;其中,安徽丰原拥有全国最大聚乳酸产能,为5万t/a;马鞍山同杰良产能为1万t/a。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领域,安庆和兴拥有1万t/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生产能力。经现场调研目前安徽省生物降解塑料拟在建项目4个,合计产能112万t。其中安徽丰原共有35万t聚乳酸在建产能,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拟建30万t全生物可降解塑料(PBAT)项目,会通新材料拟建35万t聚乳酸项目,安徽华塑拟建12万t全生物可降解塑料(PBAT)项目。

2.3 塑料制品生产情况

我国塑料制品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安徽省区位优势明显,依托长三角市场,塑料制品产业也较为发达。据全国统计年鉴数据[17],2019年安徽省塑料制品产量位居全国第5位。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16],2019年塑料制品产量为682.5万t,较2005年累计增长828.57%,年均增长17.25%;2019年塑料薄膜产量为48.1万t,较2005年累计增长177.84%,年均增长7.57%[21]。

3 安徽塑料污染治理情况

3.1 建立长效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安徽省十分重视废弃塑料的污染防治,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19],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安徽省塑料污染治理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20],对落实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禁限政策,有序推广应用塑料替代产品,加大塑料废弃物规范化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宣传引导提出了具体任务分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1],明确鼓励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安徽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2],提出加强农膜市场监管,推广应用安全可控替代产品,减量使用传统地膜,到2025年农膜回收率85%以上,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农膜使用管理促进残膜回收处理的指导意见》[23],提出推广农膜科学选用和残膜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农膜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农膜回收办法,完善扶持政策,加强试点示范,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构建由政府、农民、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农田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通过强化全链条管理,逐步建立了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治理塑料污染长效机制。

3.2 开展专项检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安徽省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快递塑料污染治理情况督导检查,实施了塑料污染治理联合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塑料制品的违法行为。

3.3 加强废旧塑料回收利用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培育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再生塑料回收利用园区,实现了废旧塑料的高值利用。其中界首市光武科技园年回收利用废塑料180万t,生产改性塑料颗粒150万t、生产化纤产品20万t,是全国最大再生塑料改性颗粒生产基地、产业链最长的再生化纤基地。形成了从PE颗粒—工程管道、PET瓶片—化纤产品、PVC、 PP颗粒—注塑产品、颗粒—绿色建材四条成熟的产业链,现有规上企业74家,拥有业内产业链最全、最长的再生塑料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东锦化纤、生宸源、冠泓塑业等。

4 废旧塑料治理调查研究

为摸清安徽省基本情况,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线下消费者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调研,共收集300份线上有效问卷,并赴全省16个地市,百余家超市、菜市场、药店等实地调研收集资料以及100多位消费者现场访问。

4.1 线上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300人,其中男性135人(占45.0%),女性165人(占55.0%)。

接受教育情况:132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调查总数的44%;78人具有大专、高中学历,占调查总数的26%;57人具有中专、初中学历,占调查总数的19%;小学及以下33人,占调查总数的11%。从调查结果看,普遍受访者学历水平较高,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达210人,占70%(图2)。

图2 受访者文化程度分布

年龄分布情况:18~22岁39人(占13.0%),23~35岁147人(占49%),36~59岁102人(占34%),60岁及以上12人(占4%)。从受访者年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23~59岁,占比达83%(图3)。

图3 受访者年龄分布

职业分布情况:职业为在校大学生有21人(7%),企业员工有117人(39%),学校及研究机构员工有57人(19%),政府及事业单位员工有66人(22%),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人员有39人(13%)。从受访者职业分布看,主要为企业、学校、政府及事业单位员工,占比达到80%(图4)。

图4 受访者职业情况分布

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大都能认识到塑料污染的危害。其中,109人认为塑料污染的危害程度为中度,占36.33%;111人认为危害很大,占37%;有53人认为有一点危害,占17.67%;只有27人认为没有危害,仅占9%。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受访者均能认识到塑料污染的危害(图5)。

图5 受访者对塑料污染危害的认识

在参与调查的人中,日常生活中每天会用到塑料制品的占75.33%,经常用到的占15.67%,有时会用到的占9%。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塑料制品排在第一位的是塑料袋,占比62%;排名第二的是塑料吸管,占比45.0%;塑料瓶排第三,占比43%;其次是塑料杯(39%)、保鲜袋(36%)、塑料餐盒(33%)等。他们认为,这些塑料制品中属于一次性的多为塑料吸管(62%)、塑料袋(46%)、塑料杯(43%)、塑料餐盒(41%)。在他们看来,应该被禁止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主要有:塑料杯(47%)、塑料吸管(57%)、塑料袋(53%)及塑料餐盒(61%)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塑料制品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应用场景较多(图6)。

图6 受访者塑料制品使用频率

在菜场买菜时,仅12.33%的人会自带装菜的包,不需要卖家提供塑料袋;有45%的人会使用卖家免费提供的塑料袋。此外,还有42.67%的人会自带装菜的包,但也接受卖家免费提供的塑料袋。从调查结果看,仅有少部分消费者养成了自带购物袋的习惯,大多数人仍会接受免费的塑料袋(图7)。

图7 受访者买菜时自带购物袋比例

在超市购物时,有36%的人在忘记带包时会购买塑料袋,自带购物袋及习惯购买塑料袋的人分别占24.67%、39.33%。可以看出,大多数消费者仍然会购买塑料袋,但自带购物袋的比例明显高于去菜场买菜时自带购物袋比例,原因可能是超市所售购物袋一般为聚乳酸或者无纺布购物袋,价格较贵所致(图8)。

图8 受访者在超市购物时自带购物袋比例

2020年国家及地方“限塑令”之后,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表示生活中塑料的使用大幅减少(25%)、逐渐减少(71%),但也有4%的人认为生活中塑料的使用反而有所增加。从中可以看出,“限塑令”的呈现逐渐显现出来(图9)。

图9 限塑令后受访者对生活中塑料使用量的感知

参与调查的人中,有46.33%的人赞成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其中38%的人表示“非常赞成”,9%的人表示“不太赞成”“不赞成”的占比只有6.67%。可以看出大多数消费者支持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图10)。

图10 受访者对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态度

从调查结果看,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合购物时,有70%的场合不提供一次性塑料袋,需消费者自费购买环保布袋或可降解塑料袋,有23%的场合有偿提供塑料袋,仅有7%的场合免费提供塑料袋。从结果看,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一次性塑料袋限制使用情况较好,但免费或有偿提供塑料袋的情况依然存在(图11)。

图11 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合提供购物袋情况

在星级宾馆及酒店,有67%的酒店主动免费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有29%不主动提供,有需求可免费提供;仅有4%的酒店不主动提供,有需求需收费提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酒店仍然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图12)。

图12 星级宾馆及酒店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情况

在餐饮领域,有86%的受访者反映私营个体小店提供一次性餐具;仅有14%的受访者认为私营小店提供可降解餐具。有48%的受访者反映知名连锁餐饮店提供一次性餐具,有52%的受访者反映知名连锁餐饮店提供可降解餐具。从调查可以看出,知名连锁餐饮店提供可降解餐具的比例比私营小店高。

在网络购物方面,快递外包装袋中有92%采用了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仅有3%快递采用可降解塑料包装袋,还有5%的受访者分辨不出包装袋材质。可以看出,在快递包装袋方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现象较为普遍。

在处理塑料制品的方式方面,有58.67%的受访者愿意循环使用,或用于装放垃圾;有28.67%的受访者会扔进一般垃圾桶,投进分类垃圾桶的占7.33%,仅有5.33%受访者选择随手丢弃,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消费者环保意识较强,随意丢弃现象较少(图13)。

图13 受访者在处理处理塑料制品方面的习惯

对于垃圾分类认识方面,有45.67%的受访者懂一点,有37.67%的受访者了解,比较懂的占7.33%,而不太了解的占9.33%。其中68.67%的受访者反映小区未实施但有规划和宣传并已建成分类投放设施,18%的受访者反映小区未规划宣传,不清楚的占9%;而仅有4.33%的小区已严格实施。从结果可以看出,由于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绝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有所了解,但是大多数小区仍未严格实施垃圾分类。

对于塑料污染的治理举措,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率先: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52.67%);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43%);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46.33%)等。在他们看来,治理塑料污染最重要的事情是:推广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用品替代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管等塑料制品(60.33%);建立废塑料从回收、运输、贮存到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54.33%);广泛宣传“塑料污染”的健康危害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48.66%);加速开发绿色产品(45.67%);严格禁止超市、商场、集贸市场提供塑料购物袋(37.33%);严格生产企业管理,严惩违法企业(34.33%);强化政府相关部门责任,加强行政监察和执法监督检查(32.67%);加强市场管理,严禁不合格的塑料制品流入市场(30.67%);严格禁止进口洋垃圾(26%);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25.67%)。

从本次线上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消费者能意识到废弃塑料的危害性,并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理解支持政府关于塑料污染治理所做的工作,但由于消费习惯以及部分领域商家尚未严格实施限塑,依然存在着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情况,大多数消费者普遍支持采用有序限塑,积极推广可降解替代产品,加强塑料回收利用等治理举措。

4.2 线下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地级市中合肥市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最全面,其余地市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主要在市区大型商超,农村基本未替代且多使用不可降解、不可回收白色塑料制品。

餐饮行业。餐饮外卖行业堂食基本不使用塑料制品,合肥市大多数外卖行业已使用纸袋、布袋等代替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国连锁餐饮外卖打包带基本已更换为纸袋、环保布袋、可降解塑料袋,但大多数吸管、餐勺、饮料杯仍使用可回收 PP、PE等材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非连锁餐饮店外卖打包的包装袋、餐具普遍使用可回收 PP、PE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材质。

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少有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区基本使用可回收 PP、PE等材质不可降解塑料袋,县城、城镇、农村农贸市场大都使用不可回收、不可降解白色塑料制品。

商场超市。合肥市区大小连锁超市(如大润发、合家福、华润万家、永辉、红府、罗森等知名连锁商超)均有偿提供纸袋、环保布袋或可降解塑料袋,市井小超市均有偿提供可回收 PP、PE等材质不可降解塑料袋。其余市区、县城、城镇商场基本使用可回收 PP、PE等材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所有超市内部使用一次性塑料容器、密封袋、保鲜膜等均为可回收 PP、PE等材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宾馆酒店。合肥市宾馆、酒店、民宿房间内提供一次性塑料浴帽,有的酒店不主动提供。其余市酒店房间内一次性用具基本为塑料制品。少有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洗漱用品的,而目前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星级酒店已经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洗漱用品,如有需要一般可免费提供。

药店药房。本次调查中,合肥市市区内大型连锁药店(如合肥大药房、百姓缘、国胜等)提供收费的可降解购物袋,其他地市市区、县城、农村药店大多数使用可回收 PP、PE等材质塑料袋。一般是收费塑料袋,价格一般在0.2~0.5元。药店中均有木棉签等代替塑料棉签,且未发现售卖塑料棉签。

快递包装。邮政快递领域基本上均使用可回收PP、PE等材质塑料包裹带、塑料编织袋、透明胶带。

书店。新华书店等大型书店大多数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其他小书店大多数使用可回收 PP、PE等材质塑料袋。

塑料垃圾进口。通过赴相关部门调研来看,全省未发现有进口塑料垃圾情况。

4.3 存在的问题

4.3.1 源头减量难度大

(1)塑料制品应用范围广,需求量大,应用场景复杂。在参与调查的人中,日常生活中每天或者经常会用到塑料制品的占91%,可以看出塑料制品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塑料制品主要有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瓶、塑料杯、保鲜袋、塑料餐盒等。同时,随着电商、快递、外卖、送货上门等新消费模式的迅速发展,塑料包装的客观需求不断增加,对源头减量形成了巨大挑战。

(2)目前塑料的替代产品主要有纸制品、木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但这些产品在综合性能、使用体验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且价格较贵。目前,众多超市采用的聚乳酸可降解购物袋价格明显高于传统塑料袋,比如中号聚乳酸购物袋一般售价0.5元,大号聚乳酸购物袋售价一般在1元,无纺布购物袋一般在2~3元,远高于传统塑料购物袋价格。

4.3.2 回收利用依然存在困难

分类与再利用脱节,目前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仍有待深化,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的小区较少,在线调查显示仅有4.33%的小区已严格实施,68.67%的小区建有垃圾分类收集装置,但居民主动使用得不多。塑料垃圾规范回收利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回收、转运、处置体系还不完善,农用地膜残留问题也还未根本解决。

4.3.3 统计工作缺乏

塑料垃圾管理上存在着多头管理、基础统计工作底数不清等问题。亟需提高对塑料垃圾的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统计体系。

4.3.4 政策理解存在偏差

相当部分居民对政策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把塑料污染治理简单等同于禁止和限制生产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把推广使用替代产品简单理解为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制品。

5 对策建议

5.1 加强部门联动,严格监督执法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环节长、部门多。建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塑料制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加强对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宾馆、酒店、书店等场所销售、使用塑料制品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塑料制品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持续推进废塑料加工利用行业整治,依法查处违法排污等行为。

5.2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标准建设

将塑料污染防治明确纳入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塑料制品生产、销售、消费、回收等各环节主体在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入保证金返还等政策和法规。鼓励制定再生塑料及制品标准,拓展再生塑料合法合适的应用途径;制定或修订降解塑料产品的标准和认证体系,杜绝伪降解、假降解塑料制品。

5.3 推行绿色设计,推动源头减量

加快推行绿色设计,减少产品材料设计复杂度,增强塑料制品易回收利用性。坚决禁止生产厚度小于0.025 mm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 mm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等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塑料制品。建立健全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报告制度。推广电商快件原装直发,大幅减少电商商品二次包装,着力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公共机构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5.4 完善回收体系,加强再生利用

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备,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全覆盖的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网络,提升塑料废弃物回收规范化水平。实行“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生活塑料垃圾分类落实到村镇、小区和个人。 大力推动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引导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把废弃塑料污染治理与“无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5.5 加大财政支持,完善优惠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探索塑料合成、加工、销售、应用的利益方缴纳废弃塑料回收处置费,专款专用于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研发。

5.6 加强科技支撑,推广替代产品

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研发高性能、长寿命、易回收的塑料合成新技术,攻克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低成本合成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尽快降低应用成本。加快对全生物降解农膜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发展先进的塑料制品高性能、轻量化加工新方法,研究难回收再生的废塑料化学回收新技术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

5.7 加强数据统计,建立统计制度

加强数据统计,建立常态化的统计制度,对“塑料生产—消费—废弃—处理—再利用”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的数据统计,研究塑料垃圾的总量、构成、来源、流向的数据统计办法和路径。

5.8 加强宣传引导,全民参与治理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平台,多方位、多层面开展政策宣传、科普教育、社会动员,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塑料污染问题、准确理解塑料污染治理政策、积极参与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提倡合理适度消费,自觉主动参与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引导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垃圾分类,抵制过度包装。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力度,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有序开展专业研讨、志愿活动等,广泛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制品
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需解决三大问题
展望可降解塑料与建材包装材料
加拿大政府拟从2021年起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2017年7月塑料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1.1%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头大
老人连续使用一塑料购物袋长达34年
可降解塑料的绿色环保发展路径探索
巧提购物袋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