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嘉杰,李远航,黄丹丹,梁晓彤,丁明艳,罗 连,林石狮
(1.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广东 广州 510520;2.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3.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野生鸟类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维护作用,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景观之一。通过鸟类多样性调查掌握特定区域内鸟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基本信息,对珍稀濒危和迁徙鸟类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1~3]。为更全面掌握大封门水库周边鸟类资源现状,给水库扩容提供科学依据,于2021年对该区域开展了鸟类快速专项调查,并结合当地群众访谈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周边鸟类种类数量现状进行摸底。
大封门水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内,东经113°29′~113°51′北纬 23°37′30″~23°34′30″。西邻从化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东接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北承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靠增城区派潭镇,是从化、龙门、增城三区县的交汇点。水库周边区域拥有发育良好的亚热带南缘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景区内林木终年茂盛,森林面积达13万亩,生长着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红花荷(Rhodoleiachampionii)、黄樟(Cinnamomumparthenoxylon)、红枫(Acerpalmatum'Atropurpureum')、杨梅(Morellarubra)、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等各种植物,国家保护植物多达上百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Alsophilaspinulosa)和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保护较为完好的自然环境让大量森林鸟类及农田坡地鸟类选择此地作为栖息地,同时还吸引了部分珍稀候鸟在此越冬。
快速调查时间在2021年5月份,调查时间为每日9:00~12:00, 14:00~17:00, 19:00~24:00。
鸟类抽样调查采用固定距离样线法(fixed-distance line transect method)和固定半径样点法(fixed-radius point count method),这2种互补结合的方法是目前较为高效且广泛运用的鸟类群落调查方法[4,5]。针对大封门水库周边区域鸟类生境特点,设置3条固定样线,每条样线上相隔200 m左右设置1个固定样点,总计30个。具体样线和固定样点如图1所示。
图1 固定样线及固定样点分布
鸟类观察选择在天气晴朗、无降雨和微风的天气进行,时间选在日出后3.5 h(鸟类活动高峰期)。每条样线长约2.5~3.5 km,3组调查人员同时沿固定样线以1~2 km/h的速度行进,用10×42 OLYMPUS双筒望远镜同时记录样线两侧各50 m距离内发现的鸟类个体(包括听到和见到的),具体内容包括种类、数量、距离(水平、垂直)、觅食方式、摄食基层及其他活动行为等,同时以GPS记录观察位点。到达样点站后立即开始记录样点周围50 m内听到和见到的鸟类,每个样点的计数时间为10 min。为保持取样点之间的独立性及避免潜在的重复记录,圆圈(50 m半径)外和林冠层以外飞过记录到鸟类在后文的数据分析中不予采用。鸟类的鉴定主要参考《中国鸟类野外手册》[6]和《中国香港及华南鸟类野外手册》[7],鸟类分类系统以及居留情况主要参考《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8]及《中国鸟类图鉴》[9]。
4.1.1 种类组成
结合该区域同类本底资源考察对比,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52种,隶属9目25科43属(表1)。鸟类科目组成方面,雀形目鸟类36种,占总数的69.23%;非雀形目16种,占总数的30.77%。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白鹇(Lophuranycthemera)、普通鵟(Buteojaponicus)、黑鸢(Milvusmigrans)、红隼(Falcotinnunculus)、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小鸦鹃(Centropusbengalensis)、斑头鸺鹠(Glaucidiumcuculoides)、画眉(Garrulaxcanorus);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4种:池鹭(Ardeolabacchus)、小白鹭(Egrettagarzetta)、夜鹭(Nycticoraxnycticorax)和灰头鵐(Emberizaspodocephala);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以下简称“三有”)的陆生鸟类33种。记录到的52种鸟类均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内。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名录,大封门水库区域内被收录的保护鸟类共有4种,均在附录Ⅱ中,分别为普通鵟、红隼、斑头鸺鹠和画眉。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二卷鸟类》[10]评估结果,画眉为近危物种(NT)。与同为广东省内水库湿地环境的深圳市铁岗水库和广州新垦红树林湿地相比较,大封门水库记录到的鸟类种类较少[11,12]。
表1 鸟类不同分类阶元组成
4.1.2 居留型与区系特征
记录到的52种鸟类,按居留型分析,保护区以留鸟为主,共42种,占80.76%;冬侯鸟7种,占13.46%;夏候鸟3种,占5.77%。鸟类区系组成以东洋界鸟种为主,共33种,占总数的63.46%;古北界次之,共12种,占总数的23.08%;广布种最少,共7种,占总数的13.46%(图2、3)。
图2 鸟类居留型分析
图3 鸟类区系分析
4.1.3 鸟类生境分布特点
根据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地形地貌特征,鸟类群落的结构可分以下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鸟类群落:该生境主要位于保护区核心区,植被类型是以壳斗科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层次表现高度多样性,冠层重叠,附生植物普遍。同时由于林冠的盖幕作用,林内湿度大、温差小,是森林鸟类栖息的适宜生境。生境中的鸟类以食虫、食果鸟为主。森林中上层常见种有叉尾太阳鸟(Aethopygachristinae)、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等;在林下层,常见鸟类有黑领噪鹛(Garrulaxpectoralis)、画眉、乌鸫(Turdusmerula)等。
次生混交林鸟类群落:次生针阔叶混交林是区内原有地带性植被被破坏后,在人工种植针叶林的基础上,由自然顺向演替(阳性阔叶树种的侵入)或人工间种阔叶树促进演替而形成。植被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荷木(Schimasuperba)—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群落为主。受混交林所处位置及边缘效应的影响,该区记录鸟种数及个体数都较其他林型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除次生林生境的特有鸟种外,其他生境的鸟种为满足生境扩展及觅食需要,也会在混交林中活动,如成熟阔叶林的部分典型森林鸟种(鹛类、短脚鹎类、啄木鸟类及猛禽等)和人工林、农耕区的部分非森林鸟种(暗绿绣眼鸟(Zosteropsjaponicus)、大山雀(Parusmajor)等);另外注意到部分夏候鸟和冬候鸟也偏好于次生林生境。
水库及湿地鸟类群落:主要为栖息于大封门水库及周边湿地的相关种类,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鹇、普通鵟、黑鸢、褐翅鸦鹃等。该区域观察到猛禽类数量较多,水库宽阔的水面为它们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狩猎环境。
(1)区域内鸟类资源较为丰富。调查结果显示,大封门水库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越,鸟类资源较为丰富。在调查中发现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以及大量“三有”鸟类品种。区域内有水库、湿地、次生林、次生灌丛等多种生境,为大量鸟类提供了复杂多样的栖息地、丰富的食物和较好的觅食、休憩环境;水库及湿地更为大量迁徙的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源[13~15],使此地成为较理想的候鸟迁徙停歇地。
(2)需进一步深入开展鸟类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在5月份进行,对冬候鸟的记录缺失。与深圳市铁岗水库相比,此地鸟类多样性较低。在居民访谈中发现,该区域的猛禽数量和种类是较多的,应在冬候鸟季节开展更多的生态监测工作,让鸟类资源数据更科学完善。
(3)该区域受到一定的人为干扰。大封门水库所在的白水寨景区,植被种类与动物种类都较为丰富。但白水寨为当地著名旅游景点,人流量较大。大量的人为活动必然对鸟类及其生境带来负面影响。鸟类的分布与旅游密切相关,鸟类集中的区域一般都为人类活动较为稀少的地带。解决好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白水寨景区发展旅游计划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资源保护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16~18]。发展旅游可以为景区以及周边区域带来经济收益,能够有更充足的资金对景区进行保护管理。但发展旅游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景区的过度开发,以及超负荷的的游客活动,都会给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因此应进一步做好景区游玩线路的设计,在道路、围蔽、警示牌等基础设施的设计上更多的考虑减少对鸟类和树木的影响,加强对鸟类资源的保护。实现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风景区旅游开发的管理。把环境教育寓于旅游之中,使旅游资源真正做到永续利用和经济持续发展[19,20],也能大大推动鸟类保护工作。
(4)科学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建议结合水库保护、森林质量提升、森林康养等系列工作,开展适宜市民活动的自然教育工作和科普径设计工作。截至2022年,广东已建成100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其中包括了多个类型。大封门水库区域可以发挥其特有的“连绵山地+隐蔽水库”优势,并抓住多溪流溯溪的宣传亮点,开展“基地+企业”“基地+事业单位”“基地+社会组织”等机构联合的新型运营模式,适度开发多种科普路径、郊野径、自然教育空间等,聚焦提升一个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内涵品质,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